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永琴?邵楠
【摘要】 目的 總結休門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圍術期的護理方法與經驗。方法 21例休門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矯形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患者, 術前加強心理護理及呼吸鍛煉;術后做好觀察及功能鍛煉, 預防肺部并發癥。觀察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 21例患者經過精心治療護理, 術后恢復良好, 均痊愈出院。結論 對休門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患者, 手術前后有效的護理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 休門氏病; 脊柱后凸畸形; 圍手術期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194
休門氏病是一種常見于青少年的胸椎或胸腰段的僵硬型脊柱后凸(駝背)畸形, 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機體的生長, 后半椎體的高度越來越大于前半椎體的高度, 椎體形成楔形, 數個楔形的椎體使胸椎的后凸加大形成駝背[1]。其中部分患者因外觀畸形、疼痛和心肺功能受限, 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方式采用后路矯形、植骨融合內固定術, 2010年8月~2014年12月本科采用上述手術方式治療的患者21例, 經過精心治療護理, 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8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21例休門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矯形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患者, 其中男14例, 女7例。年齡14~43歲, 平均年齡19.3歲;均采用后路矯形、植骨融合內固定術。本組患者術前后凸Cobb角40~110°, 平均98.3°;后凸45~140°, 平均81.5°。術后平均角19.6°。
1. 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下進行手術, 取俯臥位, 常規消毒鋪巾, 取胸腰部后正中切口, 暴露椎板、關節突, 依次植入合適的椎弓根螺釘, 行棘突椎板倒“V” 型截骨, 剝離并祛除兩側黃韌帶, 顯露并保護硬膜囊, 復位桿試行復位, 見后凸畸形矯形滿意, 安裝一側側棒, 壓縮器適當壓縮椎弓根螺釘, 見胸腰椎截骨平面對位良好后, 安裝另一側側棒, 壓縮器適當壓縮椎弓根螺釘。矯形滿意后, 鎖緊螺釘固定。骨鑿鑿出固定階段關節面軟骨, 行小關節間隙椎板植骨融合內固定術。
1. 3 護理方法
1. 3. 1 術前護理
1. 3. 1. 1 心理護理 本病由于身體畸形使患者存在自卑感, 少言寡語, 擔心效果不佳、手術疼痛及風險。護理人員應多觀察和溝通, 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相關知識及術后注意事項, 同時讓患者相信醫生的技術水平, 解除家屬及患者的后顧之憂, 使患者積極配合, 順利度過圍術期。
1. 3. 1. 2 呼吸鍛煉 ①肺功能訓練:因脊柱畸形導致術前鼓勵患者爬樓梯, 2次/d, 持續時間根據體質而定。②有效咳嗽練習: 囑患者上身前傾, 吸氣末時收縮腹肌, 使胸腔內壓急劇上升時用力咳嗽。③ 指導行胸腹式呼吸:患者仰臥, 屈髖屈膝, 吸氣時腹部隆起, 呼氣時盡量回縮腹部, 逐步將胸腹式呼吸相結合。
1. 3. 1. 3 術前一般護理 除常規檢查化驗、心電圖、胸片外, 術前指導患者加強營養, 學會床上進食、床上大小便、練習俯臥位等。
1. 3. 2 術后護理
1. 3. 2. 1 生命體征觀察 患者術后回病房, 向手術室人員了解患者術中情況, 給予心電監護, 主要監測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并記錄, 術后觀察意識狀態、患者尿量變化。如有異常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1. 3. 2. 2 脊神經功能觀察 由于手術牽拉可能損傷脊髓或破壞脊髓的血供[2], 因此全身麻醉清醒后, 應立即觀察患者雙下肢的感覺運動情況, 并與術前對比, 如有嚴重肢體麻木, 感覺減退、活動異常, 應立即報告醫生, 尤其在3 h內嚴密觀察雙下肢感覺運動。因為早期發現脊神經功能異常非常重要, 本組病例均未出現脊神經功能異常。
1. 3. 2. 3 傷口引流觀察 術后一般放置1根引流管, 手術當日引流量一般為300~500 ml, 顏色暗紅, 術后第2天引流量一般為50~100 ml, 注意觀察引流是否通暢, 引流量及色的變化。如引流量稀薄、色淡, 患者訴頭暈、頭痛時, 考慮可能出現腦脊液漏, 及時停止負壓吸引, 給予頭低足高位。一般引流管術后48 h拔除。
1. 3. 2. 4 體位護理 術后患者回病房給予去枕平臥位4 h, 主要壓迫傷口止血, 4 h后協助患者軸線翻身, 10 d內平臥位和側臥位交替。在搬運患者時, 應始終注意保持脊柱呈水平位置, 嚴禁脊柱屈曲、扭轉, 并且要互相配合, 動作一致[3]。術后10 d左右量支具, 14 d拆線后穿戴支具下床活動, 注意防跌倒。
1. 3. 2. 5 支具使用方法 本科為患者做的支具一般是針對個體專門量身定做的一體式支具, 患者取平臥位, 支具從雙下肢往上套, 支具應松緊適宜而不影響正常呼吸。3個月內下床活動必須穿戴支具, 臥床休息時可以去掉, 注意觀察局部有無壓紅、疼痛、麻木等, 如有不適及時調整, 佩戴支具期間加強各關節肢體功能訓練及腰背肌鍛煉。3~6個月時可在睡眠時去除, 禁做側彎、扭轉及提取重物活動, 保持脊柱平衡, 6個月后去除支具。
1. 3. 2. 6 并發癥護理 ①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為一種嚴重并發癥, 臨床上出現惡心、腹脹、腹部疼痛及間歇性嘔吐等。一般給予禁食、輸液、改變體位, 側臥位或俯臥位可緩解, 嚴重者手術探查。②腹脹、便秘。術后注意觀察腹部情況, 預防腹脹、便秘, 指導患者或家屬正確的腹部按摩, 中藥穴位貼敷神闕穴, 并給予飲食指導。晨起空腹飲涼開水, 待腸鳴音恢復后如無不適, 依次進流食→半流食→軟食→普食, 要少量多餐。飲食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飲食為主, 多食水果、蔬菜, 多飲水, 保持大便通暢, 禁忌辛辣刺激、牛奶、豆類等食物。本組患者術后2例出現腹脹, 給予新斯的明穴位注射后緩解, 2例出現5 d未解大便, 給予番瀉葉沖服后大便通暢。③肺部并發癥。護士應給予正確叩背, 指導患者有效咳嗽等, 保持呼吸道通暢。
1. 3. 2. 7 功能鍛煉 術后麻醉清醒后即行踝關節跖屈背伸活動、股四頭肌收縮鍛煉, 3 d后指導患者行雙下肢交替直腿抬高。預防脊柱術后神經根粘連, 術后1周進行主動和被動四肢功能練習, 術后10 d指導患者下床活動, 注意防跌倒, 指導行腰背肌功能鍛煉, 方法有五點式和三點式鍛煉, 早期禁忌脊柱側彎、扭曲、提取重物等活動。
1. 3. 3 出院指導 囑患者出院后佩戴支具的注意事項及正確的功能鍛煉。
2 結果
21例患者經過精心治療護理, 術后恢復良好, 均痊愈出院。
3 小結
休門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 手術是治療患者病痛的唯一方法。本組患者術前給予心理護理、肺功能訓練, 術后做好生命體征觀察、傷口引流觀察、體位護理、脊神經觀察、積極預防各種并發癥, 為手術成功提供了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 王曉寧, 彭家淦, 吳聞文, 等. 腰椎休門氏病的診斷和外科治療.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2007(1):21-23.
[2] 杜克.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24.
[3] 李德霞, 岳彥順, 文娟, 等. 重度僵硬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圍術期護理. 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14):1279-1281.
[收稿日期:2015-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