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偉 趙小東
對軍校專業技術人員高職分類評審制度的思考與實踐
季偉趙小東
·部隊經驗·
軍隊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職稱評價標準對于軍隊院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導向作用。必須從創新完善評價標準體系入手,建立實施具有軍隊院校特色的高職分類評價標準體系,通過分類定標準、分組搞評審、分工抓實施,做到擬制實施方案從嚴、落實程序步驟從嚴、把握標準條件從嚴,有效激發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活力。
軍隊院校;高職;分類評審;評價標準
軍隊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主渠道,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部隊戰斗力生成。海軍工程大學著眼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在認真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論證實施了教員高職分類評審制度,有效激發了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活力,為強軍興校集聚了正能量。
近年來,海軍工程大學黨委通過實施一系列措施辦法,積極推進人才戰略工程,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領軍拔尖人才偏少,有影響力的科研學術成果不多,學科人才梯隊不夠合理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制約人才隊伍建設的瓶頸問題還沒有找準癥結、開出良方。為此,該校政治部組成調研組,按照問題導向、集思廣益、重點突破的思路,圍繞人才隊伍建設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后聽取多個直屬院系的情況介紹,與各單位領導進行交談,到一些院屬系和教研室進行實地察看并聽取意見建議,分院系和教研室兩個層次召集座談交流,組織200余名一線官兵進行問卷調查。調研組還先后赴國防科技大學、空軍工程大學、二炮工程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和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軍地院校學習調研。
調研組梳理發現,廣大專業技術人員關注最多、反映最集中的就是評價機制問題。高職評審時,學校雖然也考慮了部分專業的任務特點,加大了對基礎教學的傾斜力度,但整體來看,不同類型、不同專業還是采用相同標準進行評價,沒有很好地體現“以人為本、人盡其才”的理念,難以最大限度地調動絕大多數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特別是以教學為主的教員,在職稱晉升的壓力下,開展的科研工作、撰寫的學術論文很難保證質量,而且牽扯了他們深入鉆研教學的精力。
調研組深入分析后感到,職稱是專業技術人員發展之基礎、關注之焦點,職稱評價標準對于人才隊伍建設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導向作用,是引導他們開展各項工作的“指揮棒”。目前,這個“指揮棒”與崗位要求、專業性質還有不相符或矛盾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教員干了副業、荒了主業,制約了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影響到了學校整體辦學育人質量的提升。因此,加強院校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從創新完善評價標準體系入手,積極借鑒地方一流大學“按需設崗、按崗擇人”的分類管理經驗,建立實施既符合人才成長規律、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又符合上級政策要求、體現軍隊院校特色的高職分類評價標準體系,充分調動不同類型教員的積極性,促進學校整體辦學育人質量的提升。
高職分類評價標準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很寬,因素很多,軍隊院校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制定困難很大。學校專門成立編寫領導小組,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在研究制定《高職分類評價標準體系及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過程中,堅持以下基本思路:
一是分類定標準,破除“一刀切”。充分借鑒地方重點大學的經驗做法,在高職評審時劃分為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型和管理保障型等4類。教學型重點衡量教學質量、育人成效、教學研究、教學時數等情況;科研型重點衡量研究成果、學術水平、科研任務量、為部隊服務等情況;教學科研型重點衡量教學效果、教學及科研成果、工作任務量等情況,這是學校專業技術人員的主體;管理保障型主要針對從事業務管理和保障工作的“雙肩挑”和教輔單位干部,重點衡量業務技能、業務水平及保障對象的滿意度。專業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崗位要求、職責任務和自身專長,自主選擇申報類型。這種區分類型制定評審條件的做法,可以讓各種類型教員都能找到努力目標和發展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在崗位所需和業務專長上。2015年年底100多名參評對象中,申報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型、管理保障型的比例分別為13.5%、21.2%、63.5%、1.8%,基本符合學校技術崗位分布實際,充分說明了分類評審的必要性和科學性。
二是分組搞評審,避免“一鍋煮”。區分學科專業組織評審是分類評價制度落到實處的關鍵一步。《辦法》中明確:副高職評審以各專業院系為主進行組織,評審結果作為終審結果,學校層面不再集中復評;同時,要求各專業院系組織評審會時,外請評委數量不得少于評委總數的1/3。這種簡政放權的做法,一方面使參評對象在相同或相近的學科專業領域內進行比較,可比性、操作性、公平性相比學校統評明顯提升;另一方面,各專業院系在高職評審中的話語權顯著增強,院系黨委的責任主體地位充分彰顯,有效推動了分類評價制度的落地生根。
三是分工抓實施,上下“一盤棋”。嚴密規范、無縫銜接的評審程序,分工明確、協同配合的落實機制,是分類評價制度高效運行的基本保證。《辦法》將評審程序明確為“八步走”,即指標分配、個人申報、資格審查、教授會議、院系評審、民主公示、學校評審、黨委研究八個步驟。對每個步驟該干什么、誰來干、怎么干都作了明確規定,確保機關合力、上下聯動。比如在資格審查環節,明確教務處、組織計劃處、學術成果處等業務處室要分別牽頭制定《課堂授課質量綜合評價辦法》《為部隊服務認定辦法》《學術期刊分類辦法》等政策規定,并對參評對象提交的評審材料分頭進行業務審核,確保評審材料真實有效。
高職分類評價制度是否實用、有效,必須通過嚴格細致的實踐來檢驗。為此,在落實過程中我們堅持做到“三個從嚴”:
一是擬制實施方案要從嚴。《辦法》印發后,及時召開動員部署會進行學習宣傳,扎實搞好思想發動,征求實施意見建議,引導廣大專業技術人員充分理解并發自內心地擁護和支持分類評審改革。各單位在學深悟透分類評審基本精神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單位實際,剖析矛盾問題,細化實施方案,對不明確的政策問題提早請示上報,對可能出現的難點工作預先研究謀劃、做好充分準備。機關指導個別院系先行先試,為其他單位探索路子、摸索經驗。同時,要求各單位擬制的實施方案必須經過核準后才能組織實施,確保改革舉措順利推進。
二是落實程序步驟要從嚴。實施過程中,政治部領導帶隊到各院系檢查指導,做好政策解釋和指導幫帶工作。機關制作院系評審工作進度跟蹤表,派人全程跟蹤指導,確保評審步驟一步不差、評審環節一個不落。還提前改選評委專家庫,按照外請評委不少于1/3的要求,協調選派外請專家,嚴密組織教授會議,現場隨機抽選評委,集中保管評委手機,全程公開院系答辯,當場公布答辯成績,接受廣大教員監督。整個評審工作程序正規、陽光透明、客觀公正,群眾反映良好。
三是把握標準條件要從嚴。各級領導和機關業務部門認真落實政策,堅持以好的作風選好人才,嚴把資格條件,不降低標準,不遷就照顧,不搞特殊情況。經審定,對不符合標準條件的參評對象,取消了參評資格。嚴格按照評續任對象統一標準、統一衡量、統一投票的要求,加大續評考核力度,有7名業績偏弱、作用一般的副高職干部未通過續任評審,29名優秀年輕干部晉升高職,進一步濃厚了能上能下、競爭擇優的環境氛圍,營造了憑實績進步、靠素質立身的清風正氣。
【作者系海軍工程大學政治部干部處副處長、干事】
E26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