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霞++李啟桐
【摘要】體制改革是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目前存在于體制內外的價值觀念、權益分配中的巨大差異必將成為轉型時期新制度建設的瓶頸。對體制內外的對比研究將為新時期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制度 體制 改革
近年來體制內與體制外開始流行起來,這是個相當具有中國特色的兩個詞匯,13億炎黃子孫被人為地劃分為兩大陣營,即體制內的人與體制外的人。體制內是指在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的組織制度中起主導作用的一部分。體制內有公務員、事業編、國企人士等“吃皇糧”的人,即用國家財政來供養;除此之外統統都可以算作體制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理解,體制外多是自食其力的納稅人,而體制內多是依附于這個體制并依賴于汲取體制外財力來供養的人。本文不是評論“體制內”外的好與壞,而是僅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嘗試分析造成體制內和體制外分野的原因。
一、制度、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的含義
諾思把制度定義為一系列旨在約束人的行為及其相互關系的行為的規則、法則和道德倫理規范。制度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及法律制度等正式制度和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及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們有意識建立起來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確定的各種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規則、經濟規則和契約,以及由這一系列的規則構成的一種等級結構,從憲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細則,最后到個別契約等,它們共同約束著人們的行為。非正式制度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等對人們行為產生非正式約束的規則,是那些對人的行文的不成文的限制,是與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對的概念。{1}同時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運用制度經濟學分析問題必須同時關注二者的作用,不可偏廢。
二、體制內與體制外的非正式制度解釋
中國傳統社會中,官員是地位僅次于皇族和貴族的階層,“官本位”文化使人們認為政府官員都高人一等,“學而優則仕”是絕大多數知識分子的夢想,向當權者兜售知識、販賣思想、推銷建議,幾乎是從古到今知識分子們普遍的生存狀態。體制內情結基本上已經深入了骨髓,成為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傳統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無意識形成的,但一經形成便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深刻影響人們的行為。
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說法是最近才流行起來的,而體制內外分野的思想卻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代的孔丘,窮其畢生精力都想進入體制內。古稀之年終于感慨一聲,“從心所欲,不逾矩”,或許是這位想進入體制內而不得的老人的真實想法吧。自隋代創立科舉制之后,普天下讀書人的最大夢想就是進入體制內“吃皇糧”。李世民曾得意洋洋的說了一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然而,能夠入得“彀中”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舉子還是流落于體制外以教書、算卦、寫狀子等營生。
不過徘徊于體制外的人,也不一定都是甘于寂寞的人。進不了體制內也要自建體制,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原本是體制內的一員,由于被體制內拋棄,后來舉兵起義,號稱“闖王”。清朝中后期的洪秀全,本想通過科舉考試進入體制內,由于屢試不中,通過創立拜上帝會,號稱“天王”。還有學醫的孫中山,也是由于進體制內的夢破滅,創立了同盟會,被尊為了“國父”。這三個人或者是被體制內無情拋棄,或者是想進體制內而不得。他們后來走上不同的道路,似乎只有用“迫不得已”來進行解釋了。
體制內的情結具有顯著的非正式制度的特征,我國的文化環境熏陶出了這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影響了我國幾個世紀的人。從古至今,無論是提倡“禮法”的秩序建構者和維護者,還是無奈“造反”的秩序破壞者和顛覆者,很多人都有著濃厚的體制內情結,“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便是這一情結的古代版,死也要死在體制內可算作這一情結的現代版。
三、體制內與體制外的正式制度解釋
現行的國家的法規、政策、體制等一系列正式制度導致國家的財富、收入、資源的分配向體制內傾斜,導致體制內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當前我國存在體制與體制外的分野,是社會資源財富與機遇優先配置向體制內傾斜刺激下的反應。
(一)體制壁壘阻礙了人的自由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體制內歸根結底是一個等級體制,等級森嚴是為了體現權力的重要性,等級制度的一個前提就是限制人的自由流動。在政府機關里實行科層制是基于管理的需要,符合“優勝劣汰”的法則,符合節約交易成本的原則。但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企、高校的官僚們,依靠某種特權獲得穩定的合法或者非法的超額利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旋轉門”機制,但只是在所謂的體制內旋轉,體制外人是分不得半杯羹的。因此,體制內是封閉的而不是開放的,體制內越來越缺乏活力。
(二)體制內外冰火兩重天
鄭功成教授認為,“體制內的優勢,更多表現出的是工作的穩定性、福利的優厚性、社會的主導性;與之相應,體制外更多表現出靈活性,伴隨而來的還有風險性、低福利性,以及對社會或所在單位的影響力弱。”一系列正式制度使體制內享受諸多的優越性,如戶籍、住房、用車、休假、出國、醫療、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工作強度、信息占有、資源分配等等。正因為體制內這三個字被賦予了太多的附加條件,使體制內外呈現了一種“冰火兩重天”的變異格局。為了生存,才使很多有志之士、有識之士從理想矮化到現實,無奈選擇了體制內。正是因為這些依附于體制的附加條件,哈爾濱幾千名大學生、甚至研究生爭相報考編制內環衛工的事也就很好理解了。
四、體制內外“旋轉門”——幾個孤例
有這樣一個人,原來在體制內,是主公近臣和謀士,后來,他卻選擇了離開,跑到了體制外,后來成了富可敵國的“陶朱公”。還有一個人,原來在體制外做生意,不僅賠上了自己的錢財,還搭上了自己的女人,不過這生意很劃算,不但自己進入體制內當上了宰相,自己的兒子也成了“始皇帝”。
有一個人,是村里的黨支部書記,在體制內的人卻冒著風險鼓勵村民干著體制外的事,幾十年堅持下來終于成功了,這個村子叫“華西村”。有一個人,大學畢業后在體制內工作,很受領導賞識,被保送讀研究生。可是此公卻并不安心在體制內待著,辭職后揣著幾百塊錢南下創業。幾經跌宕起伏之后依然不改英雄本色,他就是有著強烈的“巨人情結”、同時以精通“毛選”而著稱的傳奇企業家史玉柱。還有一個人,考了三次大學才考上大學外語系,但由于的刻苦努力,最后留校任教,并逐漸升為該校外辦主任,在體制內也算是一個相對成功的人。可是,他卻毅然從體制內跳到了體制外,選擇了一項自己當時還不是很有把握的領域開始創業,最后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此人就是號稱“電商教父”的馬云。這幾個人,是充分利用了體制內外的“旋轉門”,無論身處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是游刃有余的成功人士。
五、制度的安排:體制內外現狀
對當下的國人而言,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人都不滿意。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資本和本領游刃有余地旋轉于體制內外,不是每個體制內的人都有勇氣跳到體制外或即使跳出了體制內也未必能夠成為成功的創業者。于是,體制內外的判然分野,像圍城,像壁壘,像鳥籠,里邊有很多人想出去而未必有勇氣跳出去,外面有很多人想進來而未必有機會擠進來。體制內的人,有干事的,有看景的,有混日子的,還有謀劃跳到體制外而有心無膽的;體制外的人,有創業的,有打工的,有上夜班吃青春飯的,還有“啃老”、“蟻族”等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的。我們需要澄清的事實是,并非所有體制內的人都可以稱為既得利益者,大部分進入體制內的人也只是勉強糊口而已,體制內的人也經常會發牢騷,“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已經成了社會常態。很多人已經將體制內生存、體制外發展當作了新的哲學理念,“吃肉”只能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罵娘”是因為被限制了很多發展機會。
六、結論與思考
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分野是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當體制內力量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可以輕易對體制外力量構成傷害時,是否說明體制內外已經失衡了呢?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在經濟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和經濟繁榮,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增長國內民眾利益越來越分化,涌現出不同的利益集團。當前,影響體制內外有兩大因素,一是思想觀念。在傳統觀念中,進入體制內意味著穩定的身份,以及較為優厚的福利供給。學而優則仕、求穩、安全感,成為當時社會價值的主流取向。二是既得利益。李克強總理認為,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可見既得利益集團的能量是多么強大。我國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水深了意味著很難再摸著石頭過河,甚至無石頭可摸,能摸到的只是淤泥,改革的試錯空間已經越來越小,很多久拖未解的矛盾和問題已經不可能繼續“以空間換時間”。我們認為,深化改革的首要步驟,就是徹底打破體制內和體制外的藩籬和牢籠,使體制內與體制外能夠達到資源平衡、利益分享、思想互動。
注釋
{1}盧現祥:《新制度經濟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 ~118頁。
參考文獻
[1]謝忠平.防止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對黨的建設帶來的負面影響[J].理論月刊.2013(02).
[2]趙義.官本位釀造劣質的政治文化[J].領導科學.2012(36).
[3]魏禮群.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J].中國監察. 2012.
作者簡介:徐波霞(1982-),漢族,云南保山人,保山學院老師,主要從事政治學研究;李啟桐(1981-),女,漢族,云南騰沖人,就職于人民銀行保山市中心支行,主要從事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