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5年的最后一個月。
科技的創新往往不是發生在一夜之間。它需要經年累月的沉淀。
這一年最熱的詞兒大家都知道,互聯網+。
很多人都看過了《互聯網時代》這部紀錄片,其中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技術力量不斷推動人類創造新的世界。互聯網,正以改變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圍掀起一場影響人類所有層面的深刻變革,人類正站在一個新的時代到來的前沿。
互聯網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網絡,它更是一個物質、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聯網,互聯網傳遞的也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它不僅僅是在產出數據,更是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收集數據。于是更熱的一個詞兒—大數據,蔓延開來。原來我們只是通過網站來完成產出收集更迭的事,而如今我們更加頻繁地依賴移動數字設備上的app以及傳感器。過去的一年,傳感器通過可穿戴科技產品的形式迅速普及開來。
這一年最熱的事兒大家都知道,創新。
“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時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提升到中國經濟轉型和保增長“雙引擎”之一的高度。
人們關注創業的故事,媒體捕捉創客的身影。張慶軍、魏建倉、楊文杰……有一些名字已功成名就,但是選擇在全新的起點再度出發;有一些名字,現在還不為世人所知,然而正如同上世紀90年代的馬云、李彥宏、馬化騰、周鴻祎那樣,時代的趨勢和創造性的事業,也將把其中的一些名字擦亮,新一代的創業傳奇,會從中誕生。
多元的創新主體,讓我們看到政府、企業、個人的共同擔當。在創新多維的指向中,社會體制、發展模式、也包括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在更深刻的嬗變之中。
創新需要撬動的支點,這支點是制度變革。要構建激勵創新的機制,為創新者保障充分的自主權利,讓發明者獲得應有的利益回報,同時在法治建設中完善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為創新之樹“施肥增養”。
關于互聯網+,關于創新,成為了2015年歷的封印。如果將時間坐標軸延伸,或許這場大數據時代創業浪潮對中國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經濟本身,它也在推動人們認知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