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我國將穩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不同于傳統的完全或可自由兌換的概念,未來我國將努力實現的是有管理的可自由兌換。即,在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后,將繼續對資本項目交易進行管理,但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會發生較大變化。外匯管理多數情況下將取消事前審批要求,有效的事后監管和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將建立。為此,本文對新要求下如何推動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人民幣資本項目 可兌換 探索
一、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現狀
(一)資本項目管理的主要手段
目前,資本項目管理主要形成了5類管理手段。一是主體資格限制。對主體資格設定門檻,在主體經濟類型、行業屬性、股權關聯等方面提出資質要求,在事前規避可能發生的風險。二是額度控制。從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角度,結合企業財務狀況和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對主體資金流動和匯兌進行限額控制。三是期限控制。對涉及多個部門、多個階段的業務,規定一定的業務辦理期限,及時掌握主體業務辦理情況,保證交易真實合規。四是業務流程控制。通過控制流程,體現業務辦理的銜接遞進關系,規范業務辦理,實現信息相互印證,防范異常行為。五是資金流向控制。直接限制或規定資金的流動范圍或流動方式,或通過統計監測手段監控資金流動路徑,控制和引導跨境資金流動。實踐中,往往借助專戶管理掌握資金流動路徑。
表1 資本項目主要管理手段和管理內容
(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程度
目前,除少數項目完全不可兌換,或實行一定限制部分可兌換外,絕大多數已實現完全可兌換,并形成了以登記管理為中心、以額度控制為輔助,重在事中事后監測的管理體系。
一是直接投資管理。除以下兩個方面外,已實現完全可兌換:直接投資前期費用匯出入存在額度限制和賬戶有效期限制;境外放款業務仍存在主體資格和額度限制。外匯局主要通過銀行辦理外匯登記,實現間接監管。在資本項目信息系統中獲取交易數據和存量權益數據,實施事中事后監測管理,外商直接投資資本金實行意愿結匯。
二是跨境擔保管理。已實現完全可兌換。對內保外貸和外保內貸實行登記管理和事后核查,登記環節僅進行程序性審核,銀行對內保外貸資金用途,跨境擔保購付匯和收結匯業務及交易背景履行真實性審查責任。
三是境外上市外匯管理。已實現完全可兌換。通過辦理外匯登記獲取企業基本信息和境外上市或股權變動信息,設置外匯專戶和人民幣專戶,監控資金流向。銀行對資金用途進行真實性審查。
四是外債管理。實行較嚴格的規??刂?,實現部分可兌換。外商投資企業外債實行“投注差”管理,中資企業和金融機構短期外債實行指標限額管理,長期外債由發改委審批,且中資企業外債原則上不得結匯使用。業務辦理實行登記管理,事后進行全口徑統計監測。
五是證券投資外匯管理??蓛稉Q程度較低。主要途徑: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RQFII)及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境外證券投資(QDII)。外匯局批準單個合格投資者的投資額度,對投資資金專戶管理,根據資金類型開立外幣賬戶和人民幣賬戶,對匯入和匯出資金分別實行最低限額和最高限額管理。
六是個人資本項下外匯管理。存在較多的事前審批事項,可兌換程度較低。完全不可兌換方面包括:境內個人境外購買自用房地產,境內個人境外直接投資,境內個人境外衍生金融工具投資,境內個人境外貸款;部分可兌換方面包括:境內個人財產對外轉移,境內個人境外證券投資,境內個人境外特殊目的公司投融資,境內個人參與境外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及境外個人境內購買商品房和證券投資。
二、資本項目可兌換前沿實踐和評價
近年來,為穩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銀行及外匯局進行了許多大膽的探索實踐。特別是,上海自貿區試點以來,在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路徑:一種是在岸可兌換,一種是離岸可兌換。
(一)在岸可兌換
這種模式是基于現有外匯管理體制,采用漸進式的政策調整方式,逐步放寬政策管制,分項目或分主體等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一是從項目上,大幅取消行政審批事項,簡化業務流程,弱化額度控制,建立登記為中心的管理體系。二是從主體上,試點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通過“兩個賬戶,一個通道”實現對跨國公司外匯資金的在岸歸集和有限聯通。三是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理念在外匯領域的運用,在部分地區試點外債比例自律管理,對中外資企業外債實行統一的審慎管理。四是探索資本市場改革。試點“滬港通”,允許香港和內地投資者通過當地證券公司(經紀商)買賣規定范圍內的對方交易所上市股票。
(二)離岸可兌換
2014年,人民銀行批復在上海地區銀行實行分賬核算業務,建立自由貿易專用賬務核算體系(Free Trade Accounting Unit),探索離岸可兌換模式。一是區內居民和非居民機構及個人,都可以開立自由貿易賬戶(簡稱“FT賬戶”)辦理業務。二是區內與境外之間(“一線”)資金自由往來,FT賬戶之間以及FT賬戶和境外賬戶之間資金可以自由劃轉。三是FT賬戶與境內其他銀行結算賬戶之間(“二線”)的資金,按跨境業務實施管理,實行有限滲透。四是區內企業自由或按實需結售匯,風險頭寸在區內或境外平盤。五是區內企業、非銀行金融機構和提供試驗區分賬核算業務的金融機構,可以從境內(含區內)融資,也可以從境外融資。境外部分采用境外融資杠桿率、風險轉換因子和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的方式進行管理。
(三)評價
兩種模式各有特點,但最終目的都是實現人民幣在岸可兌換。在岸可兌換立足于已有的外匯管理體制,管理上具有延續性,更易于與本國經濟金融運行狀況、政策調整節奏保持一致,因而改革更加具有主動性。離岸模式的可兌換除了實現可兌換目標外,還有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導向。且通過推動離岸中心建設,可積累可兌換經驗,倒逼國內改革。因此,兩種模式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在實施中具有互補性,可同步發展。從改革實踐中,也可以看出,在推動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過程中,一是改革方法上,可以多點結合,由點及面。通過多種形式的改革試點,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路徑,逐步在全國推廣。二是管理手段上,弱化主體資格、額度、期限等控制,簡化業務流程,加強統計監測和資金流動監控,是伴隨資本項目可兌換外匯管理的發展趨勢。從國際經驗看,實現可兌換并非放手不管,對金融跨境交易進行監控、對短期投機資本進行適當管理仍具有必要性。三是具體方向上,未來推動的重點在個人資本項目可兌換和資本市場開放,同時,應更加注重宏觀審慎管理理念的運用。
三、進一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政策建議
(一)放寬境內外個人投資限制
一是對于境內個人境外投資,可根據投資者凈資產和信用等資質情況有限度放開。凈資產達到最低標準要求,未納入外匯業務“關注名單”且征信記錄良好的個人投資者,可通過銀行辦理外匯登記,開立相應專戶,自主進行境外證券投資、實業投資和不動產投資等;凈資產達到最低標準要求,外匯業務辦理有瑕疵或有不良征信記錄的個人投資者,可在一定額度內進行相應境外投資。凈資產未達到最低標準要求的,按現有途徑開展境外投資。二是對于境外個人境內投資,進一步拓寬資本市場投資渠道。可根據資本市場開放進程,允許其通過境內銀行辦理投資登記,開立投資專戶,自主投資境內資本市場。
(二)逐步開放資本市場
一是分階段開放境內資本市場。第一階段,逐步放寬或取消QFII、RQFII及滬港通額度,放松合格投資者資質要求,但保留對投資產品種類的限制,鼓勵境外投資者中長期投資。第二階段,將境外投資主體由合格機構投資者擴大至普通機構及個人投資者,逐步取消QFII、RQFII管理。對投資總規模、當日釓差限額、單個投資者準入資格及持股比例等分別設限管理。第三階段,弱化規??刂?,擴大可交易證券品種范圍。允許境外投資者投資股指期貨及其他短期性、套利性金融衍生產品。其中,對中長期投資性質的股票及用于套期保值的股指期貨,可通過資本利得稅等價格調控取代數量管控;對其他短期性、套利性金融衍生產品,通過對投資總規模及跨境資金凈流動的限制防范套利風險。二是逐步放寬境內投資者投資境外資本市場?,F階段,可在放寬QDII及滬港通額度基礎上,不斷降低投資者資質要求,允許凈資產達到一定規模以上的境內投資主體直接通過境外證券機構投資海外證券市場。未來,可取消QDII管理,允許境內投資者投資直接投資境外資本市場,外匯局可根據跨境資金流動形勢,通過恢復規模管理和主體資格限制等臨時措施進行調控。
(三)強化事中事后監測管理
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一個動態過程,與之相對應的是資本項目管理手段的變化和資金雙向流動的加劇,為此,要改變傳統的管理思維,強化事中事后監測管理。一是進一步推動資本項目簡政放權。取消境外放款主體限制,放寬額度限制,允許境內企業對境外不具有股權關聯關系的企業放款,境內企業累計放款額度不得超過其所有者權益的100%。二是加強監測分析機制建設,建立流程化的監測分析體系。重事前審批階段,事中事后監測更多依賴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監測效果參差不齊。重事中事后監測后,有必要對監測流程進行標準化,對監測方法進行格式化,對監測內容進行指標化,提高監測分析效果和效率。三是加強監測分析系統建設,建立全面的數據采集渠道。數據是基礎。要兼顧流量數據和存量數據采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數據采集,部門內和部門外數據采集。目前,仍然要進步一步優化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分析系統的功能,保證數據準確性、提高數據運行速度、優化功能界面。四是加強監管方式探索,實行多樣化的主體分類管理方法。實現可兌換后,對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管理界限將更加模糊,有必要進一步探索實施主體監管。由于政策“紅線”逐漸消失,傳統的基于主體違規的外匯檢查處罰面臨依據不足、取證難等問題,應從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的角度出發,實行風險提示、約見談話、窗口指導、核查檢查等多種手段。
參考文獻
[1]劉克,王元龍.關于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戰略問題[J].國際金融研究,2006(3).
[2]王元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與國際化的戰略及進程[J].中國金融,2008(5).
[3]斯琴圖雅.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相關問題研究[J].金融論壇,2009(6).
[4]何迎新.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2(5).
[5]吳念魯,楊海平,陳穎. 論人民幣可兌換與國際化[J].國際金融研究,2009(11).
作者簡介:彭英,現工作于中國人民銀行濟寧市中心支行外匯管理科,擅長外匯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