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穎
(云南藝術學院 戲劇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舞臺事件首先是一個舞臺事實,而且是一個相對重要的舞臺事實,是一個在舞臺行動中展開的舞臺事實,是一個能產生糾葛、推進人物之間矛盾沖突的舞臺事實,是一個可以引發戲劇人物間相互行動的舞臺事實,是一個能對人物之間關系和人物命運的發展變化具有重大影響的舞臺事實,是一個由它引發的行動又能引發一個新的舞臺事件的舞臺事實。一個舞臺事件合乎情理地發生、發展、轉折,它的結果又引發一個新的舞臺事件,像這樣絲絲入扣,不斷發展,就構成了戲劇情節。
戲劇性事件不能只單憑語言進行描繪,而是將不同的人物角色間的斗爭直接展露在觀眾面前,通過演員的表演,把戲劇性事件中矛盾沖突發生的內在因素和外在現實過程表現出來,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舞臺效果。在話劇《高考1977》中,具有戲劇性的事件是在眾知青絕食時,陳甫德假扮招生委員會主任到農場找老遲調查。老遲在與陳甫德聊天的過程中起了沖突,正在準備去招生委員會查證的時候,陳瓊上臺,看見陳甫德,脫口而出:“你不是走了么。”被老遲發現,最后在老遲的厲聲呵斥下,陳瓊說出了陳甫德的真實身份,是她媽媽的前夫。陳瓊的出現以及她脫口而出的這句話,在一開始就讓觀眾擔心原本是歷史反革命的陳甫德的真實身份會被老遲識破,到他們倆發生語言上的沖突,直至最后陳瓊上場,陳甫德的命運仿佛瞬間逆轉,到達懸念的最高點,期間老遲不斷地用語言和行動逼迫陳瓊,最后見自己的父親可能被抓,陳瓊在情感上有了大幅的跌宕。這是充滿了戲劇性的事件,我們不僅可以從演員的語言中感受戲劇性,還能在形體動作和表情動作中看到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事件在引起、糾葛、推進矛盾沖突的過程中,必將會改變上場人物之間的原有的“人物關系”,形成新的“人物關系”,重要的事件常常會起到改變人物命運的作用。事件支撐著劇本情節的發展,各個性格迥異的人物在不同的事件中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因此塑造人物角色、把握人物性格,要從劇本出發,需認真揣摩劇本中的事件。如《高考1977》中“絕食”事件,老遲和潘志友在辦公室辦公,張國強沖進辦公室不管不顧就質問老遲高考報名的事,老遲把張國強呵斥走了,張國強以靜坐絕食威脅老遲,而潘志友則把張國強支走,穩住老遲,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和老遲交談。在這一事件中,很明顯地刻畫出性格迥異的張、潘二人,張國強年輕氣盛,易沖動,做事不考慮后果,潘志友溫文爾雅,舉止斯文,態度溫和。
在《高考1977》中,為了爭取復習時間,張國強在炮樓子下砍腿這一事件,形象種子炮樓子是權利的象征,通過這一事件看到張國強最后緊緊地抓住炮樓子,就像是被當時的權力束縛著、捆綁著,想掙脫但是掙脫不開,只能帶著權利的枷鎖掙扎。最后小根寶用鐵鍬砍他的腿,其實這對張國強來說是很殘忍的,在當時那樣一個“畸形”的社會里,他無法逃離,只能殘忍地對待自己以求實現理想。該事件經過導演的處理,在舞臺呈現上更具有戲劇性,使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更進一步地體會到了當時那個年代人們的無奈和悲哀。
導演構思是還沒有實現的導演處理,預感到的處理,它是導演對作品的最先預想和想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就是創作舞臺藝術形象的藍圖,導演構思可以引導著整個劇目的進行,修正排演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偏差,指導著每個演員表演的樣式,引導著各部門前進的方向。導演在排演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完善導演構思。導演在構思階段,必須時時處處都想著劇中的事件,圍繞劇中形象展開各種想象和處理。在話劇《高考1977》中,陳甫德和陳瓊這對父女在小樹林中見面這一事件,本應是父女相認,但他們始終沒有絲毫的肢體觸碰,陳瓊和陳甫德之間,情感累積到了最高點,但雙方都沒有釋懷,陳瓊雖然內心已承認陳甫德是自己的父親,但心中仍記恨父親的身份問題間接害死母親的事,而陳甫德也沒有原諒自己。配合這些調度還有縈繞在舞臺上的一段哀傷的音樂,使舞臺氣氛更加悲傷和壓抑。通過導演的處理,觀眾可以感受到在那個特殊年代、特殊環境下的人們的痛苦和無奈,他們被迫失去了親情、人格和尊嚴,這是史無前例的,是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無法體驗到的。
任何戲劇中都必須要有一定的事件,由事件導演著整部戲的演出,因為舞臺上演出的故事情節要圍繞這個事件而展開。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如果沒有事件,就構不成戲劇。因為在每一個在舞臺上呈現的劇目中,事件都被作為整個戲劇中最重要的一條脈絡和骨骼,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主心骨”的作用。同樣,作為導演的創作者們如何處理舞臺事件,也就成為了他(她)們創作的主要手段。
[1]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德國:商務印書館,1979.275.
[2]徐曉鐘.徐曉鐘導演藝術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1.232.
[3]余力民.戲劇導演思維與訓練[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