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要】 目的 探究芒針透刺拮抗肌結合肌張力平衡促通技術對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治療效果。方法 100例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50例。對照組給予芒針透刺拮抗肌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肌張力平衡促通技術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芒針透刺拮抗肌結合肌張力平衡促通技術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芒針透刺拮抗肌;肌張力平衡促通技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3.205
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1], 其預后較差, 臨床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主要方法包括神經阻滯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矯正器治療等[2]。本文主要對50例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實施芒針透刺拮抗肌結合肌張力平衡促通技術治療的效果作分析, 詳情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 且均已確診, 年齡41~77歲, 平均年齡(65.21±3.01)歲, 男51例, 女49例, 病程1~6個月。隨機將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患者給予芒針透刺拮抗肌治療, 上肢主要的穴位為肩髃、臂臑、臑會、天井、三陽絡、外關、陽溪、溫溜等, 下肢主要穴位為陽陵泉、懸鐘、曲泉、陰包、丘墟、足臨泣、太沖、中封等。對患者需針刺的部位進行常規的消毒, 之后按照先上后下的方式進行針刺, 以患者的肌肉產生拮抗作用為準, 平均留針時間為40 min, 實施針刺治療1次/d, 4周為1個療程, 每周治療6次。
1. 2. 2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肌張力平衡促通技術治療。
1. 2. 2. 1 姿勢擺放 取抗痙攣體位, 仰臥時患者的整個上肢放于枕上, 將手指分開伸直, 掌心朝上, 腕部和肘部伸直, 上臂外展、肩上抬前挺。下肢主要姿勢為髖骨和骨盆前挺, 大腿稍內旋夾緊, 將墊物放置在患者的患肢外側, 足尖向上, 腳踝呈90°, 之后患者的患肢與健肢交替。
1. 2. 2. 2 抑制痙攣 下肢:患者取仰臥位, 雙膝通過雙手抱住, 之后進行輕微的前后擺動, 盡量將脊柱的曲度減少。握住患者足部, 腿屈曲, 保持髖關節不外展, 伸腿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出現內旋和內收的情況。將患者的患足抵住, 使其盡量的背曲, 之后患者進行伸肌收縮運動, 此次抑制其小腿出現三頭肌痙攣的情況。上肢:患者取十指交叉的狀態, 將患指放置于最上端并進行外展, 在保證患者肩胛骨外伸的狀態下抬上肢。手:患者的雙手交叉, 之后翻轉, 雙手的掌心朝上, 兩臂傾斜。患者的雙手放置于治療的平臺之上, 將手心朝下, 進行負重訓練。
1. 2. 2. 3 刺激足趾的背屈 患者在仰臥狀態下進行下肢屈曲, 握住患者踝關節前方, 按壓使其放在床上, 之后將患者下肢由內收狀態活動為外展的狀態。
1. 2. 2. 4 運動時抑制偏癱 患者在行走時, 醫療人員將雙手分別放置于患者的兩側骨盆, 通過手掌放置于患者的臀肌上促進患者進行伸髖行走, 使得患者的骨盆前翹。在患者身后將其雙臂握住, 使患者在雙臂保持外旋、伸直的狀態下行走。
兩組患者均治療6個月。
1. 3 療效評價標準[3] 將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治療的效果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這4個等級。治愈:患者的臨床不良癥狀均消失。顯效:患者經治療后, 其痙攣評分提高2個等級。有效:患者經治療后, 其痙攣評分提高1個等級。無效:患者治療后的痙攣評分較之治療前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主要是指患者的神經中樞系統不能隨意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控制, 導致患者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芒針透刺拮抗肌可以加強患者患肢劣勢肌肉的力量, 平衡患者的主動肌和拮抗肌之間的張力。芒針具有較好的激發經氣作用, 可以對患者的拮抗肌造成刺激, 使患者的拮抗肌出現收縮。芒針透刺肩髃、臂臑、臑會、天井、三陽絡、外關、陽溪、溫溜、陽陵泉、懸鐘、曲泉、陰包、丘墟、足臨泣、太沖、中封等穴位, 可以達到貫通經絡的作用, 調整患者的氣血運行情況[4]。
肌張力平衡促通技術通過幫助患者進行良好姿勢的擺放、抑制患者上肢、下肢、手部的痙攣、刺激患者足趾的背屈、運動時抑制患者的偏癱等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運動功能[5]。
本文研究顯示, 實驗組患者經芒針透刺拮抗肌結合肌張力平衡促通技術治療后, 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僅給予芒針透刺拮抗肌治療的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芒針透刺拮抗肌結合肌張力平衡促通技術可明顯緩解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患者的臨床不良癥狀, 改善其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佩芳, 齊慧萍, 董赟, 等.芒針透刺拮抗肌結合肌張力平衡促通技術治療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性癱瘓的臨床觀察. 中國針灸學會2009學術年會, 2009.
[2] 張守光.張力平衡針刺法配合正脊療法治療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中國傷殘醫學, 2014, 22(19):153-154.
[3] 鄭智元.疏經通督手法結合Bobath療法對腦卒中康復效應的研究.南京中醫藥大學, 2012.
[4] 李珩.兒童腦性癱瘓的中醫康復評定及相關證候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 2009.
[5] 劉恩遠, 馬蕾, 李政, 等.平衡陰陽刺法治療中風后上肢痙攣性癱瘓臨床研究.甘肅科技, 2014, 30(4):112-113, 71.
[收稿日期:201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