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摘 要】以南寧學院為例,闡述應用技術型大學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應用技術大學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特點,提出了構建應用型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新模式。
【關鍵詞】大學計算機基礎 應用技術大學 項目驅動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158-02
當前,我國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日趨迫切。但是當今社會又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社會對優秀人才求賢若渴,另一方面又是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為此,不少人把矛頭直指向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的失衡,認為我國的高等教育過于熱衷培養學術型人才,而忽視了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在教育部推動下,由35所地方本科院校發起的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在天津成立,該聯盟將圍繞建設應用技術大學的目標,探索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的分類辦學和特色發展。
而南寧學院作為全國首批參加應用技術大學改革試點,并作為聯盟理事單位,怎樣才能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并起到試點單位示范性作用呢,首先要從每門課程的教學開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介紹計算機基礎知識以及常用應用軟件的一門課程,是全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在應用技術大學中的作用顯得更為突出。作為21世紀的高級人才,熟練掌握計算機的運用已經成為人們素質、知識、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本門課程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系列課程中的啟蒙課程,為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學會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并為學生繼續學習計算機的其他相關課程奠定了基礎。
一、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現狀分析
(一)學生基礎有差異,學習興趣和動力易受影響
應用技術型大學相對研究型大學而言,生源底子較差,而且我校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由于經濟狀況較差等原因,導致有部分學生從來都沒有接觸過計算機,與計算機相關的一切對于他們而言顯得神秘而不可掌控。這一現象的出現就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基礎好的同學接受快、動手能力強,而基礎較差的同學則反之;同時,基礎好的同學由于學起來輕松就會出現驕傲自滿、不屑的情緒,而基礎較差的同學則會出現畏學厭學、逃避的情緒。
(二)教學內容過于龐雜,知識有效性和針對性不強
首先,我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還是使用傳統型的教材來進行教學,傳統教材雖然全面但是并不能完全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要求;其次,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傳統教材中甚至會出現某些知識點剛剛在課本中得以體現就慘遭淘汰的尷尬現象;最后,面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沒有有效區分計算機在其本專業中的應用程度,不能做到學以致用且與其專業無縫對接,針對性不強。
(三)專職教師隊伍薄弱,學習提升機會較少
我校本門課程的專職教師相對較少,大部分依賴于校內兼課和校外兼職教師,這就導致了專職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學活動上,而學術交流和校外訪學的機會就相對減少。這種情況的出現就不利于知識的傳遞和更新,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也受到制約。
二、構建應用型計算機基礎教育
(一)將“計算思維”融入基礎知識教學
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人類行為理解等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計算思維”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的引入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學生基礎差異的問題,并提升課堂的活躍程度,增強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在計算基礎知識的教授過程中,計算思維并不是填鴨式的灌輸大量概念和知識,而是運用通俗易懂的案例過渡到對思維的培養中,以達到知識傳遞的目的。“計算思維”的引入將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增強學生解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求解的過程中不僅僅能運用已掌握的邏輯思維和因果思維,還能運用計算思維來解決問題。
(二)將“項目驅動教學法”融入實驗教學
項目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相對獨立的一個項目交給學生自己處理,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等都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而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學習并掌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和基本要求。其中教師從課堂中的主導者就變成為了一名引導者,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為學生答疑解惑,并實時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進度,引導學生完成項目,從而能夠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但是,對于學生在項目進行中出現的錯誤和重要的知識點要及時的總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沉淀。
作為應用技術大學,對人才的培養本著“社會需要什么,學校就能教什么;技術發展到哪里,我就跟進到哪里”的要求,在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過程中,項目教學法的引入就可以有效解決“知識有效性”和“教學針對性”的問題。
1.計算機專業的項目教學
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將來大部分學生從事的都是計算機行業,以軟件技術專業為例,學生們會覺得大學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的實驗難度相對較低,因此,我們可以設計如“Word+編程語言”的實驗項目。這樣的實驗項目不僅僅讓學生能夠接觸到語言程序,為將來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基礎,還能夠讓學生在編寫代碼的同時能夠達到掌握word文檔的格式設置和圖文混編的技能。
2.非計算機專業的項目教學
以會計專業的學生為例,會計專業的學生一入學就面臨著“會計從業資格證”的壓力,因而在會計專業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多的側重“Excel”的學習,對于實驗的素材更多的采用會計行業當中的數據和表格,構建如“Excel+會計從業資格”的實驗項目。通過這樣的項目教學,不僅能夠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還能夠與專業緊密結合在一起,為將來的專業學習奠定基礎。
總的來說,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項目教學,既確保了本門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又保證了不會脫離專業的需求,出現學而無用的現象。
(三)編寫應用技術大學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材
作為應用技術大學的教材,就應該具備“應用”這一鮮明的特點。針對我校的實際情況,大學計算機基礎這本教材就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計算機基礎知識,這部分知識以夠用為原則,對一些陳舊的、實用性不強的知識可以舍去,著力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第二部分為計算機實驗項目,為我校各個專業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實驗項目;第三部分為實用性計算機常識,這部分能讓學生掌握DIY的技巧和計算機常見的故障排查等知識。
(四)構建應用技術型師資隊伍
我校堅持走應用技術大學的路線,這就對專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應用技術大學的專職教師,不僅能夠掌握和傳授專業知識,還要具備相關行業的知識和經驗。而對于構建應用技術型的計算機基礎專職教師隊伍來說,除了引進具有行業經驗的新鮮血液以外,還要提升已有教師的自身素質。
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這就要求我們的專職教師做到走出去。那怎么走出去呢,筆者認為應該走到行業中去,利用校企合作單位,利用各種資源,了解最新的行業動態;走到各專業教師隊伍中去,溝通和了解各專業對計算機掌握程度的要求有什么變化;走到各高校和會議論壇中去,吸取各家所長,取長補短,確保能夠站在學科的前沿,與時俱進。
應用技術大學的大學計算機基礎不僅是簡單的教會學生使用電腦,而是要將“計算思維”滲入學生思維,讓他們能更好地運用計算機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它也要能夠與各個專業建立溝通渠道,做到無縫對接,為將來的專業學習做好鋪墊。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熟練掌握計算機的運用已經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因此應用技術大學中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董曉娜.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之我見[J].電子制作,2015(12)
[2]徐奕奕,唐培和,孫自廣,李威龍,朱亞超.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思維導論”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3(6)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