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瑋 張蓉
關于部隊和官兵民事涉法問題的預防與善后
陶瑋張蓉
為了從根本上加強對部隊及官兵合法權益的保障,避免民事涉法問題的出現甚至擴大,要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方針,需要做好完善涉軍民事法規體系、普法宣傳教育及軍地溝通協調三個方面工作。一旦民事涉法問題不可避免的發生,必須做好相關善后工作,科學合理、有法有據地處置各類問題。
民事涉法;預防;善后
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為了從根本上加強對部隊及官兵合法權益的保障,避免民事涉法問題的出現甚至擴大,要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方針。當然,一旦民事涉法問題不可避免地發生,那么做好相關善后工作,科學合理、有法有據地處置各類問題,對于部隊全面建設、官兵成長成才和軍民關系融合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部隊有必要在官兵中深入開展民事法律法規教育,著力提高官兵的法治觀念和權利意識,從而在實踐中起到“自我預防”的效能。部隊要著眼全面增強官兵的法律素質,系統安排教育內容,采取輔導講座、圖板展示、錄像放映和模擬法庭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讓官兵既知道公理、正義和自己民事權利義務所在,又知道實現公理、正義和維護權利的途徑辦法。廣大官兵個人需要不斷加強對民法及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對一些可能預測和預防的民事法律問題做好充分的準備,切實做到預測在先、官兵行為早規范,預告在先、侵權行為早預防,控制在先、矛盾糾紛早化解,從而在具體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中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民事糾紛。同時,要克服“軍人身份特殊”的思想,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一)進一步完善涉軍民事法規體系,為民事涉法問題的解決提供相應法律依據。一是緊扣實際的科學立法是有效解決部隊和官兵民事涉法問題的關鍵。近年來,部隊法規制度逐漸趨于完備,但大部分還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宏觀要求層面的多,具體操作層面的少,強調必須貫徹落實的多,對不落實、不執行的處罰措施少,不利于部隊和官兵民事涉法問題的解決。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緊扣實際、與時俱進、體系完整角度做到科學立法。首先,部隊和基層官兵是部隊建設的主體,也是民事涉法問題的權利義務主體,立法應當以維護主體權利、監督主體義務履行為出發點,促進權責義相統一;其次,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客觀形勢的變化,涉軍民事立法也要與時俱進,保證各項規章制度的時效性、科學性、嚴謹性;最后,涉軍民事法規及配套制度應當是完整的體系,從頂層設計到謀篇布局,從面上到點上,形成長效機制,以促進部隊和官兵民事涉法問題的解決。
二是點面結合的配套銜接是有效解決部隊和官兵民事涉法問題的保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健全適應現代軍隊建設和作戰要求的軍事法規制度體系,增強軍事法規制度科學性、針對性、適用性。當前,我國已修訂出臺了一系列新的軍事法規制度,從面上來看,軍事法規制度體系已經比較完善。但是,當下部隊和官兵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例如在遂行聯合軍演、野外駐訓等多樣化實戰化任務中,因道路通行、財產損失等問題,與地方產生的民事糾紛,缺乏清晰、明確的法規制度進行責任劃分,很多時候只能被動賠償;與地方法律法規的銜接不上,對處理涉軍敏感問題的權責劃分不細,出現“營院內的民事糾紛好辦,營院外的民事糾紛難辦”的現象。因此,點面結合,在“點”上下真功,著力消除法規制度中的盲區,結合實際對“上位法”進行細化、制定出臺“下位法”,是有效解決部隊和官兵民事涉法問題的重要保證。
(二)加強普法宣傳,營造法治氛圍,努力提高官兵法律修養。一是加強普法宣傳,培育法治信仰。盧梭說:“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背缟蟹ㄖ?、堅守法治是法治信仰之要義,也是普法宣傳的著力點,要切實按照習主席關于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的重要指示要求,通過普法宣傳把法治信仰根植于官兵潛意識中,使官兵個人信仰、部隊集體信仰與法治信仰相融合,爭做法治的守護者和踐行者。二是結合官兵本職工作開展專項法治教育,營造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部分官兵在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感到無所適從;有的認識上存在誤區,盲目依賴部隊,認為“部隊是一級組織,只要部隊出面,地方上就會幫忙解決問題”,期望值過高;有的認為軍人犧牲奉獻多,應當得到特殊照顧,訴求不合理,卻要求部隊“主持公道”。因此,進行專項法治教育十分必要。然而有一些單位,法治教育雖然年年搞,但是官兵不懂不會的現象依舊存在,其原因大多是官兵學法主動性不夠、學習淺嘗輒止不求甚解、教育形式及方法不恰當等。學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只有結合官兵本職工作開展專題法治教育,緊扣部隊任務實際、圍繞官兵職責、突出學習重點,才能幫助官兵掌握共同的、熟記常用的、牢記本職的、了解相關的。
(三)促進軍地溝通與協調,維護官兵及其家屬合法權益。一是軍地協調。部隊和官兵民事涉法問題關系軍隊和地方,其預防需要軍地聯動、多方協作。要堅持從強化領導、健全機制入手,加強溝通協調、集聚軍地力量、努力形成合力,發揮司法行政部門的專業優勢,發揮省軍區、軍分區、人武部的橋梁紐帶作用,與部隊和官兵家庭所在地相關部門定期聯系,及時溝通,有矛盾及時調處,避免矛盾擴大。二是內外結合。充分發揮家庭、社會和部隊三方在功能上的銜接,定期組織官兵及軍屬學習法律知識,掌握維權技能,把關心關愛和依法管理統一起來。尤其注重常態化培養,不能只在建軍節或“12·4”全國普法宣傳日搞“一陣風”,也不能松一陣緊一陣,要以制度的強制力保障銜接的穩定性,讓內因和外因的作用同頻共振。
民事涉法問題產生后,部隊及官兵要認真對待,厘清問題實質,做到重證據,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不因自身利益而隱瞞真相,不因自身責任而文過飾非,客觀全面地看待民事糾紛的原因和現狀,是什么性質的民事糾紛就用什么方法來解決;要堅持友好協商,從妥善處理問題的良好愿望出發,友善對待對方,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權壓人、以勢欺人,最大限度地求同存異、化解分歧。但民事糾紛的平息并不代表民事涉法問題的徹底解決,必須從根本上消除產生民事涉法問題的因素。
(一)定期回訪。由于部隊和官兵民事涉法問題紛繁復雜,不僅涉及的法律關系復雜、牽涉的法律主體特殊、解決的方式方法多樣,而且輻射面較廣、影響力較大,對身邊人的影響作用不容忽視。因此,在部隊和官兵民事涉法問題的善后工作中,跟蹤回訪至關重要。對于已經平息但有可能出現反彈的民事糾紛,需要實行有針對性的回訪,及時妥善處理突發事件,引導當事人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防止糾紛再次發生。
(二)總結經驗。在處理部隊和官兵民事涉法問題過程中,詳細記錄“一人一案”的案由、起因、經過和結果,科學分析案件的法律適用,是處理問題的關鍵步驟也是核心步驟,能起到承上啟下、警示引導的作用。部隊及相關部門在發現民事糾紛萌芽、處理糾紛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定的經驗,這些經驗是今后更好地預防和處理民事糾紛的寶貴財富,應該對這些經驗進行及時的理論總結與完善,為避免下次糾紛的發生做好充分準備。
(三)心理疏導。民事和解、民事調解和民事訴訟的目的在于定紛止爭,前兩種處理方法較為緩和,處理法律問題時充分考慮當事人的情感因素、心理適應等。而民事訴訟是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及時有效地化解糾紛,保障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事實證明,雖然部隊和官兵民事涉法問題通過訴訟方式得以快速解決,卻容易在官兵心中留下陰影,因此,需要做好事后的心理安撫工作,解開法結的同時解開心結,讓大家從心理上接受處理結果。
(四)加強教育。我國歷來是個熟人社會、人情社會,常言道“抬頭不見低頭見”“遠親不如近鄰”,遇到民事糾紛之后本著互諒互讓的態度友好協商,既能避免矛盾激化,也能避免訟累。再者,民事糾紛不同于刑事案件,一般不涉及國家或公共安全,給予糾紛雙方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雙方打消顧慮、解開心結、友好協商、化解矛盾,是徹底解決民事糾紛的最好方式。民事糾紛處理完后,部隊及官兵還應該分析糾紛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對相關當事人進行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盡可能防止民事糾紛的再度發生,保持部隊的和諧穩定。
【作者系鎮江船艇學院副教授、講師】
E12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