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勝
【關鍵詞】初中生 抗挫折能力
自我調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A-
0048-01
從心理學角度看,所謂的抗挫折能力,就是指社會個體在遇到挫折問題時,不悲觀絕望、意志消沉,而是能主動調整心理和情緒,以勇敢、樂觀的心態積極面對,并有效解決問題。初中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積極熱情,樂于展示自我,具有強烈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他們身心發育還不成熟,而且大多沒有危機意識,一旦面對挫折和困難,就容易悲觀失望,情緒消極,缺少應有的抗挫折能力。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初中生的挫折教育,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對策,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
一、當前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的現狀
升入中學以后,初中生需要獨立面對很多問題,比如學習的問題、師生交往的問題等,在這其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很多困難和挫折。在面對挫折的時候,很多初中生不能以健康、正確的心態去對待,不是逃避,就是悲觀消沉,甚至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一項調查顯示,現在我國有67%的初中生不能積極面對挫折,在遇到挫折時,他們會感到心煩意亂,不知道如何解決。另外,學校和家長都比較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技能培養,對于他們的身心健康關注得相對比較少。總體來說,現在我國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普遍比較低,需要社會、學校、家長等從多個方面積極采取對策。
二、初中生抗挫折能力不強的原因
從學生角度來看,很多學生都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少遇到逆境或接受逆境教育。久而久之,學生不僅缺乏起碼的生活常識、生存能力,也缺少了獨立精神、奮斗精神和團結協作的意識。這些非智力因素的缺失,導致學生在遇到困難或問題的時候,不是積極想辦法克服和解決問題,而是采取消極應付的態度。
從家庭角度來看,很多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對智力開發和技能培養非常重視,但是對于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卻不太關注。家長對孩子的事務習慣于包辦,使得孩子失去了很多實踐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也難以形成責任意識和抗挫折意識。當初中生真正獨立面對現實生活、面對競爭時,如果不能處處表現優秀、事事得到滿足,他們的內心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自卑感,影響其身心的健康成長。
從學校角度看,盡管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各級學校教育的目標,但是,在教育實踐中,由于受到升學壓力的影響,很多學校仍然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更多地以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而忽視了對學生身心素質的培養。
三、提高初中生抗挫折能力的對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展挫折教育來提高他們面對困難的信心、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將挫折教育納入日常教學中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將挫折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懂得挫折是客觀存在的,是生活的一部分。以語文學科為例,語文課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思想深刻、寓意深長,如《落難王子》《登上地球之巔》《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文章,正確面對困難與挫折,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二)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
在進行挫折教育的時候,教師要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根據學生的心理和興趣特點,選擇優秀的人物作為榜樣,對他們的事跡進行宣傳,使學生加深對挫折的認識,喚起他們內心深處積極向上的力量,進而將榜樣帶來的積極影響內化為他們的行動。教師也應該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利用學生身邊的“榜樣”事跡進行挫折教育。這樣,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三)構建挫折教育網絡
為了更好地提升初中生的抗挫折能力,學校、家長和社會要共同努力,構建三位一體的挫折教育網絡,使學校、家庭和社會能夠明確職責、相互銜接、相互補充,幫助初中生健康成長。首先,學校要將德育工作制度化,不斷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其次,學校要建立家長委員會,暢通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渠道。再次,引導家長更新教育觀,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讓家長不僅監督孩子學習文化知識,更引導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
巴爾扎克曾說:“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強者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卻是萬丈深淵。”初中生剛剛開始獨立,心理、情感正處于重要而敏感的轉折時期,更需要培養其抗挫折能力,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他們以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需要強調的是,初中生的抗挫折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校、家長、社會等多方配合、共同努力,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