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思敏
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步伐,在新形勢下積極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商議自由貿易區建設,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以加強雙邊和多邊的經貿合作。自此,自貿協定涵蓋的內容不斷深化,自貿區的版圖也日益擴展。截至目前,我國正建設19個自貿區,其中已簽署14個自貿協定。
一、中國自貿區建設的必要性
(一)應對FTA浪潮,避免被邊緣化
在多邊貿易談判受阻,自由貿易區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大多數國家都參與了雙邊或多邊的區域貿易協定。自貿區給區內成員帶來貨物、服務、投資、技術等各方面的經濟效應,這讓各國紛紛意識到,不參與自貿區的建設會帶來巨大的損失,甚至被邊緣化。
(二)發展對外貿易,“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的需要
對外貿易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自由貿易協定降低關稅與非關銳貿易壁壘,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鼓勵國內外投資,促進各國各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競爭,都有利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給相關企業帶來切實利益。另外,積極參與自貿區也為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有利于其規避貿易與投資的壁壘,緩解企業走出國門面臨的政治經濟壓力。
(三)我國能源戰略的需要
近年來,經濟增長受煤、電、油、運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原材料供應更加緊張,資源約束的矛盾直接導致了石油、鐵礦石、銅、氧化鋁等主要礦產品進口的大幅增長,從而迅速提高對國際資源的依賴程度。基于此,我國與新西蘭、澳大利亞、智利、東盟等資源稟賦充足的國家建立自貿區,以促進經貿往來,保證資源的充分供給。
二、中國自貿區建設的特點
(一)入世之后積極推進自貿區建設
加入世貿組織之前,我國主要發展多邊貿易體制,除APEC之外很少參與區域經濟合作。2001年以后,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受阻以及FTA浪潮來臨,中國開始積極參與自貿區建設。《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巴自貿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新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定》等都是入世以后簽署發展的。
(二)體現了“港澳優先”原則
眾所周知,內地與港澳CEPA的談判和簽署效率都非常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與中國所有其他FTA協定不同,CEPA是一個動態跟進、不斷發展的協議,截至目前,內地與港澳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已經簽署并實施了14個CEPA補充協議,由此實現的遞進開放,早已延伸到了內地的一些地方省份,“港澳優先”是我國自貿區建設的特色之一。
(三)以周邊為重點,向全球范圍輻射
我國在自貿區建設的過程中,遵循“立足周邊,面向全球”和“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后與東盟、巴基斯坦、新加坡等亞洲周邊國家建立自貿區,發展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資源、產品、服務的經貿關系。另外,我國與新西蘭、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冰島、瑞士、韓國分別簽署了自貿協定,與海合會、澳大利亞、挪威、南部非洲關稅同盟等就建設自貿區問題積極商談,將輻射范圍擴向非洲、拉丁美洲、歐洲。
(四)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和深化
隨著我國自貿區戰略的實施,與各國的合作領域也在不斷的拓展和深化。2002年我國與東盟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啟動了自貿區建設進程。2004年1月實施“早期收獲計劃”;同年11月雙方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2007年又簽署了《服務貿易協議》;2009年再次簽署了《投資協議》。另外,我國與冰島于2013年4月16日簽署的《中國—冰島自由貿易協定》中涉及了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知識產權、服務貿易、投資等方面的合作。由此可見,自貿區的合作領域由農產品向一般貨物再向服務、投資、知識產權不斷拓展和深化。
三、完善自貿區戰略,充分發揮其外貿促進作用
(一)進行全方位的市場布局
1.促進東北亞自貿區建設。東北亞經濟的活力和發展從根本上必須依靠東北亞各國的合作,從而提升其經濟政治影響力。我國應加快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的步伐,求同存異,促進中國、日本、韓國、蒙古、朝鮮、俄羅斯各國間經貿往來、人員流動、旅游文化的合作,為建設東北亞區域自貿區打下良好的基礎。
2.加強南南合作。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和摩擦,我國應加強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團結與合作,自貿區戰略的網絡布局應輻射到拉美、中東、中亞、非洲,以南南合作發展對外貿易,帶動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繁榮。
3.探求“大國戰略”。已簽署的自貿協定中,我國大多與經濟規模較小的國家和地區展開互惠合作,而尚未與美國、歐盟等大經濟體建設自貿區。美國和歐盟都是我國進出口貿易大國,建成協定伙伴關系將出現一個雙贏的局面,我國應當探求與其建設自貿區的可能性。
4.構建大中華經貿區。進入21世紀,兩岸四地經濟日益融合,面對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的格局變化,兩岸四地建立某種區域經濟一體化制度更趨必要,內地、香港、澳門、臺灣這四個經濟體,應該首先謀求建立“大中華自由貿易區”;而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開展,也應在放眼全球的同時,進一步整合港澳臺。
(二)提高FTA利用率
盡管中國自貿區戰略的實施已有成效,但對于已經簽署的自貿協定卻存在利用率不高的問題。要想充分發揮FTA對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促進作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對于政府來說,需要拓寬FTA信息提供的平臺,及時分享FTA的新進展,深度分析FTA相關優惠條款,安排專業人員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積極搭建企業與FTA的橋梁。另一方面,企業應該通過政府網站和公告了解各項優惠措施,尤其是要清楚可享受優惠關稅的產品清單。對于進口企業來講,應關注國家年初和年中頒布的海關稅則中“協定稅率”,及時了解情況,督促出口商主動申領優惠原產地證。出口企業可從商務部官方網站上了解自貿區成員國對我出口產品關稅優惠情況,及時申領原產地證,享受關稅優惠。
(三)加大自貿區相關研究
加大對自由貿易協定的研究,即增加研究經費和研究力量,制定專門的研究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展開自由貿易區的研究,尤其要把握全球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趨勢,洞察主要貿易伙伴的動向,有針對性地制定我國的談判策略。我國應與時俱進,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在未來FTA談判中,將重點從農產品轉移到衛生與植物衛生、環境問題、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上,讓自貿區戰略不僅促進對外經濟中的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更要發揮其在投資、貿易救濟、技術性貿易壁壘、自然人流動、可持續發展等更寬領域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荊林波.“中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研究”.《國際貿易》.2013年第7期.
[2]張小瑜.“當前形勢下的中國自貿區戰略”.《國際貿易論壇》.2013年春季號.
[3]莊芮.“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下的中國FTA戰略”.《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
[4]沈銘輝.“對構建中國FTA戰略的思考”.《新視野》,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