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設+朱紅英+周平+劉冬碧+葛雙桃+魯明星+張德才+黃小菁+楊文兵



摘要:采用田間小區試驗研究了鄂北崗地2個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品種氮、磷、鉀優化施肥量。結果表明,本試驗條件下,鄭麥9023和鄂麥596的氮、磷、鉀優化施肥量為210 kg/hm2 N、90 kg/hm2 P2O5和90 kg/hm2 K2O,此時2個小麥品種產量分別可達6 850 kg/hm2和6 750 kg/hm2,氮磷鉀吸收量之比(N∶P2O5∶K2O)分別為1∶0.26∶0.98和1∶0.25∶1.01,氮肥當季表觀利用率分別為65.9%和68.1%。
關鍵詞: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氮;磷;鉀;優化施肥;鄂北崗地
中圖分類號:S512.2;S147.2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3-583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3.010
Optimized Fertiliza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on Two Wheat Varieties in North Hubei Province
DUAN Jian-she1,ZHU Hong-ying1,ZHOU Ping1,LIU Dong-bi2a,GE Shuang-tao2b,LU Ming-xing3,ZHANG De-cai3,HUANG Xiao-jing3,YANG Wen-bing3
(1.Xiangzhou Distract of Xiangyang Ci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Extension Center/ Xiangzhou Distract Agricultural Bureau, Xiangyang 441104, Hubei, China;2a.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Fertilizer; 2b.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3. Cultivated Land and Fertilizer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Optimized fertiliza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on 2 wheat varieties in north Hubei province was studied by field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 the optimized fer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N),phosphorus (P2O5) and potassium (K2O) on both Zhengmai 9023 and Emai 596 were 210 kg/hm2 N,90 kg/hm2 P2O5 and 90 kg/hm2 K2O, on this condition, the yield of the 2 wheat varieties was 6 850 kg/hm2 and 6 750 kg/hm2,respectively.N∶P2O5∶K2O was 1∶0.26∶0.98 and 1∶0.25∶1.01,and the apparent N recovery by crop was 65.9% and 68.1%,respectively.
Key words: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optimized fertilization; north Hubei province
鄂北崗地是湖北省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主產區,位于湖北小麥種植區劃中的鄂中丘陵和鄂北崗地麥區[1],既是湖北省小麥單產最高的區域,也是湖北省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同時還位于中國北緯33°小麥高產開發區,氣候和土壤條件比較適合發展小麥生產,蘊藏著巨大產量潛力[2]。有研究表明,合理調節氮肥基追比例,優化施肥,提高化肥養分效率仍然是各區域小麥增產的重要途徑[3,4]。余宗波等[5-7]利用湖北省11個主產縣(市、區)70個小麥氮、磷、鉀田間試驗數據,采用線性+平臺模型,研究并提出湖北省小麥氮(N)、磷(P2O5)和鉀(K2O)平均最佳用量分別為158、75和87 kg/hm2,但沒有提出針對不同小麥產區的最佳平均施肥量。湖北省不同小麥產區,尤其是以北緯31°左右為界的鄂北地區和鄂南地區[1],由于土壤類型、氣候條件以及種植制度的不同,小麥的產量和養分需求量在不同區域有較大的差異。熊又升等[8]采用二次多項式模擬,得到3個主要小麥品種在襄陽區古驛鎮的最高理論產量為6 250~7 570 kg/hm2,相應的施氮量為227~253 kg/hm2。在相關研究結果基礎上,本研究通過田間試驗以作物產量、肥料養分的農學效率、經濟效益以及當季肥料養分利用率為主要考察指標,進一步探討鄂北崗地小麥氮磷鉀優化施肥配方,為充分發揮該區域不同小麥品種以及不同地力條件下小麥的產量潛力,進一步提高土壤和肥料養分利用率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endprint
1.1 ?供試土壤與小麥品種
試驗布置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張家集鎮何崗村(32°07′42.9″N,112°22′55.3″S),土壤類型為黃土母質發育的淹育型水稻土,供試土壤pH 6.35,有機質16.4 g/kg,堿解氮124 mg/kg,有效磷6.40 mg/kg,速效鉀122 mg/kg。試驗田所在區域的小麥習慣施肥量平均為純氮(N)161 kg/hm2,純磷(P2O5)33.8 kg/hm2,純鉀(K2O)33.8 kg/hm2。供試小麥品種為鄭麥9023和鄂麥596。
1.2 ?試驗設計
2個小麥品種各布置1個肥料優化配比試驗。每個試驗處理相同,設置7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20 m2,小區間開溝隔開,試驗區四周設3 m寬的保護行。試驗處理分別為:N0P90K120(T1),N180P90K120(T2),N210P90K120(T3),N240P90K120(T4),N210P67.5K120(T5),N210P90K90(T6),N210P67.5K90(T7),字母下標數字代表每公頃純養分(N、P2O5和K2O)的施用量。
氮、磷、鉀肥料品種分別為尿素(N 46.3%)、過磷酸鈣(P2O5 12%)和氯化鉀(K2O 60%)。氮肥分配為底肥40%+分蘗肥30%+拔節肥30%,磷肥全部作底肥,鉀肥分配為底肥60%+拔節肥40%。所有處理均施用鋅肥和鉬肥,鋅肥用量為大粒鋅3 kg/hm2,做底肥;鉬肥在播種前按每千克麥種拌2 g鉬酸銨,根據小區面積用量稱好,隨拌隨用。底肥在整地后播種前施用,所有底肥混合均勻(鋅肥單獨施),開溝條施后蓋土。分蘗肥(2014年1月6日施)和拔節肥(2014年3月4日施)交替在小麥種植行的兩側開溝條施。
小麥在2013年10月21日播種,人工條播,播種量為225 kg/hm2。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草害,使作物的產量潛力在相應施肥條件下得到充分發揮。
1.3 ?收獲、采樣與數據分析
試驗前采集基礎土樣,用常規法分析其基本理化性狀[9]。小麥成熟后分區齊地收獲,記錄子粒和秸稈實產。小麥收獲前,在各小區采集代表性考種樣本,晾干后記錄株高、穗長、有效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等經濟性狀和產量構成因素。最后按子粒和秸稈制備樣品,采用常規方法[9]分析其全氮、全磷和全鉀含量,計算小麥地上部分吸收的氮、磷、鉀養分總量,并計算氮肥當季表觀利用率和農學利用率。計算公式為:氮肥當季表觀利用率=(施氮區吸氮量-無氮區吸氮量)/施氮量×100%;氮肥農學效率=(施氮區產量-無氮區產量)/施氮量。試驗數據統計分析采用SPSS 16.0軟件。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肥料配比對小麥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由表1可知,在施用90 kg/hm2 P2O5和120 kg/hm2 K2O 基礎上,鄭麥9023產量在施氮(N)量210 kg/hm2范圍內隨施氮量增加而顯著增加,超過210 kg/hm2后則隨施氮量的增加而緩慢下降,施氮量為210 kg/hm2時產量達最高,為(7 030±506) kg/hm2,當施氮量增加到240 kg/hm2時產量降低為最高產量的95.9%;鄂麥596產量變化趨勢與鄭麥9023基本一致,也是在施氮量為210 kg/hm2時產量達最高值,且2個小麥品種的最高產量大致相當,不同的是在施氮量達到180 kg/hm2之后,隨施氮量的增加,鄂麥596產量增加不顯著。在施氮量為210 kg/hm2時,鄭麥9023和鄂麥596的氮肥農學效率分別為25.5 kg/kg(N)和25.4 kg/kg(N),與不施氮處理(T1)相比,施氮凈增收入分別為10 879元/hm2和10 923元/hm2,氮肥產投比(即施氮增加的收益與氮肥投入之比,磷、鉀同)分別為11.9和12.0。另外,鄂麥596施氮量從180 kg/hm2增加到210 kg/hm2,雖然產量增加不顯著,但增施的30 kg/hm2氮的凈增產量和凈增收益分別達420 kg/hm2和793元/hm2,氮肥產投比為7.08。在肥料經濟學研究中通常認為,只有當肥料產投比大于2.0 時,施用化肥才有意義[10]。根據這個原則和氮的產量效應,2個小麥品種的合理施氮量可確定為210 kg/hm2。
根據表1中結果進行進一步的計算,結果表明,在施用210 kg/hm2 N和120 kg/hm2 K2O 基礎上,將施磷量(P2O5)從90 kg/hm2減少到67.5 kg/hm2,鄭麥9023產量減少了270 kg/hm2,收益減少481元/hm2,減施的22.5 kg/hm2磷的產投比為4.28;鄂麥596產量減少了545 kg/hm2,收益減少1 086元/hm2,減施的22.5 kg/hm2磷的產投比為9.66。由此可見,從經濟效益來看,2個小麥品種的施磷量不宜調減。在施用210 kg/hm2 N和90 kg/hm2 P2O5 基礎上,將施鉀量(K2O)從120 kg/hm2 減少到90 kg/hm2,鄭麥9023產量減少了180 kg/hm2,收益減少216元/hm2,減施的30 kg/hm2鉀的產投比為1.20;鄂麥596產量減少了300 kg/hm2,收益減少480元/hm2,減施的30 kg/hm2鉀的產投比為2.67。因此從經濟效益來看,2個小麥品種的施鉀量是可以調減的,尤其是在本試驗基礎土壤速效鉀含量較高的條件下[11],更應提倡鉀肥的高效施用。
綜上所述,從產量和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本試驗條件下,襄陽市襄州區張家集鎮鄭麥9023和鄂麥596氮、磷、鉀優化施肥量為210 kg/hm2 N、90 kg/hm2 P2O5和90 kg/hm2 K2O比較合適,此時2個小麥品種的產量分別可達6 850 kg/hm2和6 750 kg/hm2。endprint
2.2 ?不同肥料配比對小麥生長及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
2個小麥品種的經濟性狀表現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磷、鉀施用量固定時,施氮量在0~210 kg/hm2的范圍內變化時,小麥株高隨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當施氮量增加到240 kg/hm2時,小麥株高降低,與產量的變化趨勢一致。比較T3與T5、T7以及T3與T6、T7可以發現,適當增加磷的施用量有利于小麥株高的增長,而鉀對2個小麥品種株高的影響則不一致。不同肥料配比對小麥穗長的影響均不明顯。
不同肥料配比對小麥千粒重的影響較小,對小麥產量的影響主要通過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來實現。從不同處理的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相對值大小來看,不施氮肥處理對小麥每穗粒數的影響明顯大于對有效穗數的影響,而其他不同肥料配比處理對有效穗數的影響略大于對每穗粒數的影響。根據考察數據估算的小麥理論產量與田間試驗小區實收產量相比,兩者相差在2%~11%,表明樣本考察數據基本能反映大田實際狀況。
2.3 ?不同肥料配比對小麥養分吸收利用的影響
從表3結果可見,在210 kg/hm2施氮范圍內,2個小麥品種的氮、磷、鉀吸收量均隨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顯著增加(鄂麥596鉀吸收量除外),再增加施氮量,鄭麥9023在減產的條件下其吸氮量和吸鉀量仍然進一步增加;減少施磷量,鄭麥9023吸磷量無明顯變化,鄂麥596吸磷量顯著降低;在施用210 kg/hm2 N和90 kg/hm2 P2O5時,減少施鉀量,鄂麥596吸鉀量無明顯變化。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小麥氮、磷、鉀吸收量分別與其產量呈極顯著正相關,R分別為0.993 5、0.920 6、0.949 9(n=14)。從氮、磷、鉀吸收總量來看,鄭麥9023氮、磷吸收量略高于鄂麥596,而鉀吸收量略低于鄂麥596。在最適施肥配比即210 kg/hm2 N、90 kg/hm2 P2O5和90 kg/hm2 K2O條件下,鄭麥9023與鄂麥596的氮、磷、鉀吸收量之比(N∶P2O5∶K2O)分別為1∶0.26∶0.98和1∶0.25∶1.01,若以不施氮肥處理為對照,2個小麥品種的氮肥當季表觀利用率分別為65.9%和68.1%。
3 ?小結與討論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從產量和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本試驗條件下,襄陽市襄州區張家集鎮鄭麥9023和鄂麥596的氮、磷、鉀優化施肥量為210 kg/hm2 N、90 kg/hm2 P2O5和90 kg/hm2 K2O,并配合施用鋅肥和鉬肥,此時2個小麥品種產量分別可達6 850 kg/hm2和6 750 kg/hm2,氮磷鉀吸收量之比(N∶P2O5∶K2O)分別為1∶0.26∶0.98和1∶0.25∶1.01,氮肥當季表觀利用率分別約為65.9%和68.1%。不同肥料配比對小麥產量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單位面積有效穗數和每穗粒數來實現,其中有效穗數的貢獻又略大于每穗粒數,千粒重的影響較小。
鄂北崗地既是湖北省小麥單產最高的區域[2],也是湖北省土壤鉀素肥力最高的區域[11]。從本研究得到的鄂北崗地小麥最適氮、磷、鉀施用量比余宗波等[5,6]提出的湖北省小麥平均最佳施氮量和施磷量要高,和湖北省小麥平均最佳施鉀量大致相當[7];本研究中小麥最高產量與熊又升等[8]得到的3個主要小麥品種在襄陽區古驛鎮的最高理論產量在同一水平范圍,合理施氮量比其用二次多項式模擬得到的最高理論產量施氮量略低,小麥氮肥農學效率約25 kg/kg(N),氮肥產投比約12.0,氮肥當季表觀利用率比丹江口庫區小麥、油菜、玉米和水稻的氮肥當季表觀利用率都明顯要高[12,13]。土壤分析和上述研究結果表明,供試土壤氮素肥力較低,得到的小麥優化施氮量是比較適宜的。史培等[14]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同降水年型(干旱年、常態年、豐水年)下,小麥產量有較大的差異,合理施肥均能使小麥產量大幅度增加,有機肥在豐水年促進作物養分吸收方面作用顯著。本研究僅用2個小麥品種開展了1年的田間試驗,因此有必要結合當地當年的氣象數據,繼續進行多年、多點的試驗驗證,并開展配套技術研究,在提出小麥優化施肥量的同時還應明確其應用條件。此外,本研究中供試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在后續的小麥優化施肥研究中,可根據研究區域土壤肥力條件,將化學肥料與有機肥料的配合施用一并考慮,以充分利用當地的有機肥資源,培肥地力,保障小麥生產的持續高產和農田土壤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 敖立萬,朱旭彤,高廣金.湖北省小麥[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 阮吉洲,王文建,任生志,等.鄂北崗地小麥7 500 kg/hm2技術原理研究Ⅰ.鄂北崗地小麥7 500 kg/hm2主要技術措施[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23):5689-5692.
[3] 石 ?玉,于振文,王 ?東,等.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對小麥氮素吸收轉運及產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06,32(12):1860-1866.
[4] 王 ?旭,李貞宇,馬文奇,等.中國主要生態區小麥施肥增產效應分析[J].中國農業科學,2010,43(12):2469-2476.
[5] 余宗波,鄒 ?娟,肖興軍,等.湖北省小麥施氮效果及氮肥利用率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5):911-914,920.
[6] 余宗波,鄒 ?娟,肖興軍,等.湖北省小麥施磷效果及磷肥利用率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7):1338-1341,1346.
[7] 余宗波,鄒 ?娟,肖興軍,等.湖北省小麥施鉀效果及鉀肥利用率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8):1526-1529.
[8] 熊又升,袁家富,郝福新,等.氮肥用量對不同小麥品種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9,28(6):697-700.
[9] 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第三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0.
[10] 劉宏斌,李志宏,張維理,等.露地栽培條件下大白菜氮肥利用率與硝態氮淋溶損失研究[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4, ?10(3):286-291.
[11]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北土壤鉀素肥力與鉀肥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12] 巴瑞先,劉冬碧,熊桂云,等.丹江口庫區玉米和水稻氮肥合理用量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9):2090-2093.
[13] 熊桂云,劉冬碧,巴瑞先,等.丹江口庫區小麥和油菜氮肥合理用量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9):2094-2096,2100.
[14] 史 ?培,郝明德,何曉雁,等.旱地不同降水年型小麥施肥的產量效應及吸肥特性[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8(7):91-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