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顏 李志勤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可行走分娩鎮痛應用的臨床效果及對新生兒的影響情況。方法 82例足月初產婦依據產婦意愿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1例。兩組產婦均給予常規分娩前準備, 對照組產婦給予常規自然分娩方式, 觀察組產婦在此基礎上給予可行走式無痛分娩治療, 比較兩組產婦各產程及新生兒情況。結果 觀察組順產33例(80.49%), 剖宮產8例(19.51%), 對照組順產25例(60.98%), 剖宮產16例(39.02%), 觀察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第一產程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第二產程時間長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第三產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胎兒窘迫發生率及Apga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可行走式無痛分娩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 且產婦仍可下床行走和自行排尿, 不會影響運動神經, 對胎兒娩出影響不大,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可行走式;無痛分娩;產婦;Apgar 評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133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產婦對分娩時無痛的需求愈來愈高, 可行走的無痛分娩是當前較為理想的分娩鎮痛方法, 且行走可增強子宮收縮力, 并有利于胎頭下降, 從而縮短分娩產程[1, 2]。為了解可行走式分娩鎮痛對母兒的影響, 本文著重分析本院對足月待產孕婦實施可行走式分娩鎮痛的情況,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12月在本院婦產科分娩的82例初產婦, 年齡23~32歲, 平均年齡(26.1±2.1)歲, 孕周37~42周, 體質量指數(BMI)(33.5±5.0)kg/m2, ASA評分Ⅰ級52例, Ⅱ級30例。全部產婦產前檢查均無陰道分娩禁忌、無硬膜外麻醉禁忌、排除高危妊娠, 均為單胎。所有納入試驗的孕婦都獲得知情同意。將全部產婦按照意愿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1例。觀察組年齡23~31歲, 平均年齡(27.0±1.7)歲, 孕周37~42周, BMI(33.1±5.9)kg/m2, ASA評分Ⅰ級25例, Ⅱ級16例。對照組年齡23~32歲, 平均年齡(26.2±2.5)歲, 孕周37~42周, BMI(33.9±4.1)kg/m2, ASA評分Ⅰ級27例, Ⅱ級14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在分娩前僅接受心理護理, 不接受藥物鎮痛干預, 觀察組在進入產程活躍期(即宮口≥3 cm)后, 行硬-脊聯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esthesia, CSEA), 蛛網膜下腔注入藥物為2.5 mg羅哌卡因和3 ?g舒芬太尼加生理鹽水稀釋至2.5 ml, 硬膜外置管, 給予0.1%的羅哌卡因和0.3 mg/L舒芬太尼混合液, 單次追加劑量6 ml, 持續麻醉。接產時如需會陰側切, 局部行利多卡因麻醉 [3]。觀察兩組產婦最終分娩情況、產程及新生兒情況。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 觀察組順產33例(80.49%), 剖宮產8例(19.51%);對照組順產25例(60.98%), 剖宮產16例(39.02%), 觀察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產婦產程比較 觀察組第一產程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第二產程時間長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第三產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兩組新生兒情況 觀察組發生胎兒窘迫1例(2.44%), 對照組發生胎兒窘迫4例(9.76%);觀察組1、10 min Apgar評分分別為(8.4±1.6)、(9.3±0.7)分, 對照組1、10 min Apgar評分分別為(8.6±1.4)、(9.4±0.6)分, 兩組胎兒窘迫發生率及Apga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經陰道分娩符合母兒生理的自然現象, 但產婦卻痛苦難當, 由于分娩疼痛刺激, 產婦處于焦慮恐懼狀態, 過度換氣, 兒茶酚胺分泌增多, 基礎代謝率增加, 血壓升高, 心率增快, 胃泌素增加, 由此可導致產婦機體氧耗及能耗增加, 呼吸性堿中毒, 低氧血癥, 代謝性酸中毒, 胎盤血流減少, 胎兒低氧血癥, 酸中毒[4-6]。
CSEA鎮痛分娩可在使用較少麻醉藥物的前提下達到較好的鎮痛效果, 且不影響產婦的行走能力, 可根據產婦感覺產痛的程度調節鎮痛藥物的劑量, 給藥方便, 如產程中需急診行剖宮產術, 無需二次麻醉, 為搶救爭取了時間。鎮痛效果確切, 副作用少, 產婦可下床活動, 直立位可緩解疼痛, 縮短產程, 減少了產婦對分娩的恐懼及體能的消耗, 也減少了器械助產的機會, 自然分娩率較高, 患者及家屬的滿意程度增加[7]。
1992年美國婦產科醫師學院ACOG分娩鎮痛委員會就提出理想的分娩鎮痛方法必須具備以下特點:①對母嬰無影響;②易于給藥、起效快、作用可靠, 能滿足整個產程鎮痛的需求;③避免運動阻滯, 不影響分娩過程;④產婦清醒, 可參與分娩過程;⑤必要時可滿足手術的需要。鄭和語[8]探討可行走式分娩鎮痛對胎兒血氧飽和度的影響, 結果顯示可行走式分娩鎮痛對全程胎兒血氧飽和度影響不明顯, 此種鎮痛分娩方式安全、可靠、簡單易行。李秋容等[9]分析可行走式無痛分娩的鎮痛效果及其對母兒的影響, 結果顯示可行走式無痛分娩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 可顯著降低產婦各產程的疼痛感覺, 且不會發生嚴重產后并發癥。本院采用該鎮痛方式可以滿足上述要求, 但宮口<3 cm時, 未予鎮痛, 需進一步研究觀察。在第二產程中, 產婦應在每次宮縮時主動屏氣用力, 通過增加腹壓促使胎兒下降, 在鎮痛過程中, 產婦腹肌屏氣用力略輕, 致觀察組第二產程略長, 但新生兒評分良好, 未增加產后出血機會。
綜上所述, 可行走式無痛分娩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 且產婦仍可下床行走和自行排尿, 不會影響運動神經, 對胎兒娩出影響不大, 值得臨床上使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美英, 陸佩華.可行走分娩鎮痛的臨床觀察.南方護理學報, 2004, 11(6):9-12.
[2] 管世淮. 可行走無痛分娩的臨床觀察.河南外科學雜志, 2009, 15(4):95-97.
[3] 彭麗. 可行走式無痛分娩的鎮痛效果及其對母兒的影響.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5):27.
[4] 顧亞軍, 郭琦, 段輝, 等. 甲磺酸羅哌卡因配伍小劑量芬太尼用于分娩鎮痛的臨床觀察.當代醫學, 2009, 15(16):128-129.
[5] 劉玉芝, 姬秀紅, 劉照娟, 等. 可行走鎮痛分娩在降低剖宮產率中的意義.吉林醫學, 2010(24):4063.
[6] 蔣琦.可行走無痛分娩的臨床觀察.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8, 26(6):127.
[7] 鄭海燕, 王永平, 徐海紅, 等. 可行走硬膜外自控鎮痛對分娩結局的影響. 河北醫藥, 2007, 29(12):1298-1299.
[8] 鄭和語. 可行走式分娩鎮痛對胎兒血氧飽和度的影響及應用. 醫藥前沿, 2014, 4(15):329-330.
[9] 李秋容, 梁麗芬, 陳振明. 可行走式無痛分娩的鎮痛效果及其對母兒的影響.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14, 41(3):277-279.
[收稿日期:20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