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賓 陳東蓮 趙佐華
【摘 要】分析廣西有色金屬選礦行業人才需求現狀,對高職選礦專業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推進高職選礦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培養出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具有一定職業素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選礦技術人才,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廣西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
【關鍵詞】廣西有色金屬選礦行業 人才需求現狀 專業設置 區域經濟 “一帶一路”戰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061-02
主動服務產業,服務區域經濟和國家戰略,是現代職業教育最核心的功能與價值。廣西的高職也應針對區域人才需求來加強專業建設,以培養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本文試分析廣西有色金屬選礦行業人才需求現狀,對高職選礦專業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推進高職選礦技術專業教學改革,培養出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具有一定職業素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選礦技術人才,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廣西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
一、廣西有色金屬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廣西有色金屬行業現狀。 廣西是全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其錫、銻、鎢、鋁、鉛、鋅等礦種探明儲量在全國居重要位置,素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是廣西“14 +10”千億元產業之支柱產業之一。廣西有色華錫集團是我國特大型有色金屬工業企業,是我國重要的錫業生產基地,以華錫集團為代表的錫的選礦生產工藝水平、設備在國內外均處于領先水平,具有“錫多金屬礦物加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一流科研能力。在過去三年里,廣西有色金屬產業以市場為導向,準確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有色金屬供應及價格走勢變化,適時調整營銷策略,規避市場風險,搶占市場先機,力求利潤最大化,同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優勢企業,拉長產業鏈,實現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長。據統計,到2012年底,廣西有色金屬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240家,資產總額971.02億元,從業人員9.65萬人,廣西有色金屬工業全年完成工業產值1218.27億元。其中廣西礦山產品總量由2010年63.25萬噸增加到2012年的96.06萬噸。
(二)廣西有色金屬行業發展趨勢。根據廣西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規劃,廣西將成為東盟錳、鋁、錫等礦產品和有色金屬進口基地以及亞洲地區最重要的有色金屬產業基地。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提出,處在“一帶一路”交匯對接的重要節點和關鍵區位的廣西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前景。第一,據廣西國土資源廳數據顯示,在未來3年內,將建設憑祥埂土金礦、蒼梧縣寶山鉛鋅銀礦、荔浦縣黃竹(深泥田)金礦等近百家中小型礦山。第二,南寧、賀州、崇左三大稀土產業園啟動,打造國際一流稀土產業鏈和稀土企業集群:2012年中鋁廣西崇左稀土高新產業園首批投資16億多元,年產5500噸/年稀土分離機相關稀土項目,該項目投產后產值50億元,利稅8億元,廣西開始實施“筑巢引鳳”戰略。第三,“礦業走出國門”獲得新進展: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東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由之路,它既是陸路起點站,又是海路橋頭堡,廣西是唯一與東盟陸海相連的省區,東盟礦產資源豐富,如印尼、菲律賓的鎳、鐵,馬來西亞、文萊的石油,越南的煤、鋁土、鐵,泰國、老撾的鉀鹽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提出將促進廣西與東盟礦產資源合作。
二、廣西有色金屬選礦行業人力資源狀況及需求分析
(一)廣西有色金屬選礦行業人力資源隊伍現狀分析。為了解廣西有色選礦行業人力資源隊伍情況,在2014年10月至12月我們對廣西有色金屬企業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研,共調研了7家企業,其中5家國企,2家民營,總共調查職工人數4134人,其中管理崗位838人,占在崗職工數20.27%;專業技術崗513人,占12.41%;技能人才2783人,占67.32%,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的47人,占0.11%;本科生442人,占10.69%;大專和高職2449人,占59.24%;中職及以下占29.96%。 由調研情況可以看出,廣西有色金屬選礦行業人力資源有如下特點:一是高層次人才匱乏。7家企業員工4134人中,正高4人,副高21人,高級技師30人,僅占整個人才隊伍的1.3%;二是技能型人才匱乏.7家企業員工4134人中,生產一線人員共3645人,占88.2%,而目前高級技師僅有30人,技師140人,僅占4.1%,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短缺現象嚴重,如在生產一線上班組缺班組長,工段缺工段長,車間缺車間主任的現象非常嚴重,這種人才結構和素質的失調,嚴重阻礙了廣西有色金屬選礦行業發展。
(二)廣西有色金屬選礦行業人力資源建設規劃及需求狀況。具體如下:
1.廣西有色金屬礦山選礦行業近三年錄用員工的情況分析。據調查統計企業近三年錄用人員組成:本科占16.67%;高職25.80%;中職24.77%,中職以下為32.76%,其中企業招聘中職甚至中職以下人員,占錄用人員57.53%,究其原因是我國職業院校選礦專業的畢業生匱乏,目前廣西僅有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和我校兩所高職院校招收選礦專業學生,華錫集團的大廠技校招收中職選礦學生,每年畢業生僅為100人左右,遠遠不能夠滿足企業需求。
2.廣西有色金屬選礦行業發展對人才需求。據統計,在未來三年里,在調查的七家企業中,需求量683人,其中管理人員65人占9.5%,專業技術154人占22.5%,技能人才464人,占67.9%,其中要求有工作經驗的占12.54%,應屆畢業生占87.46%,因此高職選礦專業培養學生的目標應定位為切合學生工作實際,培養一線的高技術技能人才,同時要兼顧學生未來在技術、行政管理工作分發展趨向。
(三)廣西有色金屬企業對職工素質和人才培養的要求。由調查可知,廣西有色金屬企業注重新人的以下素質:文化認同、團隊意識、創新思想、溝通能力、敬業精神、專業技能。企業要求員工技術技能及職業素養的同步發展,即具有一定職業素養的高水平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且職業素養、技術技能缺一不可。
三、廣西有色金屬行業選礦專業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目前,廣西有色金屬選礦專業職業教育招生學校共有3所: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高職)、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高職)、華錫集團大廠技校(中職),在過去三年里,廣西3所職業院校招生人數僅為120人/年。同時,由于學生對選礦專業不了解,學生報到率低,以至每年畢業生人數僅為100人左右,這些人中在江西、云南等省就業占64%左右、廣西就業36%左右,專業對口率為98%左右。統計數據表明:畢業生就業崗位96%在生產一線從事浮選、重選、磨礦、精礦脫水、實驗室工作,4%同學走向技術管理崗位。據統計,在未來三年里,在調查的7家企業中,總共調查職工人數4134人,需求量683人,其中管理人員65人占9.5%,專業技術154人占22.6%,技能人才46人,占67.9%,其中要求有工作經驗的占12.54%,應屆畢業生占87.46%,若按全區選礦行業從業人員3.6萬人推算,在未來三年里,廣西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1352人,高技能人才4074人,而按目前廣西職業院校招生規模,未來三年總畢業生300人左右,與所需要4074人相比缺口很大,廣西選礦專業高職生在校生人數遠遠不能滿足廣西有色金屬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四、廣西職業院校選礦專業建設的意見及建議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存在問題,筆者認為,廣西高職選礦專業建設可采取以下對策:一是打造實至名歸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采用“送出去”、“請進來”和“傳幫帶”相結合的模式,全面提升高職院校選礦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綜合素質。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德育放在首位,在日常教學中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職業精神培育機制。三是構建具有廣西特色高水平的高職選礦專業教學體系,以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五個對接,實現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四是打造“三大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包括:(1)校內實習實訓平臺,學生通過校內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工作過程模擬軟件、實習實訓中有效開展實踐性教學,提升學生職業技能;(2)校企合作平臺:以廣西有色集團為依托,建立為區域經濟服務的、“產學研”及就業為一體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群,將“招生、就業、培養”融會貫通,推進產教深度融合;(3)技能競賽平臺:在日常教學中堅持技能競賽與教學相互滲透,以競賽帶動教學,通過教學為競賽輸送人才,同步提升學生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五是開發具有廣西特色、行業特色的選礦專業教材體系。教材必須反映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最新成果,體現職業教育的職業特性和崗位特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現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教材也為廣西區域經濟中地方礦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六是實行“以證代考”和考核方式多元化制度,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適應生產實踐崗位的要求。七是在強化“內功”同時為國際化辦學做準備。通過校企合作在國外辦學或與國外職業院校雙向合作辦學等多元化辦學措施,培養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適應境外工作需要的、適合“一帶一路”建設的高水平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走出去企業對人才需求,同時也給國內職業教育畢業生帶來大量的參加境外項目工程建設、境外工作就業的機會,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互贏 。
五、結語
根據廣西有色金屬人才需求的要求,只要我們根據市場需求,抓住專業特點,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創建特色教材,建立“產學研”及就業為一體的實習基地,強化技能訓練,引入高職稱、高學歷、雙師型的行業兼職教師,就一定能夠培養出適合市場需要的高素質的高職選礦技術專業人才,為廣西區域經濟和“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服務。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4JGZ120);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3JGA156);桂林理工大學教改工程立項項目(2012A05)
【作者簡介】朱 賓(1967- ),女,廣西玉林人,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