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敏
【摘要】 目的 研究社區綜合性精神康復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方法 12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比組, 各60例。觀察組采用社區綜合性精神康復模式進行治療, 對比組采用常規社區精神衛生服務方式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治療后的生存質量和社會功能水平。結果 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和社會功能水平評分明顯優于對比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社區綜合性康復模式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 能促進病情康復,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 社區綜合性精神康復模式;精神分裂癥;生存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2.201
當前醫學界開始采用社區綜合性精神康復模式來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 促進其健康生活。為此, 本文主要研究社區綜合性精神康復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治療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以2010年3月~2014年9月某院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 男47例, 女73例, 年齡20~54歲, 平均年齡(30.0±8.0)歲, 受教育平均年限(13.1±1.6)年, 平均病程(3.3±3.6)年;腦力工作者50例, 體力工作者45例, 其他職業類型者25例;38例偏執型, 18例青春型, 56例單純型, 45例緊張型, 15例其他臨床類型;59例無精神病家屬史, 18例有, 23例不詳[1]。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比組, 各60例。兩組患者在文化程度、疾病類型、嚴重程度、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和排除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 經SDSS評分后得分>2分, 總病程在10年內, 且與主要負責照顧患者的家屬共同生活, 患者及其家屬均為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嚴重軀體疾病、酒精及藥物嚴重依賴患者, 患有其他精神障礙及精神發育遲緩的患者以及短期內有異地遷移的患者[2]。
1. 3 研究方法 分組治療前, 醫院組織工作經驗豐富的精神科專業醫師22名, 均分為兩組, 分別負責觀察組合對比組患者的治療, 并在每組各選出1名組長, 其余每名醫師負責6例患者的治療, 并及時向組長匯報患者的治療情況, 以適時調整治療方案, 并對其進行為期1周的集中培訓。然后, 對比組患者采用常規社區精神衛生服務, 即對比組治療醫師根據社區精神衛生服務要求, 每月通過電話約訪、直接到家訪問等形式查看患者的治療情況, 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病情適當的增減訪問次數, 并給予患者相應的治療建議。觀察組在采用對比組常規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的基礎上, 采用社區綜合性精神康復模式。
1. 4 評價方法 采用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量表(SQLS)評價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能力, 該表采用0~4的5級正向評分方式, 分數越低表示其生存質量越好;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殘疾評定量表Ⅱ(WHO-DSAⅡ), 該表通過對患者理解與交流、軀體移動、自我照顧、與人相處、日常生活、社會參與等六方面來評價患者社會功能水平, 采用5級評分, 得分越低表示社會功能水平越高[2]。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為期1年的治療后, 觀察組和對比組患者治療在治療第6個月和第12個月時的生存質量量表評分分別為(42.6±7.2)、(48.2±6.5)分和(33.2±8.5)、(42.2±6.3)分;社會功能水平的WHO-DSA Ⅱ評分分別為(56.6±9.2)、(59.6± 10.2)分和(48.6±8.1)、(52.6±7.2)分;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和社會功能水平評分明顯優于對比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殘疾性疾病, 病程漫長, 隨著病程的延續機體逐漸衰退, 致殘率很高, 且出院后仍需長期的鞏固維護治療, 且難以根治。再加上治療期間長期服用抗精神藥物以及社會對其偏見及歧視等使得其人際交往、社會功能水平等不能很好的恢復, 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存質量。傳統模式下, 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療主要依靠住院治療, 隨著療程的推延, 患者長期脫離他人和社會, 直接引起其人格的衰退, 繼發性殘疾的出現, 社會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進而導致其生存質量極低, 給患者家屬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單純的藥物治療無法幫助患者通過獲得職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進而幫助其提高生存質量, 這就需要借助其他治療方式打破這一治療局限。
社區綜合性精神康復模式能夠運用多種治療手段和方式促進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復, 進而幫助患者提高生存質量, 促進其康復, 具體包括:①根據每例患者的具體病情實施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觀察組治療人員全面了解和掌握患者疾病情況后, 制定出包括患者生活作息、飲食、鍛煉、服用藥物、疾病知識學習等方面的科學系統的康復或治療計劃, 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 協助其施行。②積極組織各種活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觀察組治療醫師應當積極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安排患者參加各種旨在提高其人際交往、訓練生活技能、培養應對疾病癥狀等的活動, 例如生活及社交技能訓練小組、戶外聯誼會、手工比賽、健康交流會等。③治療工作人員應當經常保持與患者及家屬的聯系, 及時幫助患者及家屬應對病情變化, 并及時的將患者病情變化反映給組長, 在組長的領導下發現存在的問題, 制定解決措施, 并相互監督對患者的治療工作。因此在多種措施的全面施行使得治療更具有針對性, 極大的增強了治療效果, 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疾病知識的認知水平, 直接促進患者社會功能能力及水平的恢復及增強。本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和社會功能水平評分明顯優于對比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社區綜合性精神康復模式對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存質量有很好的效果[3]。
綜上所述, 社區綜合性康復模式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 能促進病情康復, 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申文武, 張倬秋, 陳娟, 等. “醫院-社區-家庭”一體化精神康復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13(10):1176-1179.
[2] 歐穎. 社區精神康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5(1):146-148.
[3] 金依群, 李玲. “開心營”康復模式對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4(19):1-3.
[收稿日期:201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