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琳
克服心理怠倦增強訓練效果
胡小琳
心理怠倦是軍事訓練中基層官兵比較常見的負面心理反應,不及時關注容易導致訓練效率低下,并直接危害官兵身心健康。基層官兵心理怠倦的主要表現為認知偏差、情感衰竭和訓練動力不足。正確認識和對待心理怠倦,基于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分析問題成因,并從塑造心理環境、喚醒積極情感、改進組訓方法的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法,對于克服心理怠倦、提高軍事訓練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心理怠倦;軍事訓練效果
所謂“心理怠倦”,是指由于神經過度緊張或長時間從事單調、乏味的工作而引起的心理疲憊、情緒波動。認識心理怠倦在軍事訓練過程中的表現,分析導致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對于提高軍事訓練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對訓練的認知發生偏差,自我效能感下降。長時間重復訓練使官兵產生怠倦心理,訓練興趣逐漸消失,對訓練失去了原有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原則性,傾向于消極評價自己,并伴有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認定訓練枯燥無味,難以實現自我價值。二是情感衰竭,出現不良軀體反應。有些官兵會產生抑郁、煩躁等不良情緒,對訓練內容和環境采取冷漠、忽視的態度。心理怠倦誘發軀體化表現,出現睡眠質量下降、體重減輕以及內臟功能、消化系統功能下降等問題。三是訓練動力不足,易出現訓練事故。有些官兵訓練態度消極,刻意逃避訓練,敷衍了事。同時,由于降低訓練標準,對訓練安全麻痹大意,完成訓練科目的注意力分散,操作動作不規范,極易引發安全事故。
產生心理怠倦有客觀上的原因,也有主觀上的原因。
客觀原因:一是訓練強度大,心理負擔過重。隨著軍事斗爭準備的持續深入,基層部隊的軍事訓練強度和難度不斷加大,軍事比武和跨區域演練也更加頻繁、日趨常態,這使得基層官兵長期處于訓練過量、精神緊張的狀態,持續不斷的心理負擔久而久之導致官兵的心理怠倦。二是組訓方法不靈活,不遵循訓練規律。組訓過程中,不考慮官兵的能力差異,運用“一刀切”的訓練模式,一味強調整齊劃一,延長訓練時間,縮短訓練間隔,導致官兵身心負荷加大;訓練強度盲目提升,不遵循生理規律,根據主觀經驗隨意加重訓練負荷,提高訓練強度,極易引發官兵畏難和焦慮心理。三是基層主官不能意識到心理怠倦的嚴重危害,缺乏及時發現、緩解官兵心理疲勞的能力,武斷地將之視作精神懈怠、訓練態度不端正等思想問題,套用思想問題的解決方法處理心理問題,使得官兵的心理怠倦得不到有效的疏導且愈發嚴重。
主觀原因:一是缺乏堅定的意志品質,自我效能感低。有些官兵主觀上沒有奉獻軍營的愿望,故而長期被動應付,無法體驗到訓練進步的快感;自信心不足,消極畏縮,沒有完成訓練任務的信心,導致不能正確面對并克服訓練中的困難。二是對訓練過程認識不到位,自我期望值過高。有些官兵沒能認識到訓練成績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急功近利,不能接受訓練成績暫時的停滯不前或起伏不定。同時,缺乏正確的自我認知,無視自身條件,設定過高目標。三是自我調適能力不足,心理壓力得不到有效排解。日常生活中難免產生一時的矛盾和困擾,導致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如果官兵缺少必要的自我調適能力和有效的應對機制,則極有可能形成心理慣性,勢必導致心理怠倦的問題。
針對心理怠倦產生的原因,要大膽改革訓練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視心理引導,增強科學組訓,加強運動生理研究,將苦練與巧練相結合,擺脫怠倦重獲“心”的力量。
首先,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從“心”出發減輕心理怠倦。
適當減負,營造以人為本的群體心理環境。基層主官在日常管理和訓練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考慮官兵的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對訓練成績優異和進步明顯的官兵給予充分肯定,不對成績落后的官兵過度批評,及時了解成績退步明顯官兵的思想狀況。重視溝通交流,允許官兵提出實際的訓練要求,結合基層情況采納合理的意見和建議。經常與官兵談心交流,有意識地給官兵心理減負,讓官兵有渠道宣泄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
自我調適,營造積極樂觀的個體心理環境。通過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官兵明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怠倦的特征及對自身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掌握合理宣泄法、自我暗示法、注意力轉移法等一些常用心理調適方法。結合季節變換、任務轉換等關鍵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教育,保持積極進取的樂觀心態,防止心理怠倦的出現。
群體幫帶,營造團結進取的訓練環境。通過結對子、先進帶后進、組建訓練小組,適時地以任務為指引,組織小組間的訓練比武,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訓練氛圍。借助有效的團體動力,使每名官兵受到集體的心理感染和影響,激發團隊訓練的強烈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驅散個體心理疲勞的陰影,提高心理怠倦的閾限。
其次,樹立正確的訓練認知,用“心”喚起積極情感。
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端正訓練價值取向。在抓好官兵人生觀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礎上,開展歷史使命、戰斗精神、我軍優良傳統等教育,打牢立足本職、建功基層的思想根基,樹立不懼困難、勇于吃苦的訓練態度。引導官兵形成合理的訓練成績觀,訓練成績進步時不驕傲自滿、沾沾自喜,訓練成績退步時不妄自菲薄、自怨自艾。
完善衛勤保障體系,切實做好心理服務。加強基層連隊心理服務工作的組織機制建設,制定行之有效的心理保障方案。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衛生服務,配備專職心理咨詢師,建立心理咨詢室和心理發泄室。為每名官兵建立個性心理檔案,及時做好心理數據的追蹤和更新。抓好班排心理骨干隊伍建設,加強其對心理怠倦問題的識別和處理能力的培訓。
注重個體心理差異,滿足合理個性需要。尊重官兵之間的素質能力差異,尊重訓練規律,結合現有能力水平制定合理可行的訓練目標,實施差異性訓練,最大限度激發官兵潛能。尊重并滿足合理的心理需求,多表揚、多肯定、多從正面激勵,充分體現人文關懷,保證官兵心理狀態穩定,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軍事訓練中去。
最后,改進傳統訓練結構,傾“心”優化組訓方法。
運用多樣化組訓方法,激發訓練動機。針對具體訓練科目,靈活采用講解法、示范法、游戲法、比賽法等相結合的組訓模式,培養官兵深厚持久的訓練興趣,爭取最優的訓練效果。交叉安排不同的訓練科目,保持官兵對待訓練的新鮮感和專注度,防治心理疲勞的產生。
適當調控強度和密度,調動訓練熱情。科學合理安排訓練的量與負荷,既不能訓練時拈輕怕重毫無作用,又不能盲目施壓超過受訓者的承受能力。通過練習強度和密度的適當調控來激發受訓者的訓練積極性,遵循并堅持經常性、漸進性、全面性、適宜性、專門性、恢復性等訓練原則。
鼓勵組受雙方的互動,增強訓練效果。組訓者對受訓者在訓練中所出現的錯誤動作要及時糾正,并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啟發受訓者多角度思考訓練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及時反饋正確的動作信息,有針對性地糾正錯誤動作。同時,注意加強組訓者組織能力、管理能力、講解示范能力的培養,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將訓練理論與訓練實踐結合起來,自覺以科學的理論指導訓練實踐。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講師】
E0-0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