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渝峰 劉小波
鐵肩擔當改革強軍歷史重任
廖渝峰劉小波
國防和軍隊改革正深入推進,這是一場不可回避的時代大考。每名軍人務必增強“問題到此終結”的魄力,秉持“流血從我開始”的肝膽,砥礪“善作者必善成”的才干,懷抱“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以實際行動擁護支持投身改革,鐵肩擔當起改革強軍歷史重任。
國防和軍隊改革;鐵肩擔當;強軍興軍
2015年12月以來,習主席多次在不同場合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培養鍛造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干部隊伍、過硬部隊、軍委機關。這一重要指示,立起了思想建黨的新標準,明確了政治建軍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四鐵”之中,信仰是思想靈魂,信念是決心意志,紀律是原則底線,最終都要落到“鐵一般擔當”的責任使命和行動要求上來。我們一定要牢記習主席囑托,敢于擔當、樂于擔當、善于擔當,以鐵的雙肩擔起改革強軍歷史重任。
美國有一個“傳水桶”的諺語,寓意把麻煩傳給別人。杜魯門當上美國總統后,在辦公室門上寫下“水桶到此終止”,表示自己要成為問題“終結者”,不把麻煩往下傳。鐵肩擔當,首要的是能夠直面問題,扛起時代重任。縱觀歷史,每個朝代、每個政權行將就木前,官員們無不是敷衍塞責、麻木不仁。他們把不擔責任當成成熟穩重,把會“踢皮球”當成聰明智慧,把得過且過當成辦事得體。清王朝與日本幾乎同時“開眼看世界”,卻在甲午一戰中一敗涂地,最終走向滅亡,費正清一語道破原因:“官員們都在坐等出事”。經過長期不懈奮斗,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領導指揮體制不科學、力量結構不合理、政策制度不配套等突出矛盾問題制約著軍隊建設發展。這既與我軍承擔的使命任務和未來戰爭要求不相適應,也與國家經濟社會改革發展進程不相適應,已成為滋生沉疴積弊的總根子、制約實現強軍目標的最大桎梏。習主席縱覽時代發展大勢,決策推動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體現了破解難題、根除“病灶”的使命擔當,必將引領我軍實現浴火重生的歷史性跨越,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保證。當前,改革的指導方針已經確定,改革的目標路徑更加清晰,改革的主要任務非常明確。各級要迅速響應、聽令而行,強化改革必成、強軍可期的信念,增強“問題到此終結”的魄力,敢為敢干、真抓實干、緊張快干,奮力推動改革強軍戰略精細落實。
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本可流亡避險,但他選擇慷慨就義:“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鐵肩擔當,最重要的是勇于自我犧牲、敢于自我革新。當前這輪改革不是政策制度上的局部修補,而是整個軍隊體系的重塑,其復雜性、創造性超過了我軍歷史上任何一次。面對風潮涌動的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戰爭形態,根深蒂固的體制性、結構性、政策性矛盾問題和30多年沒有打過仗的和平現實,我軍改革既要與時間賽跑、與對手角力,更關鍵的是要向“舊我”開刀,與固有的思維方式、利益格局和路徑依賴徹底決裂。當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一大批干部重回班排當戰士,卻越減越精、越改越強,打出“百團大戰”等經典戰役,為贏得抗戰勝利立下赫赫戰功;1985年,中央軍委一聲令下,百萬官兵解甲歸田,軍隊“消腫”為經濟騰飛創造了條件。如今,我們同樣要清醒看到,改革必然有犧牲,但眼前付出是為了長遠收獲,局部“吃虧”是為了全面贏取改革紅利。只要有利于黨和國家的利益,只要有助于強軍目標早日實現,就要抱定壯士斷腕的決心,秉持“改革從我開始”的肝膽,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促改革、盡職責,勇做改革強軍的擔當者甚至“犧牲”者。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經歷封建社會階段的時間最為漫長。兩千多年的封建遺毒,形成了“槍打出頭鳥”的“合群從眾”潛規則,壓抑進取創新的“敬天法祖”僵化教條,以及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投機處世哲學。這些怯于擔當的不作為思想,都成為推動變革的現實阻力,也極大考驗改革者的能力才干。自秦以來,中國歷次變革大多成了半途而廢的“半吊子”工程,以致不斷有人發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感慨。習主席多次反話正引,強調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沒有回頭路,要“善作善成、善始善終”。鐵肩擔當,務必著眼于“善”,提高推進落實改革的能力。當前,改革大政方針已定,但許多問題不是一聲令下就可以解決的。如何理順領導管理體系,如何穩定部隊思想,如何夯實基礎加強戰備,具體到會怎么開、文怎么發、網怎么連等等,工作千頭萬緒又無先例可循,而且一具體就深入,一深入就困難。特別是新體制下,機構壓縮、人員精簡,褚小杯大、綆短汲深者沒有市場,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們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各級務必進一步強化本領恐慌,切實理清改革為主、穩中求進、重打基礎、務實創新的思路,做好凝聚軍心、備戰打贏、夯實基礎、適應體制和維護穩定等工作,推動改革強軍戰略深層落實具體見效。唯其如此,才能在時代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功成不必在我”是胡適于1932年對大學畢業生的告誡,原文后面還有一句,叫“功力必不搪捐”。改革強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茬茬官兵接續奮斗、為之獻身。強調“功成不必在我”,意味著每名官兵要為改革事業做出最大貢獻,但成功未必在我手中、在我任期、在我有生之年實現。這一輪改革,重點是領導指揮體制改革,同時面臨裁減員額30萬的艱巨任務,注定有一大批矢志強軍的戰友光榮“轉身”,為實現強軍目標脫下軍裝。這是他們擁護支持改革最實際的行動,更是對“功成不必在我”最真切的踐行,體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留下來的同志更要鐵肩擔當,知責思進、知難而上,以對部隊負責、對戰友負責的態度奮力推進改革,跑好“自己這一棒”。尤其要深刻認識到,新舊體制轉換之際,正是力量薄弱、“軟肋”暴露之時,轉型發展總體上要蹄疾步穩,一旦方針已定,就要動若雷霆,以“功力不可搪捐”的緊迫抓緊落實,將各項改革部署迅速、堅決、徹底往前推進,實現高效過渡、無縫對接。同時,在涉及改革調整的具體問題上,要淡化私心、私利、私欲,既立足當前,更著眼長遠,甘做鋪墊工作、常抓未成之事,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換頻道抓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業績。
【作者系77126部隊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干事】
E2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