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鄧小平、張云逸、李明瑞、韋拔群等人組織領導了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締造了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第8軍,創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在祖國的南疆樹起了一面“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旗幟,標志著廣西的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紅7、紅8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存在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其戰時文化建設卓有成效,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在人民軍隊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對于今天更好地推進基層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軍高度重視部隊的戰時文化建設,積極探索黨性文化、戰斗文化和紀律文化建設這一核心內容,實施了一整套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和措施,成績斐然,創造了不屈不撓、昂揚向上的革命文化,促進了紅軍和革命根據地文化事業的迅速發展,成為組織紅軍、教育群眾、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
(一)在黨性文化建設方面。開展經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黨性和階級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現。為了實現從舊軍隊向紅軍的轉變,中國共產黨把對舊軍隊的改造工作放在首位,力圖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舊軍隊改建成新型的人民軍隊,黨性文化建設因之成為紅7、紅8軍戰時文化建設的一項主要內容。紅7、紅8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開展經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把文化宣傳教育與當地斗爭實際相結合,從培塑黨性文化,提升官兵的理想信念入手,通過通俗易懂的表演和瑯瑯上口的民歌、民謠等,使廣大官兵的思想認識得到深化,政治覺悟得到提升,在思想上信黨,在行動上為黨,較好地實現了時時處處有黨性文化的存在,使紅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黨的特色鮮明,有力地推動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二)在戰斗文化建設方面。戰斗文化是部隊建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態,是滋養官兵戰斗精神的肥沃土壤和不竭源泉。在嚴酷的戰爭,紅7、紅8軍官兵以勇氣、忠誠、紀律和榮譽為導向,創造了生機勃勃的戰斗文化。為加強對起義官兵的思想教育,促進立場轉變,早在百色起義、龍州起義醞釀之時,我黨就從政治思想上下工夫,采取一系列措施對舊軍隊基層官兵進行思想立場的轉變工作,徹底改造其世界觀,轉變其階級立場,提高其政治覺悟。起義部隊組建紅7、紅8軍后,廣泛開展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思想啟蒙和政治教育,增強官兵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日常訓練和戰斗中,各級黨組織加強官兵有關黨和紅軍的性質、任務等政治教育,反對雇傭思想,反對軍閥制度,認清軍閥的罪惡,誠意地自覺地擁護紅軍。與此同時,在部隊中落實民主管理、經濟公開、官兵平等制度,使士兵們真正感受到紅軍與舊軍隊的本質區別,精神得到解放。在打土豪分田地中,起義官兵及其親屬一樣分得土地,這更加激發了全軍將士為工農解放而奮斗的精神,產生了旺盛的戰斗力。
(三)在紀律文化建設方面。加強軍隊鐵的紀律教育,提高官兵的精氣神,是紅7、紅8軍戰時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兩軍初創時,紅7、紅8軍創建人根據少數民族聚居的民情特點和游擊作戰任務,制定工作大綱26條和政綱16條,通令全軍切實執行。紅7軍政治部還創作了《紅軍紀律歌》,語言簡潔,句式整齊,朗朗上口,把紅軍嚴明的紀律突出地體現出來。正是依靠這些鐵的紀律規定和融入日常生活化的教育,使紅7、紅8軍官兵不斷強化紀律觀念,自覺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主動維護群眾利益,尊重民族風俗,同左右江蘇區壯漢瑤等各族人民建立了密切的關系,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擁護。
紅7、紅8軍建軍后,前委在創建和鞏固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設中,特別注重走好群眾路線,搞好戰時群眾文化建設。根據前委的指示,部隊成立了俱樂部,每個連隊都組織七至八人組成宣傳演唱隊。部隊每行軍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深入群眾做宣傳工作,發動群眾。他們發揮群眾文化教育人、陶冶人、愉悅人的功能,靈活運用桂西民眾喜聞樂見的山歌、文明戲、粵曲、白話戲等形式,廣泛開展群眾工作和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既配合了黨的中心工作,又活躍了山鄉軍民的文化生活,其主要方式有:
一是做好登臺演講。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發動群眾,是部隊群眾工作的一項重要使命。紅7、紅8軍營以下各級干部既是指揮員,又是宣傳員,幾乎個個擅長演講。一些老同志回憶說:“登臺演講,是紅軍干部的基本功之一,沒有這個功夫,就當不好干部,甚至當不了干部。”前委領導人言傳身教,經常在大會上發表演說,進行宣傳鼓動。紅7軍成立第二天,軍政治部宣傳隊就下鄉到百色附近的那畢、石龍、六料、那馬等村屯進行革命宣傳,所到之處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二是組織軍民聯歡。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群眾文化活動搞得有聲有色,無論是軍民聯歡,還是祝捷慶功,都有當地方言的小話劇、曲藝、快板、歌詠、舞蹈等文藝節目演出,而跳扁擔舞、銅鼓舞和舞龍舞獅等,更是群眾喜歡的群眾性游藝活動。慶祝紅7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成立時,百色、平馬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有舞龍舞獅的表演,十分熱鬧。龍州起義當晚,全城軍民歡聚一堂,在新填地廣場舉行提燈晚會,紅7軍官兵和工人、學生及各界人士組成的演出隊興高采烈地演出話劇、彩調劇,還放映了當地少見的無聲電影,共慶人民武裝和紅色革命政權的誕生。
三是大唱革命歌曲。唱歌宣傳不僅僅是宣傳演唱隊的事情,而且是全軍上下、黨內黨外人人參與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由于干部帶頭,宣傳隊鼓動,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幾乎成了一片歌海,軍民群眾掀起了一股股前所未有的紅色歌謠編創熱潮,群眾性歌詠活動如火如荼。《紅軍紀律歌》和《國際歌》就是宣傳隊必唱和必教之歌,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流行最廣。此外,傳唱至今的還有《工農兵革命歌》《建立起工農兵政府蘇維埃》《婦女革命歌》《送郎當紅軍》等。據有關史料記載,1929年12月底,時任紅7軍第3縱隊縱隊長的韋拔群在東蘭舉辦長途歌會,“他們從東蘭武篆出發至奉議縣,一路途經七八個大圩場,都進行了演唱和對歌,兩縣數萬群眾踴躍前來觀看,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編:《百色紅旗》,97頁,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紅7、紅8軍的戰時群眾文化建設喚醒了勞苦大眾,團結了蘇區軍民,振奮了紅軍官兵的精神,激勵他們矢志不移,勇往直前,殺敵立功。
紅7、紅8軍前委在創建和發展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設中,為了把部隊建設成為有政治覺悟的、有強大戰斗力的、有文化的文明軍隊,根據當地當時的斗爭實際,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舉措,大力開展戰時文化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一)興教重學,提高思想文化素質。紅7、紅8軍基層官兵大都出身于貧苦工農家庭,很多人沒有機會受教育,文盲或半文盲占較大比重,但兩軍營以上干部,特別是紅7軍絕大多數營以上干部都具有高小以上的文化程度。紅7軍7000余人中,團級干部基本上具有中學以上文化程度,軍、師兩級干部中50%以上都具有大專文化程度,其中還有4個留學生。其高級領導干部受過高等教育者所占比例之高在當時全國紅軍中罕有。兩軍成立前后,又大量吸收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參軍,這就為兩軍戰時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提高全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文化水平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韋寶昌:《紅七軍是一所大學校》,載《廣西新文化史料》,1989(1),“百色起義”“龍州起義”60周年紀念特輯。
為了培養大批革命骨干隊伍,傳播革命思想,紅7、紅8軍前委和工農民主政府非常重視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1929年10月,右江革命根據地頒布關于發展普通教育的綱領,要求“蘇維埃對于文化運動、識字運動……等工作要積極進行,以提高群眾的革命情緒”,并明確規定“提高勞動兒童教育,創設勞動人民免費學校”。同年12月,紅7軍頒布《中國紅軍第七軍目前實施政綱》,倡導“實行平民教育”,提出在軍隊中“發展識字運動”,并以此帶動整個根據地的“識字運動”。1930年初,紅7軍在《中國紅軍第七軍司令部、政治部布告》中明確提出了文化教育工作方針是“提高文化,普及教育,勞動兒童免費入學,推翻舊禮教,創造好風俗”,規定各級蘇維埃政府設立文化委員,除文化工作外,還負責“調查學齡兒童及失學的群眾;辦理群眾學校強制兒童教育;實行識字運動”。*中共廣西區委黨史資料征委會、《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編輯組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上冊,154頁,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在“實行平民教育,發展識字運動”方針指引下,紅7、紅8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堅持教育面向勞苦大眾、教育勞動化、教育為革命戰爭服務的基本原則,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他們大力興辦免費的勞動小學、勞動中學、工農夜校、識字班、婦女職業學校等,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識字和掃盲運動,在根據地內掀起學習文化的熱潮。在不足兩個月的時間里,僅恩隆縣、向都縣北區、奉義縣侖汗(今均屬田雜縣)就有平民夜校160余所。教師們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甚至將紅7、紅8軍以及蘇維埃政府的方針、政策、口號、標語等編成山歌用于教學。學生們在學校里除學習文化知識和革命理論外,還組織兒童團,搞軍事游戲,開展政治宣傳,參加革命斗爭實踐等。
紅7、紅8軍前委在積極開展部隊基層官兵掃盲活動,大力提高士兵的文化水平的教育中,還編印了《工農兵識字課本》。各部隊也有自己編印的識字課本,有時也采用軍政治部編印的宣傳品,如《工農兵小叢書》《我們的主張》《紅七軍四字經》《革命常識問答》等。這些教材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實踐性和知識性,對提高官兵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雖然處于戰爭環境,但部隊除了打仗或急行軍外,文化學習一直沒有中斷,要求也很嚴格。部隊選擇有文化的干部或戰士,能者為師。在緊張的戰事間隙,日常學習的時間安排是:上午操練之后,上一至二小時的政治課或軍事知識課,下午上一至二小時的文化課,然后或練習寫字,或教唱革命歌曲,進行文體活動。考試不及格者要受到嚴厲批評。這樣一來,部隊的文化素質、政治覺悟和戰斗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除了大力提高普通士兵的文化水平,紅7、紅8軍前委還以黨、政、軍干部教育為主創辦軍政干校,舉辦各種短期訓練班和支部活動,提高了紅軍干部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為部隊和蘇維埃政府培養了大量軍政骨干人員。如,紅7軍軍部曾在百色舉辦教導大隊和軍官訓練所,選調班排紅軍骨干集中進行軍政學習;紅7軍和右江特委在東蘭縣武篆區舊州屯開辦黨員干部訓練班;紅8軍在龍州縣城泰山街創辦“中國紅軍第八軍軍事政治訓練學校”(簡稱軍政干校)。據統計,先后在約6個月的時間內,對紅7、紅8軍的基層干部和左右江根據地的基層干部,進行了基礎培訓,較好地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和軍事技術水平。
(二)辦報出刊,加強革命輿論宣傳。報刊的創辦與發行一直是我黨我軍戰時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紅7、紅8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成立后,注重通過辦報出刊加強黨的戰時輿論鼓動和文化建設。
左右江地區創辦的第一份革命報紙是《群眾報》。1929年9月,中共廣西特委根據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的指示,派黨員何建南等先期到達廣西邊陲重鎮龍州,協助左江地區黨組織發動群眾,擴充兵員,為武裝發動龍州起義和建立革命政權創造條件。也就是在此時,何建南等人在龍州義倉街創辦了左江地區第一份革命報紙《群眾報》。該報最初是油印,每三天出四開四版一張。由于油印報紙每期只能印400份,數量太少,滿足不了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不久即改為石印。1930年1月,何建南通過各種關系,花了2800多元從資本家手中買來一臺鉛印機,遂又改為鉛印。《群眾報》發行到革命戰士手中和龍州城及附近縣鎮,吸引了廣大市民和青年學生閱讀。據稱,每當報紙出版之日,“市民和青年學生都搶著買;街上貼報的地方,常常圍滿了人”*吳西:《回憶龍州起義和紅八軍建立的前后》,載《學術論壇》,1978(1)。,這對發動、教育和組織群眾起了很大作用,為龍州起義和建立左江革命根據地打下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我黨在左江地區開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還曾把《群眾報》作為講課的重要教材。
1930年2月1日,龍州起義后,《群眾報》改為《工農兵》報,成為紅8軍軍委(后改為紅8軍臨時前委)、左江特委的機關報。兼任紅8軍政治委員的鄧小平在龍州主持召開左江黨政軍領導干部會議,決定由涂振農(又名涂鏡吾)擔任左江特委書記,同時兼任《工農兵》報總編輯,編輯有吳西、李耿昭等人。該報四開四版,每逢周一、周四各出版一期,發行5000份至紅8軍各連隊和左江地區各縣。《工農兵》報高舉反帝斗爭的旗幟,面向勞苦大眾,為工農兵鼓與呼,大力宣傳共產黨的主張,揭露敵人的反革命行動,報道根據地革命斗爭活動等。對于重要的群眾活動,《工農兵》報甚至還推出特刊,予以專門報道,其鮮明的反帝斗爭特色,在當時全國幾十家紅軍報刊中特別突出。與此同時,紅8軍又創辦了《紅旗周報》,宣傳黨的政策及對政治形勢的分析,記述根據地人民經濟、生活狀況等,主要負責人也是涂振農。《紅旗周報》每星期出版兩面一小張,約7000字,每次發行2000份,共出版了4期,深受工農兵讀者的歡迎,起到了教育群眾、打擊敵人的作用。1930年3月下旬,在桂系軍閥重兵壓境、瘋狂進攻下,龍州失守,《工農兵》報和《紅旗周報》被迫停刊。
1929年11月下旬,鄧小平、張云逸率部抵達百色后,為加強革命宣傳,準備百色起義,決定派共產黨員、廣西教導總隊政治教官佘惠、趙秉壽等人創辦《右江日報》作為黨的機關報,該報由張云逸題寫報名,設“評論”“本報專電”“時事評述”“工農兵俱樂部”(即副刊)等專欄,八開兩版,不定期出版。《右江日報》公開宣傳共產黨的主張,揭露國民黨反動派、資本家和豪紳地主壓榨工農群眾的罪行,為百色起義和黨的中心任務大造輿論,起到了黨的喉舌的重要作用,具有鮮明的黨性,被譽為革命的“螺號”。1929年12月11日,百色起義成功舉行,《右江日報》當即成為紅7軍前委的機關報,由紅7軍政治部主辦,時任政治部主任陳豪人、政治部宣傳科長許進負責編寫和審閱重要稿件,編輯人員有趙秉壽等人。該報八開兩版,不定期由百色時中印書社鉛印出版后發行至右江地區各縣和紅7軍各連隊。這份報紙堅持面向工農兵,廣泛宣傳我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結合斗爭實際,宣傳百色起義的新形勢和期待完成的革命任務,并及時反映國內外新聞,傳播紅軍和各地開展革命的最新消息,揭露國民黨、新軍閥的反動罪行。1930年2月中旬,敵人占領百色及右江沿岸縣城,紅7軍先后離開百色轉入農村和外線作戰。約在2月下旬,因四處轉戰《右江日報》被迫停刊。但是,在7月間,紅7軍政治部在北上江西興國縣后,又創辦了32開本的油印《火爐》雜志,主要負責人是原中共右江特委書記、右江蘇維埃政府主席雷經天。這份油印雜志第1期就明確提出,“我們迫切要求一種代教育性的刊物,指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的路線”,同時,“更迫切需要一種自由發表意見的刊物,討論一切疑難的問題,以求得到正確的結論”,要求發揮紅軍既是戰斗隊又是宣傳隊的作用;而通過辦刊,“要鍛煉我們紅七軍成為鐵的紅軍,要推進我們紅七軍到共產社會的道路”,以“鍛煉出無量數的革命戰斗員”。*王笠夫:《戰斗的號角——論1929年冬紅七軍創辦的右江日報》,載《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998(1)。而在紅7軍主力奉命北上以后,奉命留下堅持斗爭的中共右江特委書記、紅7軍第21師政委陳洪濤,1931年底,在東蘭縣創辦油印《紅旗報》。在斗爭十分艱苦的情況下,他自編自寫自刻自印,不定期出版,以鼓舞士氣,使戰士們能在白色恐怖中看到革命的前景。后因敵人多次對西山進行殘酷“圍剿”,《紅旗報》被迫停刊。此外,紅7軍當時還編印發行了《土地革命》和《士兵之友》等幾種工農兵小叢書,影響也非常大。
這些在左右江地區廣為發行的報刊和工農兵小叢書,宗旨明確,針對性強,刊登的稿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言簡意賅,文筆犀利,講究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把思想性和藝術性熔為一爐,有很強的可讀性,集中展示了紅7、紅8軍戰時文化建設的偉大成果,為建立、發展紅7、紅8軍和左右江根據地建設做了大量宣傳工作。
(三)詠歌唱謠,開展革命文化普及活動。廣西左右江地區是壯、瑤、苗、仫佬、彝、回等少數民族雜居地區。這里山高林密地險,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文化教育落后。聚居在山區、農村的少數民族群眾,特別是老人、婦女和少年兒童,多半沒有文化知識基礎,又大多不懂漢語,如果用漢語來宣傳黨的理論和主張,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紅軍宣傳隊員們想到了山鄉群眾所熟悉的山歌、小調,在動員群眾等方面就因地制宜,采取了詠歌唱謠的形式。
廣西素來被譽為“歌海”,左右江流域各族人民自古就能歌善唱,男女老少,人人愛唱山歌,個個能哼小調。圩鎮集市上,男女相聚,他們發言為歌,出聲成調,以曲傳情,載歌載舞,形成了特色鮮明、意蘊深厚的歌圩文化傳統。利用這一傳統開展宣傳,極易讓革命道理入耳入心,產生巨大的召喚能量。紅7、紅8軍利用少數民族語言,擷取民眾耳熟能詳的山歌民謠,使古老的山歌曲調充實了革命的內容,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出現了“紅色歌謠千千萬,一人唱過萬人傳”的情形。短短數年間,數量眾多、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的紅色歌謠猶如雨后春筍,在兵營、政府、學校和圩場中的歌謠傳唱活動,成為當時十分普遍的文化景觀,甚至在崇山密林間也有人傳唱,這是紅7、紅8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戰時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最為突出的成績。
左右江的革命先行者和紅7、紅8軍將士們把千古傳唱、遍及壯鄉瑤寨的歌謠賦予了革命的內容,以山歌為工具,將新鮮的革命詞匯和革命理念融入其中,用山歌民謠“謳歌偉大的黨,頌揚革命領袖;歌頌革命隊伍,號召參加紅軍;控訴黑暗社會,宣傳革命主張;歌頌土地革命,贊美紅色政權;鼓動武裝斗爭,堅信革命成功;贊頌美好生活,倡導新型風尚”。*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序》,1頁,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把革命文化的新內容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式完美地結合起來。在革命高潮之際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軍每個連隊都有宣傳隊伍,走到哪里就宣傳到哪里……教婦女和小伙子們唱歌子”*中共廣西區委黨史資料征委會、《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編輯組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下冊,766~767頁。,受到了山鄉群眾的熱烈歡迎。除了在鄉下和圩鎮利用山歌民謠向群眾宣傳革命主張,甚至連紅軍操練、開會和傳達軍紀軍政時也常常采用歌唱的形式。因此,當時左右江的圩場、操場、會場等地,因為革命山歌的演唱、對唱,充滿著濃郁而活躍的革命氣息。而這些紅色歌謠在內容、題材、創作手法以及曲調形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有著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和強烈的戰斗號召性,對于打擊敵人、宣傳發動群眾、鼓舞紅軍官兵的革命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紅7軍為例,全軍之中壯族約占一半,其中不乏天生的歌手。作為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早期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的韋拔群,不僅自己是著名的歌手,還編創了大量革命歌曲,如《俄國革命得成功》《帝國軍閥罪惡大》《打破種種的不平》等,讓革命的思想透過壯家山歌滲入農民心中,尤其是以壯族勒腳歌等形式填詞的革命歌曲,內容涉及革命的方方面面,文辭通俗洗練,影響極為深遠。*覃劍萍:《韋拔群開創新民歌》,載《文史春秋》,2001(1);黃相、覃劍萍:《韋拔群與東蘭勒腳歌》,載《民族文學研究》,1984(4)。韋拔群編寫的《勉勵戰士歌》中唱道:“外出干革命,莫要戀家庭。跟著共產黨,做個好紅軍。為民為自己,事業真光榮。革命成功了,共享幸福年。”反映了當地老百姓對紅軍的支持擁護以及對革命事業的信心。紅7軍宣傳隊下鄉,每每以土歌即山歌開路,吸引許多男女青年,時常會出現軍民激烈對唱并難解難分的動人場景。這種不是比賽勝似比賽的對唱,一問一答,一方面宣傳了黨的政策,解答了群眾所關心的問題,一方面融洽了軍民之間的魚水深情。宣傳隊還就勢唱起“洋歌”,如《國際歌》等,待激起群眾的新鮮感后,就順勢開始教大家唱“洋歌”。當時,《國際歌》和《紅軍紀律歌》是宣傳隊必唱和必教之歌,也是根據地最為流行的歌曲。右江根據地建立后,鄧小平親自為戰士們解讀《馬賽曲》的意義,在開會前后聆聽民歌手演唱新編革命歌曲,指示那恒農民夜校校長李君蔚、教師趙潤蘭等要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包括紅軍標語、口號等內容編寫嘹歌教材。*中共田東縣委黨史辦公室:《鄧小平在田東的日子里》,140~141頁,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紅7、紅8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用革命文化引領風尚、教育民眾、服務社會、擴大革命影響,推動革命的發展,把戰時文化建設寓教于樂,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廣大官兵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革命的洗禮,堅定了理想信念,錘煉了戰斗意志,為部隊戰斗力生成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左右江地區各族人民在黨的戰時文化的宣傳影響下,百折不撓、英勇拼搏,推動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創造了生機勃勃的革命新文化,促進了當地革命文化的繁榮與發展,為我軍當代文化建設,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編:《百色紅旗》,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
[2]中共廣西區委黨史資料征委會、《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編輯組編:《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
[3]梁文化:《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色歌謠》,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4]中共田東縣委黨史辦公室:《鄧小平在田東的日子里》,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