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桂林8所高校學生為樣本的主觀幸福感的考察研究,揭示大學生的心理控制源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具有重要聯系;分析兩者內在的相關性,結果顯示:內控性越強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越高,外控性越強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越低;通過提高大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來提高其內控水平,有利于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
【關鍵詞】主觀幸福感 心理控制源 自我調適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108-02
隨著人們對自身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幸福日益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主觀幸福感是衡量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其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成長與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與個體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密切相關。本文對桂林市8所高校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和心理控制源狀況進行了調查。
一、調查的目的
了解桂林8所高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并了解其心理控制源即內外控狀況,以此分析內外控心理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及其相關性,并從中挖掘自我心理調適方法,促進幸福感的提升。
二、調查的時間
問卷設計整理于2013年11月,問卷發放時間集中于2014年4月至2014年6月,問卷錄入于2014年7月,問卷分析于2014年8月。
三、調查的對象
桂林市8所高校大一至大四在校學生。8所高校包括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桂林醫學院、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桂林航天工業高等??茖W校、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
四、調查方法、調查內容及調查工具
調查采用隨機問卷調查法。
個人基本資料包括:學校、性別、年級、戶口所在地、專業以及每月生活費等。
問卷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和內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
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是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受試對幸福的陳述。本量表共有33項。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經驗證本量表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和0.78之間,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為0.56-0.88,內部一致性系數在男性為0.91、在女性為0.95。量表劃分為6個分量表,從而對幸福感的6個因子進行評分。這6個因子是: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與緊張(焦慮)。
內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由Rotter編寫,該量表包含23個項目和6個插入題。每個項目均為一組內控性陳述和外控性陳述,要求被試必須從中選擇一個,對外控性選擇記分,得分范圍在0(極端內控)到23(極端外控)之間。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0,重測信度間隔一個月為0.72,兩個月后為0.55。
兩個問卷均是選擇題形式且均是單選題。
五、調查的結果及原因分析
本次調查采取隨機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110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為912份,有效回收率為82.9%。其中男生發放390份,占總人數42.8%;女生發放522份,占總人數57.2%。其中大一發放較多,為472份,占總人數51.8%;大二發放118份,占總人數12.9%;大三發放126份,占總人數13.8%;大四發放196份,占總人數21.5%。城鎮戶口占37.4%,農村戶口占62.6%。
(一)男女生主觀幸福感與全國常模比較
內外控計分主要是采取對外控計分,對23個項目計分,0極端內控—— 23極端外控。由表2可見,男女生外控分數均低于1986年全國常模,對應的男女生內控分數要高于全國常模,且女生較為顯著,總體趨勢為內控更強。
(三)各年級內外控得分與主觀幸福感得分比較
由表3可見,在內外控得分方面,大四的外控性更強,即易受外界影響,這可能與大四臨近畢業,面臨就業壓力以及畢業論文壓力有關;大三的外控性最弱,這也符合大學生從大一到大三趨于成熟的趨勢;在主觀幸福感得分方面,大四的主觀幸福感得分最高,大二得分最低。
(四)城鎮與農村內外控得分與主觀幸福感得分比較
由表4可見:在內外控得分上,農村大學生外控得分比城鎮大學生外控得分低,相應的農村的大學生其內控分數就高,二者存在顯著差異(P=0.00),說明城鎮戶口的大學生更容易受外界影響。
在主觀幸福感的得分上,二者并沒有顯著的差異。
(五)男女生內外控得分與幸福感及其各因子的相關性
內外控與總體幸福感呈現顯著負相關,分數越高,幸福感越低,由于心理控制源選擇對外控計分,即外控得1分,內控是0分,也就是外控越高,幸福感越低,內控越高,幸福感越高。
女生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與內外控呈現顯著負相關,即外控越高,其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越低,內控越高,其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越高。
男女生精力與內外控呈現顯著負相關,即外控越高,精力水平越低,內控越高,精力水平也越高。
男女生憂郁或愉快的心境與內外控呈現顯著負相關,即外控越高,憂郁或愉快的心境水平越低,內控越高,憂郁或愉快的心境水平越高。
六、對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建議
研究結果表明:內控性越強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越高,外控性越強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越低。通過提高大學生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來提高其內控水平有利于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
(一)自我調節改變歸因方式,增強大學生內控性
歸因有多種模式,大學生不同的歸因模式引起的情緒反應是有差別的,不同個性的大學生,歸因方式不同,對同一個事件的理解和解釋就不同,心情和感受也會不一樣。因此,大學生的歸因方式對其主觀幸福感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具體來說就是如果大學生把結果歸為內因,成功則自豪坦然,失敗則內疚自責。而把結果歸為外因,無論成敗都不會產生太強烈的情緒反應。通過改變歸因方式來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是可行的。
(二)提升大學生積極應對的能力
大學生面對問題時,內控者可能更多從自身找原因,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外控者更趨向于從外界尋找原因,企圖逃避事情的責任,研究發現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等積極應對方式有助于增強主觀幸福感,而采用自責、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等消極的應對方式會降低主觀幸福感。所以增強大學生自我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提升主觀幸福感。
(三)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是預測主觀幸福感最好的因素,由于外因作用在內因影響下發生,這個影響最有力的就是人格。人格教育要放在重要位置,健全的人格對于大學生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要讓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對自我有良好的定位,避免自卑、自負的不良情緒影響。通過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心理素質拓展等,讓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其抗逆力、交際能力、自我調適能力等,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主觀幸福感。
【作者簡介】李秀華(1987- ),女,云南玉溪人,碩士,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