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高冷”阿維拉的圣女
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在退位儀式上說:“我和上帝說西班牙語,和女人說意大利語,和男人說法語,和我的馬說德語……”這是他的獨創(chuàng),還是對傳說的一種借用?很難說。對此的解釋是:西班牙語有一種柔和復古的腔調(diào),因而被譽為“最接近上帝的語言”。我不懂西班牙語,對此感受不深。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諸如此類的說法倒是講出了西班牙這個國家與宗教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宗教,是觀察西班牙歷史和現(xiàn)實諸多問題的一個窗口。我的第一次西班牙之旅即是以宗教開始的,由精神世界入手。
馬德里以西115公里的小城阿維拉(Avila),在2015年成了許多虔誠天主教徒前往朝拜的一座“圣城”——500年前,天主教世界里著名的圣女特蕾莎(St. Teresa of Avila,也有譯作“圣女大德蘭”)就誕生于這座小城。西班牙方面今年為此策劃了一個特別的“圣女特蕾莎之路”?!笆コ恰卑⒕S拉是它的起點。
有6萬人的阿維拉對中國人來說有點陌生,在西方人眼里其實也有點“高冷”——這座建造在海拔1131米的小城,是西班牙海拔最高的省會城市;它建立在一座巖石山上,四周一片荒野,褐色、干旱的土地,沒有樹木,散落著巨大的灰色巨石,“冷”也是它的常態(tài)。從暖風和煦的馬德里一來到這里,馬上就被這里的風吹了個下馬威。
與凜冽寒風一同撲面而來的,還有這座小城濃厚的歷史感。在這里可以看見歐洲保護最好的中世紀古城墻,城墻基石多為灰色花崗巖制成,盡管取材大小不同,但石縫間銜接完美。其實這些城墻最早可以追溯到羅馬人時期。714年,阿維拉被摩爾人占領(lǐng);1088年摩爾人被驅(qū)逐后,國王將一批西班牙最優(yōu)秀的騎士調(diào)遣到此,他們立即動手開始修建一個軍事重鎮(zhèn)所需的一切防御工事,歷時9年才完工。于是這座高度40英尺、具有9道城門和82座城堡的2.5公里長的防御城墻成為中世紀防衛(wèi)建筑的典范。阿維拉也因此而有了另外一個稱呼:“城墻之城。”
1985年,阿維拉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入選的兩項重要標志,其一,這是座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古城墻,另一個便因其是天主教加爾默羅會得以復興的圣女大德蘭(Teresa of Avila)的出生地。
1515年,特蕾莎出生于阿維拉。她父親的第一個妻子生了3個孩子之后去世,他又續(xù)娶,生了9個孩子,其中一個就是特蕾莎。特蕾莎14歲時,母親過世。20歲那年,特蕾莎不顧父親反對,執(zhí)意進入阿維拉的加爾默羅修道院。
之前買過一盤歌劇《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Les dialoges des Carmelites)的DVD,肅穆的黑白背景、一臉虔誠的修女……加爾默羅會前身是十字軍東征期間意大利人貝托爾德和一部分朝圣者于1155年左右在巴勒斯坦加爾默羅山創(chuàng)建的隱修院……當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開始時,教會成了被沖擊的主要對象:革命者先是頒布法令沒收一切教會財產(chǎn),之后又頒布了全部教士還俗的法令。加爾默羅會同樣在這個行列里。但是,大批虔誠的教士寧愿被送上斷頭臺還是拒絕了這一系列的法令。法國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正是以此為背景,在1956年創(chuàng)作了《加爾默羅修女的對話》這部頗具歷史意義的歌劇。
加爾默羅會最初的會規(guī)要求會士安貧、守貞、服從、靜默、齋戒。但是到了特蕾莎的時代,風紀松弛。種種現(xiàn)象讓特蕾莎萌生了改革教會的想法,她后來修訂了戒律嚴謹?shù)摹俺嘧慵訝柲_會”會律,信徒們即使在冬天酷寒的阿維拉,也都不穿鞋子或者僅穿不能保暖的鞋子,以此來感受身體的痛苦,磨煉意志。1562年,特蕾莎在阿維拉建立了一座新的修道院,推行她的戒律。當年修女特蕾莎改革的成功使她成為16世紀歐洲最知名的女性之一。特蕾莎終其一生,在西班牙陸續(xù)建立了16個加爾默羅派修道院,使一度衰落的加爾默羅會得以復興,也因此在宗教史上享有盛譽。
1582年10月4日,特蕾莎在離阿維拉不遠的小鎮(zhèn)Alba de Tormes去世,享年67歲,在那個時代這也算是高壽了。特蕾莎死后,迅速成為羅馬教廷欽點的圣女,她遺體的一些部分被信徒們?nèi)∽?,希望借助她這具“圣體”,獲得與上帝更加接近的機會。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保留在小鎮(zhèn)的Anunciacion修道院里,所以這里也成了許多教徒們必然的朝拜之處。
圣女大德蘭無疑是天主教世界的一座巨塔。值得一提的是,特蕾莎的母親出身良好,生前喜歡讀小說,這對特蕾莎也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從某個角度說,她是那個時代鮮有的可以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知識女性,即使沒有宗教,她也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榮光。
托雷多的世外桃源
托雷多規(guī)模不大,塔霍河(River Tagus)環(huán)抱著半個城市,形成一個天然的軍事要塞。中世紀的托雷多,是一座擁有20萬人的城市,既是西班牙的首都,也是歐洲重要的政治、文化、商業(yè)和手工業(yè)中心之一??墒请U峻的地勢也限制了它的規(guī)模,1561年腓力二世遷都馬德里,托雷多結(jié)束了它的輝煌歲月。
也許要感謝這政治中心地位的旁落,使得托雷多相對完整地保留了當年的歷史風貌。這里的街道像西班牙許多城市的小巷一樣,幽深曲折,每一條小巷都各有風情,錯落有致,十分幽靜,大塊青磚鋪就的路面叫人沉靜,沿路時不時撞見櫥窗華麗的精品小店或火腿掛了滿墻的小餐館,更添了些許情致。這里沒有一棟現(xiàn)代化建筑,全是古香古色的民宅,整個城市顯得雅靜古樸。穿梭于狹長的小巷之間,總是能夠看到融合了阿拉伯和羅馬風格的穆德哈爾式或哥特式教堂、清真寺、西哥特或古羅馬時代的房屋、猶太教堂或是文藝復興風格的宮殿。1987年12月,托雷多市因其獨特的城市風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了人類文化遺產(chǎn)城市的稱號。
在托雷多最特別的經(jīng)歷,是住在Convento de Carmelitas Descalzos修道院里。這家同屬于加爾默羅教派的修道院隱藏在一個幽長小巷的盡頭,緊緊鎖住的大門,一副將不遠處的紅塵世界決然拒之于外的姿態(tài)。進得修道院,才發(fā)現(xiàn)這里別有天地,修道院后面有一大塊開闊地帶,站在上面,小城風景盡收眼底。
如果不穿教服,提多(Padre Tito)神父就是典型的理工男的形象,安靜、溫和,想象中的神父似乎長著一張“樂于傾聽”的臉,或一副洞察世事的神情,但提多神父卻總是一副神情寡淡的樣子。問他有關(guān)宗教或個人經(jīng)歷的問題,他的回答也是寥寥數(shù)語,能少則少。
神父最后有點漫不經(jīng)心地提及,他是學古畫修復的。見我們好奇,他帶領(lǐng)我們七拐八拐,到了教堂角落里的一個房間,里面滿是各種神像和油畫作品。工作室墻上還引人注意地掛了一幅祼女油畫,神父用他慣用的波瀾不驚的語調(diào)說:這是我的作品。神父很快穿上白色工作裝,戴上眼鏡護罩,從容不迫地工作起來。在這個環(huán)境中,他顯然更從容自在。神父指著工作室一座雕像解釋說,這是來自其他修道院的雕像,缺了一條腿,他用類似的材料將之補全。不經(jīng)他提醒,還真的很難看出來修補的痕跡。指著工作室堆得滿滿的雕像、油畫,神父用他依然平淡的口吻說,這里堆放了來自全西班牙境內(nèi)的修道院待修復的作品。
我們在修道院的房間,平素并不對外,如果不是這次借了圣女大德蘭的光,恐怕很難有這樣一次機會。房間并不大,但整潔素雅,一進去,人也好像一下子安靜下來。
不過對于我們這些俗世之人來說,這里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好適應的。在這里的第一天晚上,吃完晚飯時間已經(jīng)不早,沿小巷拾階而上回到修道院門,按了半天門鈴,守門的西班牙老爺爺揉著眼睛、睡眼惺忪地開了門之后就走了,把我們留在空曠、沉寂而漆黑的修道院里。憑記憶按電梯上樓,走上長走廊,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房間,夜間的修道院里又沒有任何光源,只好用手機微弱的光來尋找出路……最后,還是壯著膽子沿來路回到門口,又按門鈴把老爺爺叫醒,比畫半天,他才明白我們的意思。一臉苦笑著把我們帶上樓,輕車熟路地找到了房間,一場修道院驚魂方告結(jié)束。
浪漫與輝煌
我的第一次西班牙之旅路線比較特別,從圣城阿維拉出來向西到薩拉曼卡,再沿西班牙腹地一路向南,沿途的風景不同于諸如巴塞羅那沿海城市那樣熱烈、奔放、時尚,卻難得地體驗到西班牙文化中虔敬、古樸、淳厚的一面。
位于西班牙中部的薩拉曼卡(Salamanca)是一座文化古城,這里最引以為自豪的是阿方索九世在1218年創(chuàng)辦的薩拉曼卡大學,它與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和博洛尼亞大學(意大利)并稱歐洲最古老的大學。薩拉曼卡大學的老校區(qū)散發(fā)著幽幽古意,看著衣著光鮮、活力四射的青年男女在這座有800年歷史的學校里穿行,別有一番感慨。
可以說,薩拉曼卡擁有的是一種古典主義的浪漫氣質(zhì)。這種氣質(zhì)在薩拉曼卡大教堂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座氣勢恢弘的教堂其實由新、舊兩部分構(gòu)成,二者相互重疊。羅馬式風格的舊教堂(Catedral Vieja)始建于1150年。新教堂(Catedral Nueva)始建于1513年。此時,哥特式風格在西班牙已現(xiàn)衰落,開始與文藝復興式建筑風格相融合,從而誕生“銀匠式風格”。但是為了與舊教堂的風格相融合,新教堂仍然更多地保留了哥特式風格,所以也有人夸贊它為“哥特式最后嘆息”。新教堂正面入口,那些被評價為“銀匠式杰作”的浮雕,也吸引了很多游客一邊駐足觀看,一邊感嘆連連。這些雕刻精巧細密,沉著中見奔放,渾樸中見細密,造型變化很多,裝飾豐富細膩。在落日余暉或夜間的燈光照耀下,它們更綻放出令人驚嘆的美感。
關(guān)于這座大教堂,還有一件有趣的事:中國一家大型電視臺在一期節(jié)目里連連驚嘆說,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市“一個遠古大教堂”上發(fā)現(xiàn)了神秘的太空人浮雕,“該圖案讓游客們產(chǎn)生了許多遐想:有可能在1000多年前太空人能夠穿越時空隧道”;除了神秘的太空人,浮雕當中還出現(xiàn)了手拿冰激凌正準備吃的獅子,“這種帶三個球的冰激凌暗示,當時的制冷技術(shù)也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了”。
站在薩拉曼卡新教堂門口,從一大片眼花繚亂的浮雕圖案中尋找這個太空人和小獅子,的確成了來自全球各地游客們的一種新游戲——經(jīng)導游一再提醒,我才從北大門邊上距地面約2.5米高處的裝飾浮雕中找到了身著宇航服的小太空人。咦,這是怎么回事?見大家都驚詫莫名,賣足關(guān)子的導游心滿意足地收拾起神秘之色,微笑著揭開謎底。原來1992年,大教堂進行了重修。新時代的建筑師淘氣地加上了這些小元素,以顯示自己的存在感。而它們竟又成了新教堂傳說的一部分——經(jīng)常在門口看到不同人群,先是集體沉默地仰頭尋找,然后人群中突然爆發(fā)歡樂的一聲,第一個發(fā)現(xiàn)的人欣喜若狂地指著目標,由此形成新的樂趣。
離開古樸典雅的薩拉曼卡,沿著西班牙的腹地肆意馳騁,一路享受著變換的風景,絲毫沒有感覺駕駛之苦,便已到達塞維利亞界內(nèi)。寬闊筆直的林蔭大道,毫無遮掩的熱辣陽光,便立即感覺到一股迥然不同的風格。感謝臨行之前朋友提供的漫游寶,雖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卻仍可以通過這個小機器,隨時聯(lián)上互聯(lián)世界,靠著它的指引在彎彎曲曲的小巷子里找到了頗有異域情調(diào)的賓館。
愛上塞維利亞還需要理由嗎?仿佛猝不及防,就被這風情萬種的城市撞個滿懷。就像它最為著名的西班牙廣場,縱然之前在無數(shù)照片上領(lǐng)略過它的風情,但親眼所見,還是被它的壯闊及絢爛之美震驚;不需要有什么特別的目的地,這個城市隨處都是風景,生活在這個風景里的人一副隨意散淡的樣子,路邊咖啡館,街頭陽傘下,隨處都可以見到悠閑自得的人。
塞維利亞這座城市所洋溢的浪漫氣息,是不同文化和歷史在這里狠狠交織發(fā)酵才能產(chǎn)生的。作為西班牙唯一有內(nèi)河港口的城市,塞維利亞先后被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占領(lǐng)并統(tǒng)治了約1000年。11世紀,摩爾人的最后一個部落在此建立了獨立王國。1248年,卡斯蒂利亞國王斐迪南三世在“光復戰(zhàn)爭”中收回該城,趕走摩爾人,開始興建工程浩大的船塢和城堡,塞維利亞從此開始走上繁榮之路。
除了虔敬,西班牙的故事里還有黃金、熱血與野性。而塞維利亞正是它的縮影。
1492年8月3日,在塞維利亞旁邊的帕洛斯(Palos)港,哥倫布登上旗艦“圣瑪麗亞號”的甲板,下達出航的命令。三條船往大西洋深處駛?cè)?,開始了人類從未有過的遠征。70天后,到達了完全陌生的新大陸。
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給西班牙帶來了廣闊的未來空間。此后一個世紀,滿載著黃金和香料的西班牙帆船在海面上不斷穿行,在全球幾乎每個角落都有卡斯蒂利亞的旗幟在飄蕩。西班牙贏來了它的黃金年代,在這個黃金時代中的帝國權(quán)力重心并非遠在內(nèi)陸的馬德里,而是塞維利亞。當時塞維利亞一港之富,就可與歐洲一小王國匹敵。
瓜達爾基維爾河邊的黃金塔,也是塞維利亞的一個地標。這座阿拉伯風格的12邊形堡壘形建筑,因為用銅做頂故稱之為“黃金塔”。當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美洲新大陸,并掠回大量的黃金白銀。其后的兩個世紀,印第安人的黃金源源不斷地從大西洋過來,沿著瓜達爾基維爾河,在這座塔下卸貨入關(guān),黃金塔之名也由此而來。據(jù)統(tǒng)計,從1502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1.86萬噸注冊白銀和200噸注冊黃金,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chǎn)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的殖民勢力范圍已擴大到歐美亞非四大洲,成為盛極一時的世界霸主。
這也難怪那個時代的著名文人,都把塞維利亞當作他們故事的背景:這里演繹了《卡門》的愛情故事,這里的監(jiān)獄里誕生了《堂吉訶德》的偉大角色,還有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羅西尼的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fā)師》——后來在街頭閑逛時還特別注意理發(fā)店的招牌,一直納悶為什么沒有理發(fā)店索性就以這個為名字呢,多好的招牌。拜倫在《唐璜》里就這樣說過:“他出生在塞維利亞,一座有趣的城市,那里出名的是橘子和女人——沒有見過這座城市的人真是可憐?!比S利亞,是西班牙這段黃金歲月的最佳見證。
塞維利亞大教堂的門前永遠排著長隊,對來自全球的游客來說,這里最具吸引力之處,是四個神情肅穆的古銅色士兵雕像抬著航海家哥倫布的棺槨。這四位抬棺者代表西班牙最早的四個王國:卡斯蒂利亞、萊昂、納瓦拉和阿拉貢??ㄋ沟倮麃喤跻辽悹柺殖忠桓L矛,長矛上穿著熟透的石榴,表達在精神物質(zhì)上支持美洲探險的女王對哥倫布的敬意。
享盡身后哀榮的哥倫布生前卻晚景凄涼。他在最后一次美洲之行中才找到了一座金礦,而那時他已經(jīng)失去了西班牙王室對他的信任。1506年初,回到塞維利亞的哥倫布已疲憊不堪,雙目幾乎失明。5月20日,貧病交加的哥倫布在西班牙北部一個小旅店里去世。哥倫布死后,其遺體先是安葬在西班牙,后來又被轉(zhuǎn)移到圣多明各的殖民城(位于現(xiàn)今多米尼加共和國的圣多明各);1795年當法國占領(lǐng)整個西班牙島,哥倫布的遺骨又被轉(zhuǎn)移到古巴的哈瓦那。古巴在1898年的美西戰(zhàn)爭后獨立,哥倫布的遺骨又被轉(zhuǎn)回到塞維利亞的主教堂里。
2006年5月20日,是哥倫布逝世500周年紀念日。西班牙研究人員宣稱通過DNA檢測,證明西班牙找到的哥倫布遺骨確實是哥倫布本人的。但他們的解釋遭到圣多明各方面的不滿。他們說,西班牙研究人員的新發(fā)現(xiàn)不可信。哥倫布的遺體從未離開過多米尼加——如此熱火朝天的爭論,也證明了人們對這位航海時代大英雄的景仰與熱愛吧!
1519年,塞維利亞又成為另一個人類壯舉的發(fā)生地——得到了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資助的麥哲倫,帶著5艘船和265名船員,從塞維利亞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球旅行。此時的塞維利亞港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在瓜達爾基維爾河的兩岸會聚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航海技術(shù)。1570年,塞維利亞的人口超10萬人,已經(jīng)趕上了羅馬這些歐洲大城市的水平。令人感嘆的是,當年從美洲運來的金銀通過西班牙王室的轉(zhuǎn)手而被重新分配到整個歐洲,成為其他國家的資本,但它并沒有給西班牙人帶來好運。17世紀,西班牙從強盛的頂峰跌落下來,成了西歐最貧窮的國家。僅僅在一個世紀之內(nèi),國勢如此大起大落,這在世界史上也是罕有。
格拉納達的阿拉伯印記
從塞維利亞驅(qū)車前往格拉納達的路上,前方的路牌上不時跳出“MALAGA”(馬拉加)字眼,可惜只能在疾馳的汽車里短短注視它幾秒鐘,心里默念著下一次西班牙之行,一定要去造訪這個誕生了畢加索的明亮的海濱小城。
“沒有一個城市,像格拉納達那樣,帶著優(yōu)雅和微笑,帶著閃爍的東方魅力,在明凈的蒼穹下鋪展。”雨果盛贊的城市究竟是一副什么樣的面孔?
711年,阿拉伯帝國的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西班牙。這些阿拉伯人被稱為柏柏爾人,又被稱為撒拉遜人或摩爾人,大體上都是“北非的穆斯林”的意思。西哥特國王羅德里格雖身穿紅袍,頭戴金冠,乘著象牙車親抵戰(zhàn)場,卻敵不過騎著長尾小馬、揮舞著短矛或彎形大刀的阿拉伯人。西哥特的軍隊很快敗下陣來,國王死于亂軍之中。驍勇的阿拉伯軍隊占領(lǐng)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一直殺到西法邊境,但被阻擊于比利牛斯山以南而未能進入法國。摩爾人占領(lǐng)了幾乎整個西班牙的中南部,建立了一個龐大、強盛的阿拉伯國家。
可在那時,西班牙人并不甘心失去他們的領(lǐng)土,雙方開始了綿延幾個世紀的拉鋸戰(zhàn)。摩爾人的地盤不斷縮小,到了13世紀,只能偏安于南部一隅,不得不定都于格拉納達。
機遇最終降到了西班牙歷史上另一位傳奇女性——伊莎貝拉(Isabel)身上。伊莎貝拉是卡斯蒂利亞國王胡安二世和葡萄牙公主的女兒,是位思維敏捷又意志堅定之人。繼承王位的長兄想把她嫁給葡萄牙鰥居的國王阿方索五世,而極有主見的伊莎貝拉偷偷與品貌出眾、英勇善戰(zhàn)的阿拉貢王子斐迪南私定終身。1469年,兩人成婚。10年后,他們先后繼承各自王國的王位,兩個國家正式合并,實現(xiàn)了西班牙的統(tǒng)一。在他們兩人的聯(lián)合治理下,西班牙的國力逐漸增強,而西班牙的王權(quán)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伊莎貝拉是位狂熱的宗教分子。此時,這位擁有強大王權(quán)的女王豈能容忍摩爾人仍安然置身于伊比利亞半島?兩位國王親率大軍壓境,經(jīng)過8個月的圍困,格拉納達彈盡糧絕。
1492年1月2日,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獻出城池。歐洲所有天主教教堂鐘聲長鳴。“晨曦照耀著格拉納達”,歷史學家用這樣飽含詩意的語言描述這一刻。這一天,伊莎貝拉終于勝利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格拉納達最后圍城的營帳里,伊莎貝拉女王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野心勃勃的哥倫布。在此之前,他游說葡萄牙、英國、法國君主不成,最終來到了西班牙。而此時的伊莎貝拉女王正是躊躇滿志、豪情萬丈,與雄心勃勃、帶著一腔熱血的哥倫布一拍即合。于是,1492年,西班牙仿佛突然之間成了世界的中心。他們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血性和野性。
作為摩爾帝國在伊比利亞最后邦國的首都,當年格拉納達也迎來了眾多的藝術(shù)家、商人和學者,這里成為伊比利亞伊斯蘭王國的文化中心,人口也劇增至40萬人。
要想知道摩爾人曾創(chuàng)造了多么精致的文化,肅穆地佇立于格拉納達城的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 Palace)是最好的見證。
到格拉納達,不去參觀阿爾罕布拉宮,簡直是失去了此行的全部意義。最早聽說“阿爾罕布拉”這個名字,還是來自吉他曲《阿爾罕布拉的回憶》,這是被尊稱為“近代吉他音樂之父”的西班牙著名吉他作曲家兼演奏家弗朗西斯科·塔雷加的一首最有名的代表作品。那一串串音符,仿佛在訴說著安達盧西亞山地間發(fā)生過的一幕幕史海滄?!瓝?jù)說塔雷加在傍晚來到阿爾罕布拉宮,因眼前的美景而驚嘆,因此寫下此曲,表達摩爾人遠望故土卻無法回歸的惆悵。
因為參觀的人多,阿爾罕布拉宮采用預約制,所以必須按照指定時間入場,否則便會錯失與這文化瑰寶親密接觸的機會。幸運的是,當天的午餐也被有心地安排在阿爾罕布拉宮腳下頗負盛名的帕拉多(Paradores)酒店??偨?jīng)理Juan Carlos Sanchez Galvez不無自豪地帶我們參觀這座本身就是珍貴歷史遺跡的酒店。站在餐廳院子里就能看到當年摩爾人留下的那些建筑物,品美味佳肴之時,感懷歷史滄桑,真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
俯臥在格拉納達東南部的太陽山脊上的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有“紅堡”之稱,指其建筑外墻多用紅色砂巖。阿爾罕布拉宮代表了西班牙摩爾藝術(shù)的頂峰,甚至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建筑之一”。
阿爾罕布拉宮里最負盛名的當屬“獅庭”(Palace of the Lions)。獅子庭院由列柱支撐起雕刻精美考究的拱形回廊,它按照黃金分割比加以劃分和組織,其全部的比例及尺度都相當經(jīng)典。中央有12座大理石獅子雕像和大噴泉。整座宮殿美輪美奐,觀賞其細部,天花、墻面、柱面紛繁復雜的紋飾,從墻面蔓延到頭頂,每一個都那么精細。
夕陽時分的阿爾罕布拉宮靜謐安詳,也許大家都被這里的美震懾住了,只愿徜徉其中盡享其美,而不愿用語言來驚擾它。寂靜的庭院中,布滿精美的石膏浮雕圖案的柱廊完整地映在池水之中,倒影隨風搖蕩,如同一個綺麗的夢。漫步獅庭,讓人再次感嘆幾個世紀前的摩爾人仿佛都是幾何學的大師,簡單的圖形被他們演繹出無限種變化,造就出如此繁復精美的庭院,即使是現(xiàn)代人也難以超越。時光并沒有掩蓋其曾經(jīng)驚艷的容顏,相反,滄桑的歷史反倒使它更迸發(fā)出一種動人心魄的美。
前往阿爾罕布拉宮的三岔路口,還有一座叫“美國旅館”的地方,這就是華盛頓·歐文當年曾經(jīng)居住的地方。如果不是他,阿爾罕布拉宮之美也許更晚甚至可能不會被外界所知。在征得當時西班牙格拉納達總督的同意之后,華盛頓·歐文住進了阿爾罕布拉宮,熱愛歷史的他沉迷于那段金戈鐵馬的往事,最終著成了《阿爾罕布拉宮的故事》。正是這本書,讓包括西班牙人在內(nèi)的世人重新發(fā)現(xiàn)、認識了昔日王宮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