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鋒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伽瑪刀與顯微外科手術在腦海綿狀血管畸形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65例腦海綿狀血管畸形患者, 將患者分為伽瑪刀組(34例, 行伽瑪刀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和顯微手術組(31例, 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伽瑪刀組10例為Ⅰ級, 14例為Ⅱ級, 治療總良好率為70.59%;顯微手術組16例為Ⅰ級, 9例為Ⅱ級, 治療總良好率為80.65%, 顯微手術組的療效明顯優于伽瑪刀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伽瑪刀組有8例患者出現出血癥狀, 6例患者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并發癥發生率為41.18%, 顯微手術組有4例患者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并發癥發生率為12.90%。顯微手術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伽瑪刀與顯微外科手術應用于腦海綿狀血管畸形的治療中均具有確切的療效, 但是伽瑪刀治療更適合病灶位置位于腦深部的患者, 其術后癲癇的控制效果不如顯微鏡手術, 且并發癥也相對較多。
【關鍵詞】 腦海綿狀血管畸形;伽瑪刀;顯微外科手術;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37
本文特選擇65例腦海綿狀血管畸形患者, 對其臨床采用伽瑪刀與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 以期為腦海綿狀血管畸形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和依據。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治療的65例腦海綿狀血管畸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經診斷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腦海綿狀血管瘤, 并有癲癇的表現癥狀。其中男42例, 女23例, 年齡12~61歲。納入標準:患者均具有完整的臨床治療和隨訪資料。根據手術的不同分為伽瑪刀組和顯微手術組, 其中伽瑪刀組34例, 男22例, 女12例, 年齡12~61歲, 平均年齡(34.9±5.3)歲;患者均為單發, 病灶位置遠離皮層表面, 位于大腦半球深面;10例患者的首發癥狀為頭痛, 后出現癲癇發作, 24例患者的首發癥狀為癲癇;癲癇發作類型:18例患者為單純部分性發作, 11例患者為全身性發作, 5例患者為精神運動性發作;規化病灶直徑為0.6~2.7 cm, 平均直徑1.5 cm。顯微手術組31例, 男20例, 女11例, 年齡11~60歲, 平均年齡(35.5±5.8)歲;病灶位置:16例患者位于額葉, 11例患者位于顳葉, 4例患者位于頂葉;8例患者的首發癥狀為頭痛, 后出現癲癇發作, 23例患者的首發癥狀為癲癇;癲癇發作類型:17例患者為單純部分性發作, 10例患者為全身性發作, 4例患者為精神運動性發作;規化病灶大?。?例≤1.0 cm, 1.0 cm<18例≤2.0 cm, 2.0 cm<5例≤3.0 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伽瑪刀組采用伽瑪刀立體定向放射進行治療, 手術方法為:對患者行局部麻醉, 并對患者頭部行MR定位掃描, 然后以OUR-XGD 旋轉式伽瑪刀規劃治療系統為基礎, 進行規化治療, 等中心數目 1~4 個, 等中心劑量31~44 Gy, 平均劑量37.9 Gy, 覆蓋病灶等劑量曲線為 41%~59%, 邊緣劑量 13~22 Gy, 平均邊緣劑量為13.7 Gy。
顯微手術組采用神經導航顯微手術進行治療, 手術方法為:依照術前動態腦電圖, 功能 MR 掃描評估, 術中皮層腦電(ECOG)監測描記核實病灶位置與棘波發放的準確位置及范圍, 在神經導航引導下, 顯微手術切除病灶及病灶周圍含鐵血黃素層, 反復 ECOG 描記, 在 ECOG 監測下, 盡量達到棘波消失。
兩組患者在手術結束后均對患者進行6~42個月的隨訪, 隨訪方式有電話、短信、信訪及門診等多種。
1. 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1] 術后及隨訪對兩組患者癲癇的控制情況進行評價, 評價標準[2]采用改良 Engel 分級, 術后癲癇完全消失為Ⅰ級, 其中需要服藥為ⅠA級, 不需要服藥為ⅠB級;癲癇發作明顯減少為Ⅱ級, 其中需要服藥為ⅡA級, 不需要服藥為ⅡB級;癲癇發作無明顯減少或無變化為Ⅲ級, 需要服藥為ⅠA級, 不需要服藥為ⅠB級;癲癇發作更加頻繁為Ⅳ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療效比較 伽瑪刀組治療總良好率為70.59%, 顯微手術組治療總良好率為80.65%, 顯微手術組的療效明顯優于伽瑪刀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伽瑪刀組有8例患者出現出血癥狀, 6例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經治療均好轉, 并發癥發生率為41.18%。顯微手術組有4例患者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經治療均好轉, 并發癥發生率為12.90%。顯微手術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小結
在本組研究中, 顯微手術組的療效明顯優于伽瑪刀組, 且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伽瑪刀與顯微外科手術應用于腦海綿狀血管畸形的治療中均具有確切的療效, 但伽瑪刀治療更適合病灶位置位于腦深部的患者, 其術后癲癇的控制效果不如顯微鏡手術, 并且并發癥也相對較多。
參考文獻
[1] 李達, 吳震, 郝淑煜, 等.丘腦海綿狀血管畸形的手術治療及預后.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1):33-37.
[2] 謝兵, 梁軍潮, 白紅民, 等.伽瑪刀治療顱內海綿狀血管畸形的療效研究.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 2013, 18(3):107-109.
[收稿日期:201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