閆肖鋒
從“南國鐵都”“南國陶都”到現代高端設備制造,從“汗水經濟”到“智慧經濟”,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佛山的軌跡就是中國經濟躍升的標志性路徑。
中國經濟在新一輪產業升級中如何突破?答案是政府的推動不可或缺,以制度創新促科技創新,又不干預企業運作,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已成為佛山各級官員的共識。
佛山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曾以“順德模式”和“南海模式”名動一時。佛山民營企業占了95%,是全中國第五大制造業城市。以南海為例,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不僅產生了經濟總量巨大的專業鎮,也形成了內衣、鋁型材、陶瓷、紡織等聞名國內外的優勢行業,形成一鎮一主業、一鎮一品牌的格局,不少產品是全國乃至世界的“隱形冠軍”。
“我們已經制定了佛山的‘智能制造2025發展目標,啟動了‘機器換人工程,與國際上的機器人公司合作,幫助佛山企業轉型升級,預計未來佛山將形成千億元智能機器人市場。”佛山市委書記劉悅倫說,該市已經開始推動民營企業實施“兩化融合”(工業化、信息化),并以中德工業服務區為平臺,和德國的服務業緊密合作,積極營造“仿真德國”制度,以“促使我們的傳統產業走向工業4.0”。
佛山制造業的升級,是整個中國制造業升級的前奏,正應合李克強總理“中國制造2025”計劃全面展開。而在這場升級戰中佛山高新區扮演的角色,可謂重中之重。
據佛山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海區委副書記劉濤根介紹,佛山高新區的發展有三個抓手:一是以自主創新能力為抓手,大力推動廣工大研究院、力合科技園、“芯光源”孵化器、生物醫藥基地、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創業18MALL等創新平臺建設,以吸引更多創新資源向高新區集聚。
二是以制造業轉型升級為抓手。現在傳統制造業轉型已進入關鍵期,政府要適度引導,鼓勵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增資擴產等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目前,佛山高新區3D打印、機器人、智能家居等產業發展勢頭不錯,涌現了維尚集團、南方風機、東方精工等行業龍頭企業。
第三個抓手是“互聯網+智能制造”。目前,國家正在推進落實《“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佛山也出臺了《佛山智能制造2025行動計劃》,該計劃以汽車制造、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家電、智能家居、平板顯示器件、機械加工等產業為切入點,通過官產學研幾方合力助推佛山制造業轉型。
劉濤根表示,簡政放權,政府并非不作為。在加強產學研合作、企業技術改造、引導上市企業并購等方面,政府的作為不可或缺;另外,在營造創新創業環境、提供公共配套服務方面,政府也要發揮作用。
無論是“中國智造金谷”戰略的提出,還是全面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佛山高新區每一步均以微創新的方式步步推進。

佛山高新區新光源產業基地。供圖/佛山高新區
最引人注目的是,佛山高新區提出了“不是自貿區的自貿區”的概念。按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梁維東的理解,自貿區不是一套優惠政策,而是一套制度框架,佛山要通過引進這一套制度,倒逼政府改革,向國際慣例靠攏。“這是對佛山改革開放的一個總結。”梁維東說。
建設創新型政府要求政府部門以創造性的改革作為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務質量、增進公共利益的基本手段,需要政府更新行政管理觀念、管理方式,也需要冒一定風險。目前,政府創新存在動力不足、可持續性差、面子工程、怕擔風險等諸多問題。
中央編譯局與北大政府創新研究中心從2000年開始評選“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發現地方政府創新在持續推進方面遭遇到嚴重的困難,有近乎1/3的政府創新獎項目在實施幾年之后就處于停滯狀態甚至名存實亡。人走政息已成為政府創新的普遍現象。
當前,政府職能正在轉變到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之上,那么如何打造一個“積極政府”?
在調動官員創新積極性上,佛山總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辦法,提出要有容錯機制,“允許做事的人犯錯”。在佛山,“敢為天下先”素來就是一個傳統。創新,尤其是政府創新,通常是由理念先行,突破既有格局,創出一片新天地。
政府簡政放權是場自我革命,而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又拓寬了企業的經營空間。打造“不是自貿區的自貿區”的根本目的,是規范政府行為、解放生產力,交出不應該承擔的權力,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讓政府回歸守夜人職責。就這個方面而言,佛山高新區走在了前面。
劉濤根曾任南海大瀝鎮企業辦副主任,現任佛山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南海區委副書記,這位一路干上來的實干派,深知制造業對佛山的意義。
“沒有實業,哪來互聯網+?”劉濤根反問道。
在互聯網風風火火之際,佛山人堅守的還是實業模式。劉濤根介紹說,在實業救國方面,佛山南海要早于廣東其他地區。明清時期的佛山有很多美稱,比如天下“四大鎮”“南國陶都”“南國鐵都”等。
相對實業,佛山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相對滯后。佛山高新區于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建設,是全國首批53個國家高新區之一。相對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云集的一線城市高新區,佛山高新區并不占優。
劉濤根坦言,“汗水經濟”難有競爭力。政府的工作重點,從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引智,近年來高新區與中科院、清華、華中科技大、廣東工大、西安交大等院校共同創建產業中心或研究院,有海外研究機構、海歸加入了創新平臺。這些創新平臺實行公司化運作,資金配套,政府不干預。
佛山高新區大膽提出了打造“中國智造金谷”的戰略。劉濤根這樣解釋“智造”二字:首先,所謂“智”,即代表著創新。高新區是佛山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主要引擎,引領“佛山制造”走向“佛山智造”。目前,佛山高新區共有高新技術企業27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6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發中心63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65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2個。
“造”則代表著制造業。佛山高新區具有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的優勢,比如汽車制造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有色金屬、光電顯示、智能家電、生物醫藥、新光源等產業集群,都是很好的依托基礎。目前高新區聚集了一汽—大眾等世界500強及其投資企業60多個,上市公司24家,產值超億元企業380多家。
另外,裝備制造產業在佛山高新區高度集聚發展,已形成集研發、工程設計、核心零部件、精密加工、系統集成、品牌服務、高端展會于一體的裝備制造全產業鏈,培育出一批產值超百億的龍頭骨干企業。
目前,國內區域競爭正如火如荼,同時還面臨著來自東南亞等成本越來越占優地區的競爭,不少制造業項目正在流失。對于高新區未來的競爭力,劉濤根說,主要是利用區位優勢、政策優勢以及體制先行的優勢。比如,在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方面,在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方面,強化粵港澳與大西南的聯系,加強三省區的統籌協調力度,加快形成廣東園、廣西園、貴州園 “一區三園”格局,爭取成為國家跨區域合作試驗區樣本。
現在,該試驗區仍然需要深化“一站式”行政服務改革,推行行政審批“負面清單”、“準許清單”和“監管清單”。
從全國范圍看,目前高新區的優勢已不再,減二免三的優惠要予以規范,長期給企業補貼也不是長久之計,土地日益緊缺,減地價也不是長期的辦法。劉濤根說,除區位之外,佛山高新區未來拼的還是觀念、體制和服務。“有良種還需有良田啊!”
如果沒有廣工大研究院,楊海東現在可能在高校帶博士。他說,現在自己一半時間在佛山,這里是他事業的第二起點。
能吸引楊海東和一干同仁的,是這里的產業基礎能為成果提供轉化。這需要政府搭橋,一是找資金,二是找市場。
楊海東當院長的這個廣工大研究院,是研究院+發展公司+基金(科技項目)三層體系,“我希望老師們帶團隊來,我給他配企業。”
楊介紹說,研究院成立了4000萬投資基金,成功投資了自動化、機器人等11個項目。其中投資的泰格威機器人公司,100萬投入,退出時套現1000萬!
但獲利不是該科研基金的最終目的,其目的是打造協同創新模式,圍繞廣東省產業轉型升級和珠江西岸先進裝備產業帶建設的重大需求,重點建設精密裝備、智能機器人、3D打印等創新創業中心,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突破一批行業關鍵技術和產品。同時,瞄準創新鏈和企業成長需求,搭建創業孵化服務平臺,培育和引進一批國內領先的創新創業團隊,孵化一批科技型企業。
而地方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創新驅動,出臺政策法規,提供稅務補貼,提供土地,以及公共平臺。
兩年來,該院引進國內外高端人才160多人,其中院士、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國內外知名教授等頂級人才50多名,培養人才500多名。研發創新產品超過60項,申請專利近400件(其中,發明專利超300件),服務地方企業超500家。截至目前,已實現技術服務收入超億元,研究院可共享儀器設備價值超5000萬元 ,已吸引社會投資資金超3億元。
人才招來容易,但留住難。“年輕創業者我留三五年還有把握,再長我就沒辦法了,畢竟他們要結婚生子,到時候教育醫療就是個問題。”這是楊海東的擔憂。為此,佛山高新區要加快產城一體化的步伐。
盧建新的身份除了公司總經理外,還是廣工大研究院機器人創新創業中心副主任、碩士兼職導師。“我這里的專利不算多,但每一項都能轉化為生產力。”
盧建新主導的泰格威機器人公司,現在是廣工大的實驗基礎,工業大學大四學生在這里既學技術也學市場,學成者可成為企業尖子員工。
盧的團隊擁有機器人應用方面發明專利5項,實用專利10項以上,并正在申請專利40多項,已成功中標華南理工焊接實訓室、溫氏集團、志高、格蘭仕等知名學府及上市公司項目,其機器人集成系統在美的電器、南方風機、海信科龍、華帝燃具等龍頭企業均有應用。
談到廣工大研究院投給團隊的扶持基金時,盧建新稱不要小看這點錢,“這100萬是帶資源的錢,帶來研究院的科研資源、本地用戶資源,以及長期關系。”
機器人市場眼下正一片紅火。瑞士ABB、德國庫卡、安川電機和日本發那科這“四大”品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60%,相比之下,注冊超過4000家的中國機器人企業顯得勢單力薄。
以市場換技術,曾在中國汽車業領域取得成功。機器人產業會重復這條路嗎?盧建新感慨,國家扶持通過各種渠道補貼了跨國公司,或投給了科研院所,中小企業反而拿不到錢。
佛山高新區的作用就是搭建平臺,解民企之困,中小企業之困。如果扶持像盧建新團隊這樣的能動因素,就能帶動整個產業升級。“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主體不應是國企,而應是千千萬萬的民企。
“中小企業才是創新主體,國家應該支持我們。”盧呼吁道。
“時間、成本、壽命是制造業的根本三要素。這個技術能把做模具制造的時間縮短一半,成本減半,而壽命卻提高一倍。”精密噴射成形(PSF)項目帶頭人楊云峰曾是清華冶金學博士,現為佛山精密噴射成形技術公司的老板。
該技術被譽為21世紀冶金領域三大前沿技術之一,首次在中國實現產業化,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各項指標均超3D打印,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楊云峰的項目,初期曾獲政府獎勵扶持:2014年度佛山市科技創新團隊項目獎勵資金800萬元,南海區800萬元區級配套資金,佛山高新區人才團隊創新創業項目配套及獎勵辦法500萬元。
他的項目也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廣東獵投基金投資500萬,深圳清華力合創投和清華科威國際技術轉移公司投資2600萬等。
項目2500平米廠房封頂在即,即將實施全面產業化。
在談及政府作用時,楊云峰說,一是為企業牽線搭橋,找到應用方;另一個就是保護知識產權。據稱佛山地方政府協助企業打官司,還會給一定補貼。
“佛山人敢為天下先,眼光準,下手狠,下重金把你留下,我很欣賞。”楊云峰分析說,當下各地硬件差不多,政策也雷同,競爭優勢關鍵看誰的觀念超前,誰的動作快。
既積極可為,推動轉型,創造環境,又不干涉到企業的運營和市場的規則,這是佛山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梁維東對佛山經驗的總結。
政府對市場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梁維東對此的理解是,政府既要從那些需要由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微觀領域中退出,還權于市場,最大限度地壓縮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給市場更多的發展空間,防止政府大包大攬;又要在宏觀布局上營造良好、寬松、公平的市場環境,市場做不到的,或者做不好的,政府應積極主動承擔起來,引導市場健康良性發展。
從佛山高新區的發展而言,如何打造積極有為的服務型政府?梁維東的回答是,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營造寬松的市場環境,如簡政放權、“三單”管理、一窗通辦等,解除政府對市場的約束,將最大的自由還給市場,讓企業健康成長,讓經濟在市場作用下迅速前行。
另一方面,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將政府本身的管理服務職能切實承擔起來,積極完善頂層設計,搭建平臺,做好配套,創新服務,積極為企業成長提供支持,為市場發展營造環境,如建立金融高新區股權交易中心,吸引了大批私募股權投資資金,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積極建造各類型的孵化基地,支持企業快速成長;搭建產學研交流平臺,為企業提供科研和人才支撐;營造良好的城市環境,促進更多優質資源集聚等。
獲獎理由
突破行政壁壘,實施“一帶一路”相關部署,大力推進粵桂黔、珠三角乃至中國與歐洲的合作,開創了跨區域合作的新模式。該區以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打造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并以此為紐帶,形成官、產、學、研聯動、協同創新的發展格局,簡政放權,自我革命,進行“負面清單”管理,打造不是自貿區的自貿區。
佛山(國家)高新區
1992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全國最早的53個國家高新區之一。
致力于打造“中國智造金谷”,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光電、新材料、智能家電、生物醫藥、電子商務等產業集群。目前以佛山高鐵西站為核心,建設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廣東園),并積極創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