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曾驚動全世界,更使美國朝野一片嘩然,因為這意味著在彈道導彈競爭中,美國被蘇聯超越,而美國還一直被蒙在鼓里。美國感覺在導彈技術領域遭到了蘇聯的突然襲擊。自那時以后,美國人特別提出了“技術突襲”(Technology Surprise)這個概念,而技術突襲也因此成為技術管理、技術創新、軍事創新甚至戰略管理的研究對象。
所謂“技術突襲”,就是指以出乎競爭對手意料的獨有技術成果或壓倒性優勢技術,投入應用所造成的震蕩效應,使競爭對手面臨非常被動的局面。從歷史上看,技術突襲常常出現在軍事或戰爭領域。在戰爭中,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的武器裝備或技術手段的問世和應用,往往導致作戰方式方法或戰術上的嶄新變化,使軍事效能獲得驚人的提高,使對方突然陷入極端被動的境地。例如,化學武器、坦克、核武器、導彈核潛艇、電子戰飛機、偵察衛星、隱身飛機等技術突破,都曾形成技術突襲,使得遭受突襲的一方處于被動境地。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西遷重慶之后,日軍對重慶等城市實施了大規模空襲。為了奪取制空權、為航母和轟炸機護航,日軍突然投入性能先進的零式戰斗機,給中國空軍帶來了非常嚴重的損失,造成了技術突襲效應。分析日本零式戰斗機給中國空軍帶來的技術突襲,既是對英勇的中國空軍飛行員的緬懷,也是為了從中理解技術突襲產生和形成的機制、過程及其影響,從而對如何尋求技術突襲和如何應對技術突襲進行思考。
基于侵華戰爭的實戰經驗,日本海軍航空隊提出需要研制一種比各國原有艦載戰斗機航程更遠、速度和機動性更高、作戰性能更優異的單發戰斗機,以滿足在陸地和海洋上遠距離爭奪制空權和為航母護航的需要,其中特別包括在中國戰場從武漢機場起飛遠程奔襲重慶的需要。1937年5月19日,在對需求和技術可行性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日本海軍向三菱與中島兩家公司提出一個名為“12試艦載戰斗機計劃要求書”的艦載戰斗機的設計方案。“12試”中的“12”是指昭和12年。這種新型戰斗機在1940年(昭和15年)正式由日本海軍采用時,該年正好是日本皇紀2600年,后兩個數字剛好是“00”,因此后來被稱為零式戰斗機,正式名稱是“零式艦上戰斗機”。
零式戰斗機的技術突破是由日本著名飛機設計師堀越二郎完成的。面對海軍提出的苛刻要求,曾經成功設計出艦載96式戰斗機的堀越二郎開始不愿接受這一新的設計任務。因為根據日本當時的技術水平,幾乎無法達到海軍提出的性能指標。但他通過反復研究發現,除了減輕飛機重量需要尋求新的材料之外,其他技術難題都可以通過改進設計解決。這時,日本住友公司發明了新一代的ESD鋁合金(即現在的7075鋁合金),這種鋁合金的強度很高、重量極輕,正合乎零式戰斗機的設計需要,可將其用作機身構架。這樣,堀越二郎才正式承擔了零式戰斗機的設計任務。
堀越二郎主持設計的零式戰斗機是日本飛機設計的重要里程碑,在技術上采用了一系列嶄新成果,如首次采用全封閉可收放起落架、電熱飛行服、大口徑機關炮、恒速螺旋槳、比鋼還硬的新型超級鋁合金機身構架、大視界座艙和可拋棄的大型副油箱等。這些新技術的運用,使零式戰斗機成為一項重大的技術創新成果,其戰術技術性能非常優異。主要表現在:
在飛行速度上,高達533.4千米/小時,這在當時絲毫不亞于世界上任何一款最先進的飛機。在航程上,掛載副油箱,可以長達3350千米。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著名的英國“噴火”(Spitfire)式戰斗機和德國BF-109戰斗機的航程也僅有700千米。在爬升能力上,可達每分鐘900米,爬升到6000米僅需要6分40秒,這使該機在空中格斗中占據一定優勢。在盤旋能力上,其低速盤旋能力可謂當時第一,直到二戰結束,即使美軍也沒有一種戰斗機能夠在這方面超過零式戰斗機。在火力上,除了2挺7.7毫米機槍,還有2門20毫米機關炮。7.7毫米機槍的射程遠,精度高;20毫米機關炮的威力大,只要1發即可造成敵方戰斗機的嚴重損壞。這種火力搭配,當時在全世界都是頂級的。在俯沖速度上,高達630千米/小時,對敵攻擊速度驚人,往往令其猝不及防。
除此以外,還采用了很多其他新的技術。如堀越二郎盡全力修改機身和機翼設計。他在保證飛機不至于解體的情況下,以將飛機的防御力和強度減到最低,來保證機動性、速度、航程、火力等4大性能。堀越二郎為此可謂做到極致,不愧為“飛機雕刻家”的綽號。如,原本一個機翼需要打10個鉚釘,堀越將其改為8個;原來蒙皮是1厘米厚,堀越改成0.8厘米厚,甚至在梁翼結構打了很多圓孔,以減少重量。
總之,這種飛機除了防御能力較差以外,其主要性能使其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戰斗力最強的戰斗機。顯然,零式戰斗機實現了重大技術突破,它投入作戰,會對原有的戰斗機形成明顯的優勢。毫不知情的作戰對手在戰場上面臨幽靈一樣的零式戰斗機,將處于極端被動的境地。
零式戰斗機之所以能對中國空軍形成技術突襲,除了其性能超群之外,中國空軍對其一無所知、毫無防備也是重要原因。
1940年7月21日,零式戰斗機剛剛完成測試和試飛,還沒有來得及正式投產,侵華日本海軍航空隊就提出申請,要求立即將該飛機投入中國戰場。
侵華日軍如此急不可待的原因在于:在實施空襲重慶等地的計劃(即所謂的“101計劃”)時,由于沒有遠程的護航戰斗機,只靠轟炸機自己完成任務,結果飛機損毀率高達到10%;除了轟炸機傷亡很大以外,由于要躲避中國戰斗機的攔截,日軍必須在夜晚轟炸,導致投彈精度很差,轟炸效果很不理想。所以,侵華日軍迫切需要這種可以全程為轟炸機護航的新式戰斗機。他們認為,只要這種戰斗機投放到中國戰場,就會極大改變戰略轟炸的效果:其一,可以大大減少轟炸機的傷亡;其二,可以讓轟炸機群進行白天轟炸,大大提高轟炸精度,對重慶實行毀滅性的打擊。
這樣,零式戰斗機在還沒有命名的情況下,就在7月21日從日本飛到中國戰場,第一批是12架,用于“101計劃”的作戰。為了盡快投入作戰,飛行員們訓練半個多月就駕機實戰。
從技術水平來衡量,當時中國空軍的蘇制主力戰斗機И-16和И-15與零式戰斗機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其中И-16的差距為一代半,И-15的差距則為三代。因此,用這兩種戰斗機與零式戰斗機對抗,其結果可想而知。
另外,當時零式戰斗機在日本國內是高度機密,就連日本海軍高層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有這種飛機存在,中國對其更是一無所知。而中國空軍的預警監視和目標識別能力非常有限,加上麻痹大意,即使發現了新目標也未能引起警覺。例如,那時宜昌附近的中國空軍防空觀察哨,多次發現一種小型飛機來回飛行,航程明顯遠過96式艦載戰斗機。不過,所謂的“防空觀察哨”其實也就是當地的民團士兵帶著一架老式望遠鏡在山頭或高地觀察而已。這些人都是農民,基本都不識字,根本沒有什么航空知識,觀察到目標也不能作出正確判斷。比如,當時普通的輕型轟炸機一般是下腹部或者機翼掛著炸彈,而零式戰斗機下面則吊著外掛副油箱。因為外掛副油箱是新技術,就算中國飛行員也不見得知道,所以地面觀察哨一律把副油箱當做炸彈,觀察結果報告為:發現日軍輕型轟炸機多架。當時中國空軍高層認為,連日軍大型轟炸機都對付不了,誰還關注什么單座小型轟炸機!
還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空軍的錯誤決策也是導致形成技術突襲的重要原因。在日軍“101號計劃”后期,由于中國空軍僅剩40多架戰斗機,幾乎無力升空應戰。即使起飛,也往往僅以數架進行編隊。所以在整個1940年8月,中日兩軍空戰不多,對此中國飛行員都很不滿。他們表示:我們現在是沒有什么力量,但也不能允許日軍如此在我們的領空橫行。這些勇敢的飛行員紛紛請纓,要求和日軍決一死戰,寧可全部犧牲,也算為四川人民作出一點貢獻。中國空軍高層經過仔細研究,也得出結論:如果這樣打下去,雖然貌似可以避免一定的損失,但長久來看空軍可能會重蹈北洋水師的覆轍。北洋水師在黃海一戰后,其實還有一定的力量,卻消極退守威海衛,最后被日軍全殲,更沒有對日軍造成一點威脅。再說中國戰斗機全面攻擊日軍轟炸機群,就算戰斗不利,也不會損失太嚴重。所以,在9月,中國空軍錯誤地制定了全部出動對日軍轟炸機群給予沉重打擊,迫使日本人停止轟炸的計劃。于是,原來在重慶的空軍第4大隊,改為駐扎成都,同在成都的第3、第5大隊合并。這樣,中國空軍幾乎所有剩余的戰斗機都編在這里,準備和日軍決戰。
1940年9月13日,日軍出動56架轟炸機,在13架零式戰斗機的護航下,飛赴重慶上空。中國空軍在對零式戰斗機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出動戰斗機實施攔截。中午12時左右,中國空軍飛行員飛臨重慶東面的璧山上空時,看到不遠處有數架日軍轟炸機正在投彈,就立即追了上去。
中國空軍出動了第3、第4大隊的大部分戰斗機,一共為41架。就在中國戰斗機飛行員準備對日本轟炸機猛烈打擊的時候,突然遭遇了意想不到的襲擊。只見一種不明型號的日軍戰斗機,突然從高空俯沖下來,對中方戰斗機進行了猛烈的攻擊。
這批日軍戰斗機,就是近藤大佐率領的13架零式戰斗機。他們其實在中國戰斗機發現他們的同時,也發現了對方。近藤大佐立即命令所有戰斗機立即爬升,留下日軍轟炸機作為誘餌,他們則從高空突襲中方飛機。零式戰斗機的爬升速度驚人,極短時間就已經爬升到高空。此前也有一些中國飛行員發現,似乎有一些小型飛機在轟炸機附近,但一轉眼就沒了。這些飛行員認為可能是看錯了,他們怎么也沒有想到,居然有一種飛機能夠有這么快的爬升速度。
所以,就在中國戰斗機準備攻擊日軍轟炸機時,零式戰斗機突然從高空俯沖下來,用機關炮和機槍的強大火力組合,對中國戰斗機發動了攻擊。中國空軍猝不及防,瞬間遭受重大損失。
中國空軍的И-15和И-16戰斗機在以往對付96式戰斗機時,一般采用以下戰法:以擅長低速盤旋的И-15和日軍戰斗機纏斗,以擅長垂直機動的И-16戰斗機高速爬升,然后猛地俯沖攻擊日機。沒想到,這種戰法在零式戰斗機面前根本不管用。
當中國空軍的И-15戰斗機沖入激戰的機群中,試圖咬住一架零式戰斗機開火時,就在一瞬間,突見零式戰斗機以一個不可思議的小半徑盤旋,就從后面反咬住了И-15戰斗機并且猛烈開火。中國飛行員對此毫無還手之力。例如,當時中國空軍的王廣英、吉驤、鄭少愚等戰斗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都是如此。后來的中美空軍聯合指揮部副司令鄭少愚,曾單獨擊落敵機5架,配合友機擊落敵機數十架。這樣的一個優秀飛行員駕駛的И-15居然也被零式戰斗機打得體無完膚。他在空戰中堅持和日軍廝殺了15分鐘,由于飛機被連續擊中,被迫飛回基地。落地后經檢查,發現飛機全身共中彈43發,幾乎被打成了馬蜂窩。
中國飛行員原本還以為,零式戰斗機經過長途飛行在重慶上空的空戰時間肯定是很短的,如果燃料耗盡,待其返航時就是中方戰斗機反敗為勝的好機會。這種想法在以前是對的,但面對續航能力長達6~8小時的零式戰斗機,卻又錯了,因為它們在重慶上空仍有充足的空戰時間。
再說垂直能力(包括爬升和俯沖能力)出眾的И-16戰斗機。И-16戰斗機遭遇敵人以后,一般是緊急俯沖甩開敵機的攻擊,然后立即爬升。沒想到,面對零式戰斗機,這種作戰方式的結果是慘敗。當時И-16戰斗機在3500米高度遭遇日軍突襲,他們立即俯沖急轉躲避攻擊。如果在之前,就輕松躲掉了。可是,零式戰斗機的俯沖能力也極為出色,И-16戰斗機俯沖急轉多次,根本無法甩掉日機,只能連續機動。短短5分鐘之內,И-16戰斗機群從3500米降到1000米,卻還在日軍的威脅下,被壓制的無法抬頭,只有招架之力。這5分鐘時間,已經有多架И-16戰斗機被擊中。這時,有些И-16戰斗機正準備快速爬升得以擺脫日軍追擊。讓人震驚的是,零式戰斗機的爬升能力更強,不費吹灰之力地就越過И-16戰斗機,爬升到更高的高空,隨后又俯沖攻擊。И-16戰斗機應對乏力,陷于被動。
雙方激戰半個小時,中國空軍第3、第4大隊都受重創,41架參戰飛機中,13架飛機被擊落,11架飛機中彈迫降,前后一共損失24架之多。歸航的10多架飛機,也大多被擊傷。空戰中,中方飛行員殉國10人,另有8人受傷。而日軍參戰的13架零式戰斗機沒有1架被擊落。其中只有1架在降落的時候,由于機身中彈導致搖晃,將起落架折斷,機身嚴重毀壞,算是被擊毀的。雙方戰損比是24 ∶1!
蔣介石得知中國空軍的慘敗,非常震驚。14日凌晨,蔣介石緊急召開會議。他問:“為什么空軍這么不中用?”還憤怒地表示:“我們不能讓日寇如此囂張,我們一定要集中剩余主力去報復!”一時間,會場鴉雀無聲,稍后第4大隊副大隊長劉宗武代表飛行員們向蔣介石匯報:“我是航校三期,是您的學生。今天為了救國家,救同胞,我萬死不辭,心甘情愿,勇往直前。但是,也要能讓日本人付出一點代價才好。我們的飛機,本來數量和質量上就不如日寇,如今他們又拿出了今年新出的飛機,來打我們十年前的舊貨。我們連還手的機會也沒有,這樣的犧牲有什么意義?以上是我的一點意見,但您如果下令讓我們去作戰,我們空軍絕對會服從命令,必定戰死給您看!”蔣介石聽到這滿懷委屈和勇赴國難的慷慨的陳詞以后,深為震動,默然不語。第二天,為了避免做無謂的犧牲,蔣介石取消了原定的繼續空戰的命令。
此戰之后,日本航空隊取得了中國戰場上空絕對的制空權。中國飛機根本不敢升空作戰,如果強行作戰,無疑于自我毀滅。1941年3月14日,避戰半年之久的中國飛行員,忍不住起飛31架И-15和日軍拼死一搏。這就是著名的成都“三一四”大空戰,結果同樣慘敗。10月4日,還發生過一次被認為是“國軍空軍歷史上最恥辱的”作戰,那天空襲成都的日軍零式戰斗機居然在成都鳳凰山機場跑道上降落,日軍飛行員還跳出駕駛艙,拿著手榴彈去炸機庫。一名日軍飛行員在離開時竟然將機場上的警報旗拔走,再登機從容飛走。
面對零式戰斗機帶來的技術突襲,中國空軍的飛機和飛行員損失慘重,有人驚嘆:“中國空軍的血幾乎流光了!”在將近兩年的時間里,中國空軍只能避開零式戰斗機的鋒芒,盡可能向零式戰斗機作戰半徑之外的地方轉移。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1942年7月,美國空軍駐華特遣隊成立并成為了中國抗日戰場空中作戰的主力,才宣告結束。
零式戰斗機在中國戰場上給中國空軍帶來了極大的損失,在東南亞戰場、太平洋戰場上也讓美、英等國空軍吃盡了苦頭。美國空軍和航空工業部門痛定思痛,研制出比零式戰斗機先進得多的P-51“野馬”戰斗機,特別在1943年F-6F“地獄貓”戰斗機正式裝備部隊以后,零式戰斗機就只能甘拜下風了。研制出比對手更先進的武器裝備——這無疑是對抗技術突襲的最有力措施。
此外,盡管零式戰斗機很先進,但總是存在缺點或不足的。這需要做專門的研究才能掌握對方技術突襲的缺陷和不足,然后采取相應的技術和戰術措施,使技術突襲的作用大大降低。中國當時因技術能力太弱,顯得一籌莫展,但美國人卻找到了辦法。
1942年7月,美國的水上飛機發現了一架因故障陷入泥沼的基本完好的零式戰斗機,并將之拆卸運回國內。經過對這架飛機的反復研究和試駕,美軍工程人員和試飛員認為如果以普通作戰方式和零式戰斗機對抗,基本沒有獲勝的可能,但后來終于發現了零式戰斗機的缺點和應對措施。
首先,由于設計上存在的缺陷,零式戰斗機在俯沖時,向左運動非常靈敏,而向右運動則相當遲緩。針對這個缺點,美軍下令,一旦遭遇零式戰斗機的襲擊,美軍飛機務必立即俯沖,然后向右邊緊急旋轉,這樣很容易甩掉零式戰斗機。實戰中,這個方法果然奏效,許多美軍飛機得以擺脫零式戰斗機的追擊。
其次,零式戰斗機結構輕,抗毀性差,沒有任何裝甲保護飛行員和油箱,油箱也沒有自封裝置和滅火設備,很容易被擊中起火,生命力很脆弱。美軍由此為機槍里面加入了可以燃燒的爆破彈,通過爆破彈彈片能夠擊穿并導致零式戰斗機起火,從而提高對零式戰斗機的打擊能力。
在各種主動和被動的反制措施面前,零式戰斗機節節敗退,到最后只得淪為自殺式飛機。這充分說明,技術突襲以及技術本身并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技術先進性要與戰爭正義性、戰略戰術水平、持續動員能力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零式戰斗機肆虐中國上空的情景已經過去70多年了。我們從中可以汲取的教訓也是多方面的。我們既要搞清楚技術突襲的成因和機理,盡力在未來的軍事斗爭中占得先機;也要做好技術突襲的預警和反制準備,防止在未來的軍事斗爭中受制于敵。
(一)技術突襲必須以有重大突破的技術成果為基礎。這里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其一,作為技術突襲核心手段的“獨有的技術成果或壓倒性優勢技術”,并非一般的技術革新,而是在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的技術成果。如果參照美國國防部對技術的分類,這類技術突破的成果并不是“漸進性技術”,而是“革命性技術”,甚至是可對對手保持巨大優勢地位的“王牌技術”,可以總稱為“突破性技術”。其二,按照技術創新學的理論,技術突襲實際就是最重大的技術創新,是重大技術創新成果——突破性技術,通過工程創新實現產品化,再投入實際應用并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如軍事效益等),產生突發的震蕩性影響的全過程。因此,重大的技術突破或創新成果并不必然帶來技術突襲。只有將重大的技術突破或創新成果通過工程創新,生產出一定數量的、可靠的產品,產生了巨大效益或影響,才能形成技術突襲。
(二)技術突襲必須遵從需求牽引、技術推進、經濟支撐等武器裝備發展的基本規律。不能背離這種客觀規律去追求技術突襲。例如,如果不懂軍事、不懂作戰,不能提出切合實際需要的軍事需求,也就不可能解決打什么仗以及需要什么樣裝備的問題。如果明確了需求,但不顧技術上的可能性和經濟支撐能力(包括經費和資源配置的可承受度),也是不可能設計、研制和生產出所需要的能創造戰爭奇跡的裝備。比如,當年日本海軍航空隊正是從中國空戰戰場遠程空襲的實際需要出發,提出超前性的零式戰斗機的戰術技術指標,而作為飛機設計師的堀越二郎等技術專家是不可能提出這種需求的,因為他們沒有作戰的實際體驗。同時,當堀越二郎發現海軍所需要的飛機在技術上不可能實現的時候,曾經拒絕承擔設計任務;只是在掌握了有關技術,特別是獲得超高強度ESD鋁合金材料以后,他才接受任務并得以完成零式戰斗機的設計。
(三)技術突襲必然導致作戰方式方法或戰術變革。只有技術領域的突破,沒有戰術的變革,技術突襲是難以實現的。這實際上是技術突襲的重要機制問題。軍事史或戰爭史上幾乎所有技術突襲都如此,有的技術突襲甚至引起戰爭形態(如核戰爭)、作戰樣式(如閃電戰、電子戰)的重大變革。具體到零式戰斗機的技術突襲而言,零式戰斗機使纏斗式的空戰方式或戰術達到新的高度,其飛行速度、作戰半徑、滯空時間、轉彎的靈活性、俯沖攻擊和爬升的時機和方式、作戰編隊的構成等,都遠遠超過以往的戰斗機,從而使習慣于原有空戰戰術的戰斗機和飛行員遭受意料之外的襲擊。這也就充分說明,在軍事上要實現技術突襲,除了擁有一流的技術專家之外,還必須有高素質的既懂軍事指揮和作戰,又懂技術的軍事指揮專家,以及有實戰經驗(理解戰術問題)的一線作戰人員的共同參與。僅憑某方面人才的“冥思苦索”或“奇思妙想”去尋求技術突襲是非常不現實的,充其量不過紙上談兵而已。
(四)要高度重視技術預警。同技術突襲一樣,“技術預警”(Technology Warning)也是由美國人首先提出來的。簡單地說,技術預警是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包括公開的和秘密的)對潛在對手的技術發展進行跟蹤研究,把握其發展趨勢,對可能形成的技術突襲事先發出警報。技術預警不同于一般的技術展望,它是從國家安全的根本利益出發,以保持己方軍事優勢、防止敵人“技術突襲”為宗旨的技術發展預測。可見,技術預警是國防和軍事發展必須考慮的重要戰略對策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美國國防部、各軍種及戰略研究機構每年或不定期地發表關于世界主要國家軍事技術的研究報告,其目的實際上主要在于技術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