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烈育 向守彬 鄭欣
【摘要】 目的 分析人工髖關節翻修術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39例予以人工髖關節翻修術患者的臨床資料, 觀察本組療效及并發癥。結果 本組39例患者優良率為89.7%(35/39), Harris評分:術前是(40.5±10.9)分, 術后是(87.0±4.8)分,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僅出現髖臼側的植骨處愈合不良1例, 髖臼側及股骨側的假體周圍均1例骨質吸收, 其余患者其假體位置與假體、假體周圍處骨組織均可較好匹配, 無斷裂、移位、下沉、假體松動、骨溶解等并發癥, 骨缺損處移植骨的愈合良好。結論 人工髖關節翻修術的臨床療效顯著, 值得推廣。
【關鍵詞】 置換術;人工髖關節;翻修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47
全髖關節置換術為臨床應用較廣的手術, 能幫助患者解除痛苦及改善功能, 進而使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但仍然有部分患者因感染、脫位及假體磨損等造成無菌性的松動或假體斷裂, 再次引發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等, 需予以翻修手術[1]。本院對39例患者予人工髖關節翻修術治療, 并獲滿意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39例予以人工髖關節翻修術患者臨床資料, 男女比例26∶20, 年齡26~76歲, 平均年齡(63.7±10.5)歲, 首次全髖關節置換術(THA)到翻修術時間3~15 年, 平均時間(5.6±2.3)年。
1. 2 方法 術前對初次的手術記錄、X線片進行閱讀, 并對假體及骨質變化進行動態觀察, 拍攝股骨處正側位的全長片、骨盆平片, 對合并骨質缺損者予以CT和三維重建, 術前0.5 h予以抗生素。在椎管處行麻醉處理, 從后外側部位作一切口, 逐層切入, 切除瘢痕、炎性壞死組織, 徹底顯露脫位關節、關節腔等部位, 股骨假體采用特定器具取出, 若股骨假體和骨水泥固定性強, 先行假體近端處骨水泥清除, 以形成骨水泥、假體及骨組織間窄小縫隙, 再逐步鑿除骨水泥, 取出假體;若骨水泥難以清除, 在股骨處行開窗操作, 借助開槽縫隙清除骨水泥, 行髖臼假體清除操作時, 需顯露假體臼緣, 從四周處鑿除骨水泥, 再取假體。術后在切口置入引流管。患者假體發生松動, 術中予以植骨, 修復缺損;復發性脫位患者按脫位原因進行假體更換或增強組織穩固性;關節感染患者, 需進行Ⅰ期清創翻修法或Ⅱ期重建。
1. 3 療效判斷標準與觀察指標 療效采用Harris評分標準進行評價:優為≥80分, 良為70~79分, <70分為差[2]。觀察術后隨訪6個月, 觀察并發癥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本組療效情況 本組39例患者, 經治療后優是20例, 良是15例, 差為4例, 優良率為89.7%(35/39);Harris評分:術前(40.5±10.9)分, 術后(87.0±4.8)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本組并發癥情況 術后僅出現髖臼側的植骨處愈合不良1例, 髖臼側及股骨側的假體周圍均1例骨質吸收, 其余患者其假體位置與假體、假體周圍處骨組織均可較好匹配, 無斷裂、移位、下沉、假體松動、骨溶解等并發癥, 骨缺損處的移植骨的愈合良好。
3 討論
當前, 能否使全髖關節置換術失敗問題得以解決是臨床所關注焦點, 多數研究發現人工髖關節翻修術的療效確切, 可有效使患者髖關節處功能得以改善[3]。為探討人工髖關節翻修術的臨床療效, 本院針對39例予以人工髖關節翻修術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予以人工髖關節翻修術進行治療, 觀察療效情況, 結果顯示:本組39例患者, 經治療后的優良率為89.7%, 且術后隨訪發現并發癥較少。原因分析可能為:有研究發現, 全髖關節置換術出現失敗的原因較多, 主要為假體的無菌性松動、感染、脫位及組件失敗等, 而其中的無菌性松動發生可能性最大, 其常伴骨溶解的改變, 引起髖臼及股骨出現不同程度的骨缺損。術前準確評估患者骨缺損程度, 對順利開展翻修手術具有積極作用[4]。當前, Gross分型及AAOS等是臨床常用的對骨缺損評估的方法, 它能夠幫助醫生對骨缺損進行準確評估, 以制定合理可行的植骨手術方案, 同時有助于護士及早備好行植骨手術操作時需所用器械, 從而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 提高植骨成功率及手術治療效果[5]。本組患者進行修復植骨缺損術, 通過隨訪結果得知患者植骨后愈合度較高, 且愈合較好。因行髖臼側翻修操作時, 易發生與骨缺損有關問題, 且翻修的目的是糾正骨缺損, 使髖關節扭轉恢復正常狀態, 通過異體骨移植與自體骨移植的方法, 加之骨水泥或生物型以固定臼杯, 從而加強重建環及鋼板效果;植骨主要方法為結構類或顆粒類打壓植骨, 可快速修補骨缺損, 且增加髖臼骨量, 進而幫助髖臼假體有骨床予以放置[6]。一般情況下, 宿主骨組織與髖臼假體接觸面積需>50%, 在不足部位需予以IBG或結構類植骨幫助修補, 可防止結構類植骨覆蓋假體, 此方法有助于假體支撐初始穩定, 從而利于宿主骨長入[7]。
同時, 對本組患者髖臼骨處缺損予IBG技術進行修復, 髖臼重建取鈦網或加強環, 均獲良好效果。股骨翻修過程通常面臨骨質缺損、變形、髓腔寬大、皮質過薄及骨質變硬等問題。現今, 多數醫學者認為股骨髓腔寬大或骨量損失小的高齡患者適用骨水泥進行假體翻修, 且非骨水泥型假體翻修適用度更廣。廣泛涂層類長柄假體與組配式類假體為當前較常用的非骨水泥類假體;而廣泛涂層類翻修假體的初期穩固效果具佳, 尤為適合骨干處或干骺端骨缺損輕者使用;股骨處骨質缺損重者及結構畸形類翻修術使用常規假體的匹配度較差, 且穩定效果欠佳。同時組配類的股骨假體類型較多, 包括形狀各異、偏距大小不同及頸長假體, 進而最大限度使翻修術中骨缺損和畸形問題得以解決[8]。本研究予以組配類翻修假體修復股骨近端處骨缺損, 因此能取得較好效果。關于術后康復時間, 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 人工髖關節翻修術的臨床療效顯著, 可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減少并發癥發生幾率。
參考文獻
[1] 王海川. 26例人工髖關節翻修術的圍手術期護理.海南醫學, 2012, 23(19):148-149.
[2] 劉愛國, 谷文光, 鄧亮, 等.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分析.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2, 20(12):1072-1075.
[3] 王巖.人工髖關節翻修術的發展趨勢及國內現狀的思考.中華外科雜志, 2012, 50(5):385-388.
[4] 沈波, 魏忠民, 張克良, 等.非感染性人工髖關節翻修術31例.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12, 29(11):2332.
[5] 梁剛, 李杰, 張志強.WagnerSL翻修型股骨柄在人工髖關節翻修術中的療效分析.實用骨科雜志, 2014, 20(1):17-21.
[6] 楊靜雯, 莫茹, 張震祥.人工髖關節翻修術圍術期護理.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8):84-87.
[7] 暴擁軍, 董紀元.大直徑多固定孔臼杯在人工髖關節翻修術髖臼骨缺損結合植骨中的應用.解放軍醫學院學報, 2013, 34(3): 231-233.
[8] 陸曉濤.人工髖關節翻修術156例探討.中外醫療, 2012, 31(34): 59-60.
[收稿日期: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