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昕然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387)
淺析阿卡貝拉
盧昕然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387)
阿卡貝拉是一種可塑性強而富有活力的表演形式,所以一定會越來越好地被傳承和發展。阿卡貝拉也是一門體現音樂素養的藝術,值得音樂愛好者們的學習與探究。
阿卡貝拉;起源;發展;作品風格;比較
阿卡貝拉,意大利文“a cappella”,是以純人聲演唱的無伴奏合唱表演形式。阿卡貝拉對于音準、音質及節奏感的要求極高,是一種難度較大的合唱表演形式,其歷史悠久,涉及到的表演內容與風格多樣。
(一)起源。阿卡貝拉的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紀的教會音樂。著作《Musica enchiriadis》中有記載,阿卡貝拉約于公元10世紀出現,被稱為奧爾加農(Organum)。以圣詠作為主旋律居多,其下有一個被稱為奧爾加農聲部的和聲聲部。奧爾加農,再加上后來出現的復調合唱歌曲、經文歌、斷續歌等,都是中世紀教會音樂中重要的無伴奏合唱音樂,也是阿卡貝拉的起源。
(二)黃金時代。十六世紀,無伴奏合唱在尼德蘭樂派的傳統基礎上發展起來,樂派創始人杜費打破了原有的宗教題材音樂的一貫套路,在他的四聲部合唱中大膽融入了世俗性合唱慣用的主題。樂派偉大的作曲家若斯坎把尼德蘭音樂傳到了意大利,意大利作曲家帕萊斯特里那把阿卡貝拉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16世紀后半葉,尼德蘭學派另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拉索,他的作品幾乎都是聲樂作品,題材涉及經文歌、牧歌及尚松等。代表作品《回聲》至今仍是音樂會上的常演曲目。
十六世紀后半葉,威尼斯時常有盛大的音樂舞會,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威尼斯樂派,它為阿卡貝拉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樂派創始人維拉爾特組建了一所藝術學校,大力推廣合唱藝術。樂派首創了雙重合唱曲,對阿卡貝拉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多元時代。當代阿卡貝拉風格豐富多樣,有較多流派,理發店派是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流派,始于十九世紀末。當時很多非洲裔美國人喜歡在理發店聚集,阿卡貝拉成為了當時一種受歡迎的交誼活動。
流行樂派在當下是數不勝數的,也被稱為人聲樂隊。他們的聲音效果很接近真實的流行樂隊,人數較少,但每個人都有明確的分工。由于他們的發聲方法為求效果而犧牲了大音量,一般都需要使用麥克風擴音,配合上先進的效果處理,音色能與傳統樂隊媲美。另外還有學院派、爵士派等,風格十分多樣。
(一)牧歌。這里的牧歌是指意大利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復調音樂。歌詞為優美的詩歌,在當時是很重要的一種世俗音樂體裁。到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蒙特威爾第的牧歌創作體現了當時牧歌風格快速發展與變化的局面,總體來說,牧歌的風格是嚴肅的。
(二)尚松。15世紀的時候,法國巴黎是歐洲重要的音樂中心之一。但是,當時的尚松并沒有法國自己的民族特色。直到16世紀初,真正的法國尚松出現了,這是一種具有鮮明民族特色,詞曲風格法國式的復調音樂。
(三)爵士。爵士樂誕生于19世紀末,是一種輕松而富有感染力的音樂風格。爵士樂節奏復雜多變,多切分,給人一種不禁搖擺的飄忽感。爵士樂旋律經常采用布魯斯音階,故有時還帶有一絲猶豫的感覺。爵士和聲是較為復雜的,以七和弦為基礎,大量使用九和弦、十三和弦和掛四和弦等,呈現出豐富而飽滿的和聲效果。
(四)其他風格特征。阿卡貝拉作品涉及到的音樂風格還有很多,特別是現代阿卡貝拉作品,風格更加多元化,使阿卡貝拉這個表演形式能把各式各樣的音樂風格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阿卡貝拉這個概念是從19世紀開始從合唱中獨立出來的,在此之前,傳統合唱與阿卡貝拉被一概而論,因為它們有很多共性,但是阿卡貝拉有許多自己的特色。
(一)人聲節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BeatBox。這種技術可以模仿各式各樣的音樂節奏,最常見的就是模仿套鼓。如:帶有胸腔共鳴的“En”或“Dong”常用來模仿底鼓,“Ci Ci Ci”則用來模仿踩镲等。
(二)哼唱樂段。阿卡貝拉的曲譜中有時會有一些樂段是沒有唱詞的,也沒有特定的實意,這些樂段一般用“a”或“Wu”等字來哼唱,用于豐富作品。
(三)器樂化聲部。阿卡貝拉作品分為主唱聲部和伴唱聲部,后者在寫作時采用了仿樂器編寫方法,與傳統合唱的聲部功能有所區別。這種方式使作曲家在編寫阿卡貝拉時有足夠的創作自由,能更加充分地挖掘人聲的潛力,提高音樂效果。
[1]許夢.淺析中國流行合唱的風格特征[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
[2]弓麗.無伴奏合唱作品中音律的選擇和運用[D].安陽:河南省安陽師范學院,2005.
[3]張曉燕.論律學在阿卡貝拉實踐中的應用[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2007.
[4]肖俊俊.史上無伴奏合唱的“黃金時代”[J].大眾文藝,2008,(44):10-11.
[5]何衛.阿卡貝拉的音準[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33):21-23.
J605
A
1007-0125(2015)11-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