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合組織(OECD)網站2015年9月21日報道,OECD發布的關于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報告《學生、電腦和學習:創造聯系》(Students,Computers and Learning:Making The Connection)顯示,部分國家雖然在教育上加強了對信息通信技術(ICT)的投資,但是學生的PISA閱讀、數學及科學測試結果顯示其成效并不明顯。OECD表示:“為確保每位學生達到數學和閱讀的基本水平,我們應在數字世界創造公平的機會,而不僅僅是擴大或補貼高科技設備及服務。”
2012年,OECD成員體中95%的15歲學生家中配備了計算機,但僅有72%的學生能夠在學校使用計算機。總體而言,與很少使用計算機的學生相比,在校適度使用計算機的學生的學習效果稍好一點。即使考慮到社會背景、學生個人等方面的因素,頻繁使用計算機的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較差。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Andreas Schleicher)說道:“學校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將技術融入教學之中,為教育者提供有利于21世紀教學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在未來獲得成功所需的技能。技術是顯著擴展知識渠道的重要方法,為了發揮技術的潛能,各國政府應更加有效地投資,并確保教師處于開啟并實施改革的前沿。”
為了評估學生的數字技能,該測試要求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使用鍵盤和鼠標獲取文本信息,并且制作數據表格或使用屏幕計算器。測試結果較好的是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日本、加拿大和中國上海,這與2012年紙質閱讀測試的結果相似。該結果表明,在使用標準、模擬閱讀技術時,這種必要的在線操作技能可以被教授和學習。但是,報告也指出,兩次測試存在一些明顯差異,如通過在線測試的韓國和新加坡學生的成績明顯優于其他在紙質版閱讀測試中表現相似的成員體的學生,如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香港、日本和美國。波蘭和中國上海的學生在紙質版閱讀測試中獲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未能很好地將紙質閱讀技能轉移到在線閱讀環境中。
(上海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胡佳佳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