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柴雪艷

【摘要】 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腦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認知程度的影響。方法 68例腦血管疾病患者,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34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健康宣教;觀察組患者則按臨床護理路徑進行健康宣教。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和治療依從性評分, 觀察患者護理后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認知程度評分和治療依從性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飲食控制、按時服藥、定期檢查方面均優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能有效加強腦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認知程度, 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適合于臨床推廣。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腦血管疾病;疾病認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192
腦血管疾病是一種會對人體健康及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的常見病, 患者以中老年居多, 臨床研究證實, 其發生、發展均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存在密切聯系, 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能很大程度上防范其發生發展[1]。基于此, 通過臨床護理干預, 提高患者認知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以本院收治患者為研究對象, 通過隨機對照試驗,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腦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認知程度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取自于本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8例腦血管疾病患者, 全體入選病例均滿足高血壓、腦梗死等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34例。對照組男19例, 女15例;年齡53~76歲, 平均年齡(62.5±4.5)歲;病程3~10年, 平均病程(6.6±3.2)年。觀察組男22例, 女12例;年齡51~77歲, 平均年齡(63.6±4.5)歲;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6.5±4.7)年。患者均已排除意識障礙、精神病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基礎護理,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健康教育, 即隨機介紹腦血管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目的及日常注意事項。觀察組患者則按照臨床護理路徑接受健康宣教, 即患者入院后, 由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個人病情與個體差異, 按照疾病特點和護理程序, 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路徑表, 并向患者耐心介紹路徑表的功能與詳細內容。根據患者在不同時期(急性發作期、病情穩定、康復期等)的疑慮與需求, 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發病機制、治療目的、用藥原則及相關注意事項, 明確告知遵醫囑服藥、控制飲食、適量鍛煉、出院后自覺監測病情、定期復查的重要性。
1. 3 觀察指標 ①疾病認知程度:于護理前后采用自制疾病認知問卷調查, 對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估, 總分0~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掌握程度越良好。②治療依從性評分:使用自制治療依從性行為量表, 對患者治療期間的遵醫囑行為進行評分, 總分0~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依從性越佳。③自我管理能力:隨訪6個月, 記錄患者出院后飲食控制、按時服藥、定期復診、自我監測等行為保持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疾病認知程度和治療依從性評分對比 護理前, 兩組患者疾病認知程度和治療依從性評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有明顯改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各指標得分均優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后自我管理能力對比 觀察組護理后飲食控制、按時服藥、定期檢查、自我監測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健康宣教的實施是腦血管疾病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是幫助患者對疾病與治療正確認知的重要途徑。腦血管病的治療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 遵醫囑服用藥物、合理飲食、保持身心愉悅、適量鍛煉增強體質、定期復查等均是穩定病情的關鍵。臨床研究證實, 大部分腦血管病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差、病情控制不良、遠期復發率高等均與患者對疾病認知不全有關[3]。經分析認為, 因為患者對疾病與治療認知程度低, 所以在治療中依從性普遍較差, 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不強, 不遵醫囑用藥, 沒有養成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 最終導致預后不良。
對腦血管患者實施健康宣教具有重大意義, 然而常規腦血管疾病健康宣教模式不但會消耗大量醫療資源, 且過于籠統, 缺乏針對性, 因此很難獲得理想效果。臨床護理路徑健康教育模式是結合患者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制定的護理方案, 極具針對性, 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 從而愿意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并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逐漸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方式, 自覺采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法[4]。
目前,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價值已獲得證實, 楊金紅等[5]對臨床護理路徑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發現患者健康心理77.5%、相關知識掌握82.5%、日常防護71.25%、自我管理67.5%等能力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認知程度評分和治療依從性評分[(88.34±6.23)、(90.38±5.22)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飲食控制、按時服藥、定期檢查、自我監測等方面明顯更佳(P<0.05), 該研究結論與上述相關報道內容基本吻合。
綜上所述, 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對提高腦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認知程度有積極影響, 具備臨床推廣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 謝靜, 劉惠珍.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 2012, 18(10):56-57.
[2] 郝明華, 周淑杰, 石玉芝, 等.健康宣教對腦血管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卒中雜志, 2012, 7(7):524-530.
[3] 朱麗娟, 張純, 李曉微, 等.臨床護理路徑在經股動脈穿刺腦血管造影術中患者標準化管理的應用.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21):1939-1941.
[4] 徐梅玉, 梅映臺, 胡慧英, 等.綜合護理干預對腦血管病康復的效果觀察.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7):609-610.
[5] 楊金紅, 劉志浩.臨床護理路徑在心腦血管疾病中的應用.中國健康教育, 2013, 29(9):848-849.
[收稿日期:20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