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擁軍 鄧朝輝 周已植 羅慶超
【摘 要】針對國內IT企業規模小,接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實習人數有限,教學質量監控難等問題,提出構建以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為載體的校內工學結合實訓平臺,企業、信息中心和系部根據項目開展情況,指導學生在校內完成工學結合。
【關鍵詞】高職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 工學結合 實訓平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C-0189-02
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發展到現在必須要回答的主要問題。教育部明確提出要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創新“校中廠”運行模式,大力推進工學結合,創造性地構建以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為載體的工學結合校內實訓平臺模式。企業、信息中心和系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根據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的開展情況,共同指導學生在校內完成工學結合。這一運行模式經十年來的不斷完善,實訓平臺有效提升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辦學質量,學生就業專業對口率高,就業質量好。
一、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簡單地來說,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就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這種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由來已久,從1903年始于英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到1906年美國的“合作教育”或“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到1948年德國的“雙元制”名稱的正式確認,再到澳大利亞的“能力本位”和日本的“產學合作”等,雖經百余年而不衰,名稱不同,但是實質仍然是工學結合的教育思想。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就在于它以職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目的、切合實際的教育理念。
國內職業院校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發端于上世紀50年代出現的“半工半讀”。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特別是2006年教育部16號文件出臺后,國內高職院校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多方探索,各種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涌現出來,概括起來主要有:“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模式,“學工交替”產學合作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等。
眾多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反映出我國高職院校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為創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借鑒,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工學結合在各個院校的發展不均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還沒有形成,仍然需要探討和實踐。
二、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施工學結合存在的問題
近十年來,從我國工學結合的實踐情況來看,效果不容樂觀。由于實施工學結合,必然會帶來學校管理模式、教學體制的全面變革。就目前的職業院校看很少能適應這樣的要求,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概括如下:
落實工學結合的企業難。國內IT企業規模小,小則十數人,多則數十人,同一企業只能接納1-2個學生頂崗實習,無法同時提供與學生數相應的相關崗位,學生只能分散到多個企業中。學校需要聯系數十家單位,從而增加了管理難度。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能保證其連續性,這使得大多數企業不可能恰好在學生去實習時,其工作任務是剛剛開始,實習結束時,又恰好完成,這對教學計劃的安排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由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保密性,企業出于自我保護,不愿讓頂崗學生了解和掌握企業的核心技術,因而不可能讓頂崗學生去獨立承擔某一項任務。
在教學質量監控上,由于學生分散,對實習過程的管理實質上流于形式。加之不同企業有不同的要求和標準,實習成績的考核很難統一標準,工學結合的實效大打折扣。
企業不愿支付報酬。對企業來說,因為大多數學生屬于新手,頂崗能力與企業的要求存在差距,只能進行一些對能力要求不高的工作,需要對他們進行一定時間的培訓。另外他們的不正確或不規范操作有可能會對正常的生產活動造成影響,這些都增加了企業成本。
正因為以上原因,學校為學生安排實習單位有一定困難,要安排學生到專業對口的崗位更難,而學生通過實習獲取報酬則更是難上加難。校外開展工學結合所帶來的問題,說明學校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能完全依賴于校外。
三、以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為載體的工學結合
應解決好校外工學結合中出現的問題或不足,在既不突破現有學制的前提下,進行“學”與“工”的有機結合,在不影響正常的教學計劃情況下,也能使學生的頂崗實習順利進行。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經過多年探索,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與學院信息中心合作,以信息中心為“企業代表”,以學生為“員工”,信息中心正式員工為“師傅”,系部緊密配合,以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為載體,構建成一個服務高職教學的多元化、綜合性、開放性的實訓平臺。
(一)組織形式
根據系部和信息中心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進行一年的課堂學習理論基礎知識之后,第三學期進行崗位認知實訓。本階段,主要以老生帶新生的形式完成。第四、五學期,正式進入信息中心的學生崗位,并根據要求,實行崗位輪換,以強化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信息中心的職能共分客戶服務、故障處理、工程安裝、設備管理、資源建設、安全管理、機房運行、倉庫管理等。根據信息中心的職能劃分實習小組,每個實習小組由一名信息中心的技術人員擔任師傅,與系部的專業教師聯合指導學生實習。師傅在職業道德、崗位技能、專業技術等各方面予以指導。
(二)項目實施
學生主要跟隨師傅進行日常工作,按排班時間上下班。當學校有新的數字化建設項目時,則學生和師傅一起參與到項目建設中去。在不影響項目進度的情況下,技術人員在施工計劃、實施方案和操作規范等方面對實習學生給予指導。
技術人員參與到指導中來,這樣既有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也有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既是技能的學生者,又是生產活動的學徒。通過一系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項目,學生完成專業學習。
(三) 考核評價
要求每個進入信息中心的學生制定具體的實習計劃,明確實習內容與方式。指導老師負責根據實習情況評定實習成績,實習成績記入學生的成績檔案,并根據考核結果向學生支付相應的報酬。
(四) 運行機制
實訓平臺的日常管理以信息中心為主。信息中心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學院數字化建設項目,執行相關指導學生實習任務。信息中心需完成基本實踐教學、安全教育、協助系部指導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畢業設計、指導學生參加考證培訓和職業技能大賽等。教務處則根據實習學生數量、實習時數、指導教師數和考核方式等,核發指導教師課酬。
以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為載體作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工學結合實訓平臺,可以使學生完成從學生到員工的過渡,并為畢業后從事相關行業崗位工作奠定堅實的職業基礎。同時這種院內頂崗模式能很好地解決IT企業對接納學生實習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的問題。學生學習在校園,實習在校園,從時間安排上也可以更為靈活、方便。在校內開展工學結合,既可以免除學生外出實習的安全擔憂,更有利于學院對學生的日常管理。
【參考文獻】
[1]張軍. 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8
[2]龍德毅.工學結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1(2)
[3]耿潔.我國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模式的歷史發展和實踐[J].職教通訊,2007(3)
[4]程云燕. 構建“服務與教學”雙功能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J]. 教育與職業,2009(20)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3JGB322)
【作者簡介】羅擁軍(1964- ),男,廣西全州縣人,碩士,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應用與教學。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