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偉華
有三個這樣的孩子。
一個孩子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認為他反應遲鈍,思維不合邏輯,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還曾經遭遇到退學的命運。
一個孩子曾被父親抱怨是白癡,在眾人的眼中,他是毫無前途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都沒有考進去。他叔叔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一個孩子經常被父親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將來怎么辦?”所有的教師和長輩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不沾邊。
這三個孩子分別是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
這真是一個令人反思的案例。作為教師的我們有沒有做過類似的傻事呢?那些曾被我們“預言”不成器的學生中,或許沒有像愛因斯坦、羅丹和達爾文似的著名人物,但絕對不乏后來居上、事業有成的人。換言之,那些曾被我們“預言”不成器的學生,現在并非真的就不成器。
事實上,每個學生心中都有一個夢想,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精彩,我們沒有發現它,那是因為我們缺少一雙智慧的眼睛。阿莫納什維利說:“期待兒童出現奇跡,既要有耐心,又要時刻準備迎接它的到來!”須知,學生的成長有時就在拐角處,關鍵要把握適當的教育契機。
一、為“問題學生”創造出現奇跡的機會
我的美術課,總是最受學生們的歡迎。大多數的學生是基于興趣,從心里真正的愛畫畫、樂動手,但總是會有那么一小部分學生,想在課堂形式相對活潑的美術課上放縱一把。
賓就是這一小部分學生中的“極品”。別看他個子小,卻是我們級部“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名聲來自他的“壞”——行為壞、品質壞、習慣壞,所有調皮搗蛋、違反紀律的事總少不了他。特別是像我教的美術課這樣的“小課”,他更像一匹脫韁的小野馬,常常是課上到一半時也不進教室,非得“幾班兵馬”、“千呼萬喚”才肯回來。即便進了教室,也是野性不改,老師大講,他小講,跟這個說說,和那個聊聊。有時,大家都不理他,他就用粗重的嗓音自說自話,攪得周圍的同學都不能好好聽講。當我走下講臺去輔導學生時,他總要趁機離開座位去溜達一番,甚至會偷拿別人的美術材料或是攻擊別人。我對這匹“小野馬”深惡痛絕,但也常常束手無策。就這樣一個“劣跡斑斑”的學生,偏偏和我有緣,從一入校便開始教他,到現在已經教了他兩年。
一年級時,每次美術課,賓的周圍總是臟兮兮的。我在上面講課,他便在下面撕紙玩,衛生委員讓他撿起來,他偏不撿。我聽了衛生委員的哭訴后,走到他身邊,用手指指著他的地下,他默不做聲,脖子梗著,頭歪著,一副“你愛怎么辦就怎么辦,反正我不撿”的架勢,我一看沒轍,就彎下腰認真地撿著,撿完放在他桌子上?!澳憧矗蠋煋炱鸬牟粌H僅是塊垃圾,撿起的是整潔的環境與美好的心情,自己的身邊干干凈凈的,學習起來也會快樂的?!蔽艺J真的盯著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跟他說。他有些不自然,慢慢地把我撿的紙片收了起來。從此以后,地上倒是真的干凈了不少。
二年級,賓仍舊“惡習多多”。上了大半節美術課,他又是一點沒畫。我走到他跟前:“你的作業呢?”“我畫了,畫壞了扔了,真的?!彼穆曇舨淮?,底氣不太足。我凝視著那張撒謊都已經不再變紅的臉,感到非常生氣:真是朽木不可雕也!我想發火,但大大的吐出兩口氣后,還是忍住了?!敖o你一個機會吧,補上。”我冷冷地說。他自知理虧,乖乖拿出作業本認真畫起來,十幾分鐘就畫完了。拿著賓的作業,仔細一看,吃了一驚:構圖飽滿、下筆肯定,而且畫面很是整潔,簡直令人賞心悅目。這是一份非常優秀的作業,我忍不住讓全班同學欣賞。孩子們都像我一樣吃驚,有的甚至發出驚嘆。在我的帶動下,教室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我決定借此機會對賓來一次激勵教育:“賓這次的作業非常出色,他很用心,也很有審美眼光,說不定將來能成為一個出色的設計師,希望大家都向他請教?!苯又野奄e拉到自己身邊,誠懇地對他說:“如果每次作業你都能這樣用心表現,那么老師、同學們就會更喜歡你了!”此時,教室里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憑借這次作業,賓在班級中重新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也獲得了同學們的認可。
次日,賓來到老師辦公室取語文作業,我又當著全體老師的面兒,大肆表揚了他一番,賓有些不好意思地微微低下了頭,但臉上有一絲藏不住的笑意。此后,我發現這孩子有了些許變化:上課不再遲到了,也偶爾會舉手發言了,創作時也會有些耐心了……雖然他以前的老毛病仍然間歇性發作,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樣訓斥他,而是努力地捕捉他的閃光點,一有發現便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漸漸地,賓看我的眼神多了好些溫暖。
每個學生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或張揚或內斂,但都有自己不同的光彩。我們不能發現它,那是我們還缺少一雙智慧的眼睛。事實上,像賓這樣頑皮的學生也是一件值得欣賞的“藝術品”,只是因為他們的表現方法不得當,使得他們的缺點掩蓋了他們自身的優勢。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放大他們美好的一面、積極上進的一面,鼓勵他們積極地面對人生,對自己負責,做自己命運的雕刻家。
二、打造奇跡教育,為“問題學生”搭建展現的舞臺
每個班級可能都有像賓一樣頑皮的“問題學生”,雖然他們表面上頑固不化、強勢得很,但其實他們的內心遠比普通學生脆弱,也更渴求愛與歸屬,更期待認可與尊重。這樣的孩子一般自控能力差,主觀任性,而且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為,一旦不受重視,他們往往會用“壞”來顯示自己的存在,并且很難接受別人的勸導。此時,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耐心,巧妙地利用教育時機,把握好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管理的火候,真正做到嚴中有愛、嚴中有度,嚴在該嚴時,愛在細微處,盡量滿足這些“問題學生”的發展需求。在學習上,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啟發他們認識自己的不足;對他們多些信任,多為他們搭建表現的舞臺,引導他們更好地展示個性,發揚自己的優點與長處,從而糾正偏差,良性發展。
張揚頑皮的“問題學生”一般都個性強勢,對他們的教育既要注重服其身,更要注重服其心。這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對他們進行人性化的自然調教,努力做到“一分嚴格之水加上九分感情之蜜”。萬萬不可給他們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如“搗蛋鬼”、“討人嫌的孩子”等,因為這些標簽會妨礙我們對他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和積極的引導。
試想,如果我們把每一個頑皮的“問題學生”都當成是小愛迪生、小達爾文,用一種欣賞的目光去關注他們,耐心地等待他們的不斷發展,從愛出發,用心而教,用心反思,循循善誘,不拋棄,不放棄,細心體察孩子的變化,把握住那些平淡而又容易溜走的教育契機,我相信,那些被愛和關懷推動的頑皮的孩子一定會有一個更加陽光和燦爛的明天!
期待我們的耐心和愛,能讓我們看見“奇跡”!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