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王姣
【摘要】自2012年,我國經濟增長率連續三年低于8%,經濟進入新常態。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我國金融應如何發展才能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并更好地為經濟新常態服務,從而形成金融新常態?本文就此基于1980年~2011年歷史數據,概況出我國金融發展經濟適應性的三個特點,進而探析了我國金融發展三大趨勢。
【關鍵詞】新常態 金融發展 趨勢
一、引言
2012年,我國在應對國內外各種困境的情況下,經濟增速也放緩,只到達7.7%。由于與之前30多年的平均10%以上的增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而在接下來的兩年,我國經濟仍然以此速度增長,分別是7.7%和7.4%,都沒超過預期的8%。面對這種經濟增長態勢,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10月首次提出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論斷,此后又深入闡釋了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及特點,旨在表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經濟日益金融化的今天,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應如何發展才能更好的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并更好的服務經濟“新常態”,從而形成金融“新常態”呢?因而,尋找我國金融發展適應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探析新常態下我國金融發展趨勢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國金融發展經濟適應性歷史分析
縱觀金融發展史,今天的金融不再只是單純地、片面地和被動地發揮中介功能,而是具有了戰略性、全局性和主動性的功能屬性{1}。但是金融的產生與發展仍以經濟為基礎,只有適應經濟發展的金融發展才可持續,才能實現金融和經濟的共贏。具體到我國,金融發展也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即金融主要是在改革開放之后,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蓬勃發展起來的。盡管我國的金融業一直在發展,但其發展是否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這值得深思。因此本文要分別考察我國的金融發展情況和經濟發展情況,以分析我國金融發展的經濟適應性。
(一)數據說明
分析數據選取的是從改革開放(1980年)起至進入新常態前(2011年)止,因此進行的是歷史分析,而非現狀分析。
數據說明,金融發展情況的衡量指標是在金和萊文(1993){2}以及白欽先(2008){3}的相關研究基礎上,選取了三個指標分別來表示銀行業、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銀行信貸率(BANK,等于銀行部門提供的國內信貸與GDP之比)、股票市場深度(STOCK,等于股票市場交易總額與GDP之比)、債券市場深度(BOND,等于債券市場成交額與GDP之比)。經濟發展情況則以GDP增長率來衡量。
歷史階段的選取。本文要分析新常態下我國金融發展趨勢,即,要研究我國金融發展應如何適應新常態。所以,數據按照三個歷史階段進行整理分析,以找出不能經濟發展背景下,金融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進而為新常態金融發展預測趨勢。這三個歷史階段分別是:1980~1992年(自改革開放到14大召開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2001年(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2年~2011年(到經濟一直處于高速增長的最后一年)。
(二)數據分析
金融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特別是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實。而在中國的發展實踐中,很多研究都表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同樣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尤其是我國長期處于金融抑制的狀態,金融只要有些許發展就能促進經濟增長,而且我國自建國以來沒有爆發過金融危機,所以金融發展對經濟也沒有像有些國家出現促退現象。所以,對我國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本文關注的則是金融發展是否與經濟發展相匹配、相適應。
表1 BANK、STOCK、BOND、GDP(1980~2011)數據{4}(單位:%)
據表1,我國金融發展經濟適應性的歷史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我國金融發展具有明顯的不同步性。通過數據反映的金融各領域不同步性,一方面是指發展起點上的不同步。從1980年至2011年,我國金融業各領域的發展不是同步的,如表1所示,呈現出階梯狀。形成規模最早的是銀行信貸,接著是股票市場,最后是債券市場。
另一方面是指發展速度的不同步。債券市場發展速度最快,股票市場最慢,銀行信貸居中。BANK指標從1980年開始就沒有低于50%,且在整個考察期的一半時間中都超過100%,發展一直處于穩步增長狀態;股票市場雖然起步早于債券市場,但是其市場規模始終較低且增長速度較慢,從1991年有數據以來,直到2007年,股票市場交易額才超過GDP總額(STOCK指標大于100%)之后又逐年回落;而債券市場是最晚發展起來的,但發展速度最快,在有數據記錄五年后的2003年,其交易額就超過股票的交易額(BOND指標大于100%),并且占GDP的比例也遠遠超過了銀行信貸和股票市場。
第二,我國金融發展具有明顯的經濟政策適應性。按上文劃分的三個歷史階段來看,我國金融各領域的發展都得到了經濟政策的推動并反映出經濟政策的目的。1980~1992年(自改革開放到14大召開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階段處于改革開放起步之時,也是有政策明確并逐漸形成銀行業分工的時期,所以只有銀行業的發展。1993~2001年(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此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思想的指導下,依據政策建立了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形成;同樣受益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銀行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并在此階段BANK指標首次超過100%;此階段債券市場的形成則是得益于世界銀行1995年提出的發展本地債券的重要性并發起的相關研究{5}。2002~2011年(到經濟一直處于高速增長的最后一年),此階段起于入世,期間在2007年又經歷了美國次貸危機和我國推動公司債券發展邁出第一步,這些使得銀行業、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都相應得到發展,特別是債券市場更是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期。
第三,我國金融發展具有明顯的經濟增長適應性。一方面,我國金融各領域在發展的標志性時期都伴隨著較高的經濟增長率。1993年,BANK為101.2%,這標志著銀行信貸規模首次超過GDP規模,而同年的經濟增長率是14.0%,這是我國經濟第三高增長率。2003年,BOND為111.6%,這標志著債券市場成交額首次超過GDP規模,而同年的經濟增長率是10.0%,這是我國經濟連續六年不到9.5%的增長率之后首次達到10.0%。2007年,STOCK為223.0%,而同年的經濟增長率是14.2%,這是我國經濟第二高增長率。這些都表明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保持較大程度同步性,較完全適應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在我國經濟增長出現低谷時,新的金融領域便會發展起來。在我國經濟增長率有三個時間段明顯低于前后年份的增長率,且都低于8%(與當前的新常態相同),分別是1980~1981年、1989~1990年和1998~1999年。由于1980~1981年是改革之初,之前沒有統計數據可參照,故不研究此階段。1989~1990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4.1%和3.8%,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率最低的時期,而在下一年,即1991年,股票市場便逐步發展起來,發揮著經濟發展重要的投融資渠道。類似地,1998~1999年之后,債券市場也逐漸形成規模并迅速發展。
三、新常態下,我國金融發展趨勢分析
(一)總趨勢
如前文,我國經濟增長率已經連續三年低于8%,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有過的狀態。不論這是否是經濟常態,還是只是經濟短暫現象,我國金融發展趨勢都應以自身發展為基礎,以適應經濟發展為目標,并且要兼顧內外共同發展。我國金融業對外發展趨勢,如周小川所言,金融政策應密切關注和追蹤全球經濟形勢,順應人民幣國際化和亞投行的建立{6},即,面對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形勢,我國金融發展總趨勢應是全球化。而我國對內的發展趨勢,則如朱民所言,圍繞深度調整的經濟結構,金融業也要深度調整產業結構{7}。
(二)具體趨勢
結合我國金融發展歷史特點以及當前金融業現狀,新常態下,金融業可能會出現如下發展趨勢。
第一,金融發展領域多維化。我國金融發展領域多維化將表現為三足鼎立+其他領域。三足鼎立是指我國金融傳統的三大投融資領域——銀行業、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在未來的金融發展中仍會起到主導作用。就銀行信貸而言,2012年和2013年的BANK指標分別為155.1%和163.0%,這是歷史新高。表明在新常態下,銀行信貸將繼續穩步增長,依然是服務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就股票市場而言,2012年和2013年的STOCK指標分別為70.8%和80.0%,比之前五年的數據大幅回落。這也說明股票市場具有極強的順周期性,所以在新常態下,其規模會在降低中逐漸調整,從而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就債券市場而言,2012年和2013年的BOND指標413.0%和457.2%,這也是歷史新高,首次達到400%以上。在新常態下,債券市場將會異軍突起,其投融資優勢將會繼續推動和適應經濟發展。
其他領域是指金融業的其他投融資領域,包括P2P等網絡平臺和民間借貸等,在未來的金融發展中將不可或缺,會極大補充傳統領域的不足,也將極大豐富我國金融業態,使其更加充滿競爭性和活力,也將更好地適應經濟競爭和發展。
第二,金融發展動力政策引導化。我國金融發展動力政策引導化將表現為市場選擇+政策助推,即,金融發展的動力來自市場和政策兩方面。市場選擇是指我國金融未來的發展將主要由市場選擇決定,而不再是原來以政府培育為主。不僅是金融新領域的產生和發展要由市場選擇,而且金融傳統三大投融資領域的發展也要由市場選擇。政策助推是指我國金融未來發展在市場選擇的基礎上,政府應審時度勢,順應市場合理的、正確的選擇,以制定和執行相關政策來支持和推動市場選擇結果的形成和鞏固,進而助推金融發展。目前的金融政策,比如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等,就是以政策助推方式,實現金融業競爭的市場選擇結果。
雖然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但是很多方面還是在不斷變化和調整的。以前我國金融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可以參照國外經驗,按照逐步完善銀行業、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等進程發展金融業。但是今天,金融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且逐步向發達國家靠近,可借鑒的經驗也越來越少。因此,我國金融未來發展趨勢必定是根據國情,以國內市場選擇為改革導向,以政策助推為改革輔助措施。
第三,金融發展目標經濟適應化。我國金融發展目標經濟適應化將表現為自身發展+服務經濟。自身發展是指金融業發展,即,金融業要想實現適應經濟發展的目標,自己要先發展起來。根據金融功能理論,金融發展就是金融功能的發展,要先夯實金融所有功能,特別是風險交易、公司治理、引導消費等衍生功能。服務經濟是指金融發展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以服務經濟為宗旨。這也是避免金融盲目發展的有效約束。
我國金融發展不應因為經濟新常態的到來,就恐慌和不知所措而停滯不前。畢竟當前經濟增長率不僅不是歷史最低點,而且也是任何經濟發展中的正常現象。此時的經濟調整,恰恰為伴隨經濟高增長而只注重量化發展的金融,提供了自身完善的空間,進而為更好的適應經濟新常態做準備。金融是相對獨立的,并有其自身特點。所以金融要加強自身發展,特別是全方位發展是未來的趨勢。但我國金融發展要避免美國金融業瘋狂發展對美國經濟所造成的次貸危機后果,因此要朝著適應經濟的趨勢發展。
總之,未來我國金融將結束持續相當長時間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將沿著深度調整和改革的趨勢完善。在此趨勢進程中,具體發展目標需要根據國內外的形勢適度調整,需要政策的適度引導,更需要金融部門明確自身的發展目的。
注釋
{1}白欽先.百年金融的歷史性變遷[J].國際金融研究.2003(2).
{2}談儒勇.金融發展理論與中國金融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3}白欽先.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中國的經驗研究[J].南方經濟.2008(9).
{4}BANK、STOCK、GDP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BOND數據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數據計算而來。
{5}白欽先.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中國的經驗研究[J].南方經濟.2008(9)。
{6}2015年3月2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發言。
{7}2015年3月2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發言。
參考文獻
[1]白欽先.百年金融的歷史性變遷[J]國際金融研究.2003,(2).
[2]談儒勇.金融發展理論與中國金融發展[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3]白欽先.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中國的經驗研究[J].南方經濟.2008,(9).
[4]韓漢君.中國金融改革及其對經濟發展的支持[J].上海經濟研究.1999,(10).
[5]王廣謙.20世紀西方貨幣金融理論研究:進展與述評[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6]李盼盼.金融新常態:避險創新兩手抓[N].中國經濟導報.2015-2-5,(A01).
[7]余連斌.新常態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三步曲[N].農村金融時報.2015-3-9,(002).
基金項目:此文為2015年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于金融生態視角的遼寧縣域金融功能提升研究(W201532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周穎(1979-),女,遼寧大連人,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博士在讀,沈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金融發展理論與實踐;王姣(1974-),女,遼寧大連人,博士,沈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金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