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太芳

【摘要】 目的 檢測病毒性肺炎患兒呼吸道病原, 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方法 選取139例肺炎患兒為觀察對象, 采取靜脈血, 分離出血清。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IFA), 同時檢測血清中呼吸道感染病毒的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結果 共檢出病毒57例, 其中檢出腺病毒9例, 呼吸道合胞病毒4例, 乙型流感病毒25例, 副流感病毒19例, 有8例患兒有2種以上病毒。低年齡組檢出率較低。結論 做呼吸道病原檢測, 針對病因治療, 可縮短療程。
【關鍵詞】 病毒性肺炎; 病毒;病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055
小兒肺炎是常見病, 多發病。其中, 病毒性肺炎尤其多見, 做呼吸道病毒檢測, 針對病因治療, 可明顯減輕患兒病痛, 提高患兒生活質量, 縮短療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科2014年10~12月收治的139例肺炎患兒, 診斷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肺炎診斷標準[1]。其中男72例, 女67例, 年齡最小1個月, 最大12歲, 中位年齡3歲10個月。病程最短2 d, 最長3個月。患兒均有咳嗽, 伴發熱79例, 喘息25例, 胸片均提示肺炎。在征得患兒家屬同意后, 均于入院時采取靜脈血, 分離出血清。所采用試劑盒由VIRCELL, S.L.生產(Spain西班牙)。顯微鏡用奧林帕斯熒光顯微鏡。
1. 2 方法 采用 IFA 檢測血清中呼吸道感染病毒的IgM抗體, 可檢測的病原體包括: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1、2、3型。用熒光顯微鏡在400倍放大率下觀察陽性結果。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共檢出病毒57例, 其中, 檢出腺病毒9例, 呼吸道合胞病毒4例, 乙型流感病毒25例, 副流感病毒19例, 有8例患兒有2種以上病毒。男26例, 女23例, 男女呼吸道病毒感染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48, P=0.826>0.05)。
三組患兒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1歲組和1~3歲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681, P=0.006<0.05); <1歲組和≥3歲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120, P=0.004 <0.05);1~3歲組和≥3歲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9, P=0.753>0.05 )。說明<1歲組和其他兩組組間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1歲組和≥3歲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低年齡組檢出率較低。見表1。
3 討論
小兒肺炎多見于冬春季。由于病毒學的發展, 國內認為各種病毒肺炎的總發病數有增多趨勢[1, 2]。由于呼吸道致病微生物感染臨床癥狀相似, 影像學表現缺乏特異性, 因此病原學證據在臨床診斷和流行病監控中十分重要[3]。IgM是感染早期或潛伏病毒活化時產生的, <1歲的嬰幼兒在病毒感染后血清內特異性IgM的滴度明顯低于≥1歲兒童[4]。本組肺炎呼吸道病毒檢測總陽性率41.00%, 與闕學俊等[5]報道的49.49%低。Michelow等[6]對平均年齡為33個月, X線片已證實為下呼吸道感染的134名兒童用多病原方法檢測, 結果顯示細菌感染率為60%, 其中肺炎鏈球菌占73%;病毒為45%;肺炎支原體為14%;CP為9%;23%存在混合感染。表明小兒肺炎大部分是由病毒所致, 本組病例檢出病毒57例。說明病毒在呼吸道感染患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7]。檢測結果顯示部分患者同時檢出2種以上的病毒抗體, 除了同時感染2種以上的病毒的可能性之外, 還有可能是患者在最近的1~2個月內先后感染了2種以上的病毒, 即在一種病毒IgM抗體未消失時又另外感染了其他病毒, 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混合感染[8]。呼吸道病原體混合感染模式多樣, 通過對不同的混合感染病因, 對臨床早期診斷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9] 。
明確病原體后, 對檢出病毒病例給予干擾素、病毒唑等霧化, 配合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如喜炎平、熱毒寧、痰熱清等)治療, 合并細菌感染時, 配合應用抗生素, 療效肯定, 病程縮短[10]。因此, 做病原學檢測, 明確病因, 對癥處理, 有一定必要性。盡早做病原學檢查, 盡快使患兒康復。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 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1174-1215.
[2] 王秀霞.小兒急性下呼吸道感396例病原學研究.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2, 3(12):124-125.
[3] 石晶, 孔曉慧. PCR技術在呼吸道病毒檢測中的應用進展.醫學綜述, 2011, 17(17):2683-2686.
[4] Meurman O, Ruuskanen O, Sarkkinen H, et al. Immunoglobulin Class-specific antibody response i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measured by enzyme immunoassay. J Med Virol, 1984, 14(1):67-72.
[5] 闕學俊, 陳康偉. 196例小兒肺炎呼吸道病毒檢測臨床分析.廣西醫學, 2003, 25(1):117.
[6] Michelow IG, Olsen K, Lozaho J, et al.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Pediatrics, 2004, 113(4):701-707.
[7] 金玉霞, 苗正友, 宋勤潔.嘉興地區呼吸道感染患兒的病毒病原學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21):5239-5240.
[8] 宋秦偉, 朱汝南, 鄧潔, 等. 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在兒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診斷中應用的探討. 中華兒科雜志, 2012, 50(6):440-444.
[9] 江嶠, 程邦寧. 2013 年某院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因學特性分析.安徽醫藥, 2015, 19(4):725-727.
[10] 周躍理, 陳旭玲.喜炎平注射液聯合利巴韋林注射液治療小兒病毒性肺炎的療效觀察.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1, 2(11):64-65.
[收稿日期: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