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茹
一間十多平方米的房間,進門處一只略顯老舊的單人沙發,靠窗一張辦公桌,桌上散亂地堆放著紙筆、文件夾等辦公用品。這是青愛工程辦公室主任張銀俊的辦公室。前天晚上和同事們熬夜加班,她剛剛在這張沙發上湊合過了一夜。
位于北京三元橋附近的這套房產,原本是張銀俊的私人住宅,現在是青愛工程大本營。十來位工作人員在這里辦公,處理青愛工程各類日常事務。
青愛工程全稱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致力于向青少年普及性健康、艾滋病防治教育方面的知識并提供相應的幫助。通過在全國幼兒園、大中小學援建青愛小屋,培養師資力量、舉辦講課、電影放映等多樣化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性健康教育,“從源頭上解決艾滋病的問題”。
這段時間是青愛工程辦公室一年中最忙的時候。今年是青愛工程成立第10年,又趕上世界艾滋病日臨近,青愛工程辦公室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座談會”也即將召開。各部委領導、專家學者、社會組織的代表等近300人將參加座談會,規模相比上一屆擴大近一倍。“很忙,也很高興,但總算是看到成果了。”張銀俊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起會務細節,難掩興奮之情。在她看來,會議規模、參會領導級別、媒體關注度,都表明“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這一話題如今受重視的程度。
張銀俊聊起青愛工程,講到高興處直揮右手。她是青愛工程創辦者之一、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理事長。
青愛工程創辦于2006年,原來簡稱為青艾工程。后來在形象大使白巖松的建議下,將青艾工程改為“青愛工程”。
據統計,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國報告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共計57.5萬例,死亡17.7萬人。累計報告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超過1萬例的省份有15個。
中國目前有約3億在校兒童和青少年,每年有2000萬青少年進入性成熟期。今年新增艾滋病感染者中,通過性途徑傳播的比例已超過90%。在性知識普遍缺乏的中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顯得尤其重要。
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是艾滋病感染的三大途徑。但在中國的青少年教育中,性一直是避而不談的話題。青愛工程的一個重要項目就是在學校里創辦青愛小屋,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性健康教育,達到預防艾滋病的目的。
他們在每所合作學校建起一間青愛小屋,配備一名專業老師進行性健康和艾滋病防治等教育。老師是從小屋所在學校選拔而來的。青愛工程辦公室負責組織對老師們進行系統知識培訓,再由這位老師向學生們傳播相關知識。
除此之外,青愛工程還要募集社會資金,幫助學校開展艾滋病防治教育、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工藝慈善理念培育等,對部分艾滋孤兒及家庭進行救助。
一般來說,建立一間青愛小屋需要5萬元,主要用于購置教學設備、教材等。小屋環境和條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席之地,為學生開展性健康知識講座,幫助青少年學習性健康、性道德等相關知識。

青愛工程創辦者之一、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張銀俊。攝影/張沫
青少年性健康和艾滋病防治教育,“學校是基本面,性教育是主戰場”。
但要堂而皇之進學校宣講性健康教育,聽上去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對于青愛小屋和性健康、艾滋病防治教育的關系,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秘書長李扁將其形容為“做窩”和“下蛋”。在李扁看來,最緊要的事情是要說服學校正式掛牌建起青愛小屋,有了這個“窩”,緊接著具體實施性健康和防艾教育、師資等“都不成問題”。
最大的問題就是有沒有學校愿意建這個“窩”。即便青愛工程提供資金支持,多數學校第一反應也是毫不猶豫地拒絕。“性健康、艾滋病教育,他們第一反應是,‘這什么玩意兒?”李扁回憶起曾遭遇的閉門羹,咧開嘴大笑起來。
張銀俊曾在衛生部工作,積累了一些人脈。2006年前后,她曾在一家衛生系統的報刊擔任主編。當時,北京高校學生自殺事件經常見諸報端。媒體和大眾普遍將這一行為歸因為大學生學習和就業壓力大,而80后作為獨生子女抗壓能力又太弱。
但張銀俊相信背后還有原因。她和同事一起做了一項關于北京自殺學生心理問題的調研。大量調研發現,自殺的學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問題,而性問題是其中突出的問題之一。但所有的報道幾乎都沒有提及這一點。他們還發現,其中一位自殺學生留下來的資料表明,她懷疑自己很可能與一名外國人交往而患上了艾滋病。
這一調研結果觸動了張銀俊。“或許能做些什么。”她和長期研究性健康的朋友李扁一拍即合,決定創辦一個社會組織,推動青少年性健康和艾滋病防治教育。
最初的工作是從張銀俊當一名“說客”開始的。她還記得她最早游說學校開展青愛工程教育的經歷。
那是在陜西榆林的一所大學。經由當地一位朋友引薦,張銀俊帶著青愛工程的畫冊,找到了這所大學的校長辦公室。畫冊里有一堆教育界重要人物照片,其中有著名教育家許嘉璐的照片和簽名,他是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原民進中央主席,也是青愛工程總顧問。畫冊里還有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參加活動的照片。
張銀俊心情忐忑去校長辦公室敲門,校長還算客氣地接待了她,可校長對張銀俊說的青少年性健康、艾滋病防治這些話題完全沒有興趣。
剛說了兩句,校長想打發張銀俊走人。他告訴張銀俊,學校的重點工作在學生學習和提供就業技能上,她所說的性健康、心理健康等種種問題,“在我們學校每年發生的比率非常非常低”。
“說完就是一副送客的表情。”張銀俊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說。
靈機一動,她突然問校長:“冒昧地問您一句,那么低的百分比是多少,如果是發生在您孩子身上呢?是不是對您和您的家庭來說就是百分之百了?”
校長愣了一下,呆了幾秒鐘,顯然被她的話觸動了,開始低頭翻看擺放在面前的畫冊,隨后和張銀俊認真談了一個多小時。他表達了對青愛工程的贊賞,并打電話叫來一位辦公室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和張銀俊對接具體合作事宜。
即便如此,和這位工作人員通了幾次電話后,在這所學校開展青愛教育的事情最后還是不了了之。像這樣即便有了些許眉目但最后又黃了的案例,在青愛工程推廣的過程中“太多太多了”。
口才就是這樣鍛煉出來的。張銀俊說,她平時沒這么能說,與人交流的時候,談論到與青愛無關的話題,她的腦子經常自動調整到放空狀態。但一涉及青愛,就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不喘氣兒。
她提起最近一次上臺發言,主持人讓她說兩句,她抓著話筒不放下,反復解釋青愛工程正在做的事情,并呼吁在場人士關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我知道大家估計都急了,但我恨不得再說半個小時。”
張銀俊喜歡用擰緊水龍頭來打比方,這也是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駐華代表蘇凱琳常對她說的話。“僅關注艾滋病本身遠遠不夠,還得在 ‘防字上下功夫。”張銀俊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水龍頭沒有擰緊,水就永遠停不下來。和蘇凱琳一樣,在各種能發言的公開場所,張銀俊反復這樣打比方。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去年宣布,全球有望在2030年前根除艾滋病。但要想徹底根除艾滋病,不僅要治療,還需要做好預防工作。
這也意味著,在青少年中宣傳性健康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對根除艾滋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建設青愛小屋面臨另一個難題:尋找資金——這和所有社會組織、慈善機構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
不一樣的是,涉及性健康和艾滋病這些字眼,讓籌錢的過程變得尤其艱難。學校避之不及,社會慈善資金同樣很難流入這個領域。人們更愿意出錢挖一口水窖,建一所校舍、資助幾個失學兒童,沒有人愿意把錢花在性健康教育這樣“虛無縹緲”的工作上,更不要說提起來就不那么好聽的“艾滋病防治”。
按中華慈善總會規定,項目成立首先就需要一大筆資金。張銀俊曾在衛生部工作,積攢了不少人脈,自信能找來一些錢。但當她游說遍了身邊所有的朋友,遭到幾乎無一例外的嘲笑。
“談艾色變”,她反復用這個詞形容當時大家對待艾滋病的態度。 三十來歲的女性,健康、漂亮,卻張口就是艾滋病、性健康,“的確不是一件很體面的事。”張銀俊笑著說。還有人送給她一個稱號:黃博士。關系密切一點的朋友會問她,你要想做慈善,做點什么不好,非要做這個?
資金一直處于緊缺狀態,工作開展起來常常捉襟見肘。李扁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一次出差,順便邀請一位行業內知名教授來北京開會,兩個人在機場等飛機,喝了杯咖啡談事情,最后李扁發現賬是記在青愛工程上的。“當時就心疼得不得了。”
轉變發生在近幾年。張銀俊坦言,隨著艾滋病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引起社會重視,現在出去尋找資金,相對容易很多。
從去年開始,河南省林州市每年財政投入300萬資助青愛工程建設。2014年,林州市在12所小學建了青愛小屋,今年又增加了30所。據林州市市委書記王軍介紹,2016年林州將再建成100所青愛小屋,到2017年將實現全市137所中小學全部建設青愛小屋。
這樣的好消息讓李扁尤其高興。這意味著,他的一些看似不著邊際的理想,正逐漸成為現實。
青愛工程創辦十年,從建立到開展工作都面臨重重困難和壓力。但最終得以堅持做下來,張銀俊認為,得益于它有一支打不垮的“核心團隊”。她指了指坐在對面的男士,笑了,“就是李扁和我。”
大約在2004年,“性小康”一詞突然爆紅,并被某雜志評為年度熱詞。提出者是《公益時報》一名記者,正是李扁。李扁后來辭職,兩年后成為青愛工程最早的倡導者。“一個是公共場合難以啟齒的‘性字,一個是當時喊得熱火朝天的‘小康二字,誰想到兩者能聯系在一起?”李扁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李扁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并且樂在其中。他的圓眼鏡不到一百元,稍微好點的衣服大多是朋友送的。在李扁的人生價值標尺中,追求物質財富沒有多大意義,他的目標是以研究性健康為出發點,“影響足夠多的人”。
2006年,他做了兩件事情。一是給全國人大常委會寫了一封信,要求全國人大修訂一下《刑法》中關于淫穢物品罪的內容,對賣淫嫖娼的有關規定也做出相應修改。一萬多字,他稱之為“萬言書”。當然,他沒有得到回應。這一年李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和張銀俊創辦青愛工程。
李扁形容自己是實干派。寫字改變不了什么,還得“挽起袖子做事”。他認為中國人大多不懂性,青少年更缺乏性知識。“懂得性,最后才能懂得做人做事做愛。”
但“性健康”和“艾滋病”,在2006年還是難以放在臺面上的話題。盡管學校大多開設生理衛生課,但是教學多是一筆帶過。雖然青少年性健康問題常見諸報端,但很少引起重視。學校忙于應試教育,成績和升學才是考核硬指標。
要吸引學生參加青愛小屋,首先需要家長們重視性健康和艾滋病防治。在中國,性和艾滋病長期以來都是難以啟齒的話題,缺乏相關知識的不僅僅是學生們。“這也是一個大環境的問題。”張銀俊說。
每到一個新地方,類似的講座常常從一開始就遭遇質疑。家長們堵在門口問:“我們是來上學的,學什么性健康,這不是教壞孩子們嗎?”
張銀俊如今早已對這類事情見怪不怪。改變觀念從來都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需要大環境的配合。而每建立起一座青愛小屋,“又為推動整個大環境貢獻了一點力量。”
事實上,第一家青愛小屋早在2007年就已成立。地點在遼寧撫順二中,由青愛工程形象大使白巖松出資援建,起名“白巖松號”。盡管小屋落成時曾引起一些關注,李扁坦言,撫順二中的青愛小屋并未如期紅火開展起來。
“創萬間小屋,造萬方福田”,這是青愛小屋的目標。方法是由一座青愛小屋作為突破口,帶動周邊學校,并在一個城市、一個地區逐漸形成規模。
李扁一度認為萬間小屋的目標“實現不了了”。最困難的時候,他和張銀俊都無數次想放棄。兩人還是靠互相打氣撐下來。
一封領導批示的信件經常被青愛工程工作人員興高采烈地提到。
去年冬天,青愛工程領導小組組長、著名教育家顧明遠寫了一封信,名為《萬間小屋,萬方福田——請克強總理關注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支持青愛工程》,并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青愛工程總顧問嚴雋琪轉交中央領導。
李克強總理、劉延東副總理很快在信上作出批示,要求將艾滋病防治與性健康教育“合理結合”,指出性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要一課”。
至此,艾滋病防治和性健康教育之間的關系被明確提出來。而在此前,人們雖然開始關注艾滋病防治,但普遍認為與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并無太多關系。
今年8月,國家教育部和衛計委聯合下發《關于建立疫情通報制度,進一步加強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重點強調要將預防艾滋病教育和性健康教育有機結合,把性道德、性責任、拒絕和預防不安全性行為作為教育重點。這正是青愛工程多年的工作重點。
性健康、艾滋病正逐漸成為公開談論的話題。如今,全國二十多個城市、665所學校掛牌建立了青愛小屋,包括不掛牌的小屋在內,共有上千所青愛小屋。僅云南省就從2012年起,從6所起步,發展到185所。到目前為止,青愛小屋項目已經培養了數千名性健康教育老師。他們每年定期接受專業培訓,再將學習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們。
張銀俊回憶,最早,青愛工程做活動邀請相關領導人出席,得到的反饋大多都是拒絕。但這次座談會,很多人一聽就爽快地答應了。“來的部級領導不少,都表示支持。”
這意味著從民間到官方,人們從“談艾色變”“談性色變”,開始轉變為以更開放的態度對待防艾話題。
創辦第十年,青愛工程的工作有了很大起色,但辦公地點沒變,辦公條件仍然簡陋。李扁還沒有自己的工作間,他在會議室的一角開辟出一塊區域,作為他的工作區。一些重要的信函、青愛工程的工作構想,就是在這里完成的。
盡管離真正開辦一萬間青愛小屋還有不短的距離,李扁眼下似乎已經看到了希望。除性健康教育和防艾外,他還為青愛小屋設置了學習傳統文化的內容。青愛小屋將成為一個立體的學習基地,各方面內容彼此關聯,“真正高效運轉起來。”李扁說。
獲獎理由
這是一個似乎并不為普通公眾熟悉的名字,卻在青少年中聲名遠播。自2006年啟動以來,該項目已在全國20個省市、近千所中小學和幼兒園中開展,探索出一條青少年艾滋病防治與性健康教育結合之路。一間間青愛小屋,成了學校里的快樂課堂。創萬間小屋、造萬方福田,是它的夢想。近十年來,它已悄然成為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的重要民間力量。
“青愛工程”
全稱為中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
2006年12月啟動,原簡稱“青艾工程”,2009年改為“青愛工程”,形象大使白巖松。主要通過在中小學和幼兒園援建青愛小屋,從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