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修明
【摘要】 目的 探究浮針療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52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 均進行單純浮針治療, 平均治療5次, 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52例患者在浮針治療下, 總有效率達100%。結論 對椎動脈型頸椎病采用浮針治療, 起效非常迅速, 效果十分顯著, 能大大減少患者的療程和治療費用, 是一種很值得推廣的中醫特色治療方法。
【關鍵詞】 椎動脈型頸椎病;浮針療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195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的頸椎病分型, 主要癥狀表現為體位性眩暈、陣發性偏頭痛、嘔心、嘔吐、心慌、胸悶, 嚴重者天旋地轉、難以起床、不能進食, 甚者伴有視力減退或模糊、睡眠障礙等精神癥狀, 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危害健康。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 本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 并有年輕化的趨勢。此病傳統治療以靜脈輸液擴血管或針灸推拿理療為主, 見效緩慢。本院采用單純浮針療法對近年來收治的52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 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52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 其中男22例, 女30例, 年齡32~72歲, 平均年齡46.5歲。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病程最短1個月, 最長3年, 平均病程8.3個月。
1. 2 診斷標準 ①頸椎眩暈, 可有猝倒發作史;②頸椎旋轉試驗陽性;③頸椎X線片顯示頸椎不穩或有鉤椎關節骨質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神經癥狀, 如嘔心、嘔吐、視力障礙等;⑤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暈, 如耳源性眩暈等。
1. 3 治療方法[1] 使用一次性中號浮針, 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 用筆在上位胸椎(1~3)倆側距離中線1~2 cm處各定一點作標記。確定好進針角度, 平行于中線向上進針, 先將進針點周圍處用碘伏消毒, 然后開始進針, 待針進入到皮下淺筋膜后, 以水平方向沿脊柱兩側平行向頸部推進, 注意推進速度一定要緩慢。若患者有疼痛感應立即向后退針, 調整方向再推入, 直至針身全部推入, 僅留針尾在皮外, 然后以進針點為支點做皮下扇形掃散約30 s, 在掃散的同時用拇指點按同側風池穴, 然后將針芯抽出留置套管, 并做好固定, 以防套管脫出。囑患者在留置套管期間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留針處也不要沾水, 以免感染, 治療1次/d。最短治療1次, 最長治療10次, 平均治療5次。
1. 4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眩暈等癥狀消失, 頸椎活動自如, 能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顯效:眩暈等癥狀基本消失, 但過勞或天氣變化時仍有輕度頭暈不適, 一般活動、學習、生活受影響輕微;有效:眩暈等癥狀改善, 但仍需進一步治療, 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受一定影響;無效:眩暈等癥狀完全沒有緩解或加重, 日常活動受影響沒有改善。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 結果
52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中痊愈31例, 顯效20例, 有效1例, 總有效率為100%。所有病例均治療一次起效, 癥狀緩解非常迅速。
3 討論
腦部血液主要來自頸內動脈和基底動脈兩個系統, 血液供應的減少直接導致了眩暈的發生。頸內動脈從頸總動脈發出后, 沿喉壁外側向上, 經動脈孔進入顱腔。椎動脈有左右兩支, 從鎖骨下動脈發出到C6橫突處為第一段, C6~C2穿出為第二段, 從C2~C1穿出為第三段, 最后由C1橫突孔穿出在寰椎側塊處拐向后方, 于枕骨大孔外緣進入顱腔, 在延髓交界處向上聯合構成基底動脈為第四段。頸椎兩側的鉤椎關節正好位于椎動脈前內方。如果改關節骨贅形成, 可形成可擠壓椎動脈或使其血管發生扭曲、偏移, 引起管腔狹窄;此外, 第五頸椎的橫突孔距離椎體較近, 因此, 在該處發生鉤椎關節增生時, 更易壓迫椎動脈;椎動脈神經叢伴隨椎動脈達顱內, 發布于基底動脈, 若此神經受損可引起椎-基底動脈缺血。第三段椎動脈分支有肌支和后腦的腦膜支, 此段椎動脈在寰椎上關節突的外側和后側, 迂曲較大, 當頭顱轉動時, 該段椎動脈受到牽拉而狹窄, 影響血流的通過而出現一過性缺血;第四段的分支有內聽動脈(迷路動脈), 它是左右椎動脈吻合后分出的細長而迂回的分支, 有時出于小腦后下動脈, 供血于內耳, 臨床上常可影響內耳的血供, 甚至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2]。
臨床上由于人們長期低頭工作及其他各種原因導致頸項的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的長期勞損, 引起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 進而導致痙攣攣縮。導致頸椎間盤退變、頸椎移位不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 均使椎動脈周圍軟組織遭受刺激產生無菌性炎癥導致椎動脈扭曲或痙攣, 進而椎動脈供血不足。頸內外軟組織無菌性炎癥的刺激和機械性壓迫軟組織刺激產生供血不足, 或植物神經受到刺激, 引起椎動脈反射性痙攣, 從而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上頸部的肌肉及筋膜的勞損導致環樞關節的錯位, 可直接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從而椎動脈發生痙攣, 導致椎-基底動脈血流減少;局部組織缺氧缺血, 一方面營養物質不能運來, 另一方面代謝產物不能運走, 從而刺激了頸兩側的交感神經, 引起視力障礙等癥狀[3]。
浮針療法是近些年興起的一種針刺鎮痛新療法, 本病通過浮針從頸椎倆側的對稱性治療, 通過循經感傳(即在進針點施加的刺激沿一定的徑路向病灶處傳導)和引徠效應(即在要重點治療的部位或要治療的線路的末端施加一定的刺激, 停止刺激后此點將成為留針刺激效應的引徠點, 針刺效應將通過循經感傳沿著針刺點不斷地向引徠點傳導)[1]。從而消除局部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 進而可快速緩解頸部兩側的肌肉等軟組織痙攣, 改善頸椎的力的平衡, 然后通過患者頸部自然的活動使錯位的頸椎快速復位, 恢復到正常狀態, 從而改善椎動脈的供血, 消除眩暈及交感神經癥狀[4]。
綜上所述, 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運用浮針進行治療, 起效非常迅速, 效果十分顯著。同時患者痊愈后囑堅持做頸椎操, 同時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注意預防頸椎的疲勞, 療效可穩定持久, 能夠大大減少患者的治療療程和治療費用, 是一種值得推廣的中醫特色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張亞平.浮針療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1.
[2] 胡超偉.超微針刀療法.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2.
[3] 宣蟄人.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上海:文匯出版社, 2009:5.
[4] 胡超偉.圓利針療法.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11.
[收稿日期:20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