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追求卓越納百川,坐擁東海鵬正舉。上海,這個正在騰飛的大鵬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六千年的文明屐痕,乘風正舉,世人矚目。用畫筆記錄“上海意象”,已成為上海藝術家的夙愿。
日前,由上海市公共關系協會、上海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上海市僑界油畫家聯誼會主辦的“上海意象——陳燮君陳穎油畫展”,在巨鹿路681號海上藝術館舉辦開幕,展覽正是體現了這個追求,并從十個板塊反映了陳燮君、陳穎父女的切入和解讀。
一是“外灘俯瞰”。力求在流暢中求敦實,在沉穩中見郁勃,在質樸中見鉛華綽約,在簡約中覓飛動神韻,從“外灘俯瞰”的藝術視角,展示外灘歷經滄桑、整合東西、敞開襟懷、與時俱進。

陳燮君《浦江邊上的音符》,布上油畫。
二是“江河訴說”。畫上海,不能不畫上海城市之“水”,尤其是不能不畫黃浦江和蘇州河。有許多學者記錄著上海這座“水系城市”:除了涉洋、通海、走江、流河,水系豐富,湖泊棋布,水多、船多、橋多、碼頭多,上海的整體形態及其特征與豐沛的水系水量、密布的河流湖泊和沖積平原的低洼高程等自然條件之間具有表里或因果的邏輯關聯。河流湖泊和低洼高程的地理特征決定了水鄉聚落發育的獨特性。陳燮君、陳穎父女共同創作《玉樓金闕》《水中的天光云影》《魂牽夢縈》《浦江的色彩》等作品,滿懷對黃浦江、蘇州河的感恩之情、敬畏之心,力求以心相通,以詩入畫,以意相會,以水相糅,把“玉樓金闕”畫入作品,把“天光云影”邀來作伴,以“魂牽夢縈”形容相互維系,以“寫滿河床的詩卷”演繹浪漫,以“崇尚典雅”坦陳追求,以“坐憑岸欄看過船”抒發親昵,以“好水知時節”表達江河對城市的知情,以“樓映斜陽天接水”詮釋城市親水、水連城市的和諧……
三是“放飛夢想”。陳燮君、陳穎父女從小生活在這里,熟悉這里的角角落落、外灘風情;夜晚,駐足于圓明園路、滇池路、虎丘路的老大樓前,從一個個透著光亮的窗戶中揣摩著生活的人文狀態和連接舊時的生活軌跡、藝術脈絡。所以我們從《五十多個春秋的思念》《在這幢樓里生活了半個多世紀》《故居》《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逸飛舊居》等作品中看到父女藝術家試圖以兒時的記憶、歷史的回眸、對舊影的眷戀、對友情的珍愛,收藏“兒時風情”,積淀“少年文化”,放飛半個世紀的思念,讓未來的生活不斷飛出“童謠”。
四是“宜居之城”。上海在城市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工商業漸漸崛起,人口聚集,五方雜處,中西融匯,今天,伴隨著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等變化,“宜居之城”日趨共認。兩位在《浦江邊上的音符》《江南佳麗地》《歸家》《地久天長》等作品中,用油畫語言凝煉、抒情地再現宜居風情、人文氣息、“都市中的村莊”、東西文化的互融、江河飄來的時尚、宜居之城的表情……
接下來是“門窗神奇”、“空間周旋”和 “文化符號”,希望通過細節來表達上海城市文化的恢宏氣度、文化圖景的多元情結、文化積累的日益深厚、“文化符號”的不斷顯現。另外還有“城市色彩” 、“標志建筑” 兩個板塊,對上海的新面貌也有及時的表現,比如《歐風兼融》《城市中的花園》《遠方的小白樓》等作品,邀城市之色,展申城之美;集四季之色,匯動態之美;聚年輪之色,繪歷時之美;留“淡去之色”,駐傳承之美。特別最后一個板塊“自貿英姿”,通過《昨天·今天·明天》《自信的海港》《自貿的方陣》《日出江花紅勝火》等作品,積極描繪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文化自覺、創新自信、奮力拓展、勇于擔當以及正在形成的“坐擁東海鵬正舉”的“自貿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