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寶
摘要:科研工作規劃之于大學的發展與管理具有指導性的作用。吉林農業大學樹立長效機制,深入剖析學校科研工作發展機遇與存在的問題,用內涵式發展的思路推進學校科研工作發展,并提出了吉林農業大學科研工作堅持內涵式科學發展戰略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高校;科研管理;內涵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3-6082-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3.072
Study 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 Case from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I You-bao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plan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By setting up the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s, the opportunities and problems of research work in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ere deeply analyzed. By means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research management;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高校科技事業與整個高等教育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農業高校科技事業與國家“三農”事業發展也是密切相關的。伴隨著綜合國力的大幅增強,自《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頒布以來,中國的科技投入保持了連年高速增長,高校尤其是農業高校科技工作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高校科研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質的躍升正在不可逆轉地發生[1-3]。面對多發的自然災害和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抓好農業高校的科技工作顯得愈來愈重要。
科研工作內涵式科學發展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培育和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為目的,以合理配置內部科研資源、科學整合內部要素為發展動力,通過不斷完善科研管理體制機制,進而促進學校科研更好地為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農業高校科研工作內涵式科學發展非常必要。
1 ?農業高校科研工作現狀
“十一五”以來,吉林農業大學緊緊圍繞《規劃綱要》和吉林省科技發展規劃,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科研工作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科研發展理念不斷創新,科研投入不斷增加,科研機制逐步優化,科研管理日趨規范,創新團隊逐漸建立,平臺層次不斷提升,重大項目和國家級獎勵有所突破,到位經費穩步增長,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科研整體工作呈現出不斷發展的態勢。但在高校間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農業高校科研工作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與先進同類院校相比,與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目標相比,還存在著差距與許多不足。
1.1 ?農業高校科研工作面臨的挑戰
一是在科研經費規模與項目執行組織模式上面臨挑戰。在吉林省省屬重點大學中,學校科研經費規模位居前列,但與省外同類大學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實施重大項目的全程式組織管理創新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二是在占據國家戰略制高點上面臨挑戰。以國家重大專項、重大研究計劃為代表的國家戰略性科技計劃,已成為高校科技競賽的新焦點、科技資源新的增長點。能否順應發展趨勢、搶占戰略制高點,將進一步改變高校間差距,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成為關鍵[4]。三是在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上面臨挑戰。吉林農業大學文科知名專家數量少,導致人文社會科學在國家層面上立項難,高影響力的SSCI論文、國內三大文科學術文摘收文數量欠缺。
1.2 ?農業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
吉林農業大學從科技人員能力與意識、科研團隊與條件、科研管理、科研定位等方面形成了調研提綱,向全校15個院級單位330名科技工作者下發了調查問卷(回收調查問卷270份);并深入學院、平臺基層與學院領導、科技人員中進行座談走訪400人。調研結果顯示,學校科技人員科研氛圍濃厚,科研團隊穩定,科技管理規范;但青年科技人員成長、科研平臺作用發揮、科研人員考核等方面需要引起關注。
1.2.1 ?科技人員條件 ?調研發現,29%的青年科技人員參與研究的積極性不高;27%的專家缺乏主動吸收年輕人參與項目研究和指導年輕人的意識,傳幫帶作用不強,導致青年科技人員科研積淀不深,學校科研后備力量儲備不足。30%的科技人員存在等、靠思想,認為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主要表現為主動爭取的意識不強,精力投入不足,完成項目不積極,拖期項目較多。12%的科技人員研究方向不穩定,未能堅持在某一領域深入研究,不求甚解,學術浮躁;22%的科技人員研究內容膚淺,未能充分了解當前的經濟社會需求和生產實際以及科技發展前沿,謀劃項目隨意性較大,導致中標率較低、高水平成果產出少。20%的科技人員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沒有長遠目標,未能把科研當成事業。
1.2.2 ?科研條件 ?缺少領軍人物。由于領軍人物缺少并且影響力不大,導致承擔國家級重大項目、取得重大成果數量少,國家級平臺未有突破。“973”、國家自然基金二審等評審專家極少,沒有國家杰出青年,主持獲得國家獎勵僅1項,超過百萬元的項目20項,僅占項目總數的2.9%。科研發展不均衡。各單位、各學科、科技人員之間在項目、成果、經費上的懸殊,科研項目、成果及經費分布在少數專家手中。2013年科研立項超過15項的單位僅有6個,有的單位僅為1項;學院合同經費超千萬元的僅有3個,最少的理科學院僅有25萬元;16個專家科研合同經費就達4 000余萬元,超過了總經費的一半。學術梯隊建設力度不夠。部分研究領域的學術梯隊尚未建立起來,導致科研后勁不足。個別單位未能有效整合科研資源,科研力量過于分散。有的項目只有1個人在承擔;有的單位同一領域研究力量分散,各自為戰,互相排斥,沒有形成合力,整體優勢不突出。學術氛圍不夠濃厚。主要體現在:一是學校層面上大型學術活動相對較少;二是各單位組織學術活動的數量不多、質量不高;三是科技人員主動開展學術交流和參與學術交流的意識不強。缺乏具有高展示度、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的科研示范基地,未能充分體現農業高校在農業大省中的影響力。科研平臺建設未能充分發揮作用。現有的科研平臺仍需進一步探索高效、可持續的運行模式,平臺自我武裝、自我運行和自我發展能力相對較弱,在資源整合利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集中展示、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集聚作用還不夠明顯。
1.2.3 ?科研管理條件 ?二級管理的作用發揮還不明顯,存在著對二級管理重要性認識不夠、運行不是很暢通等問題。實施重大項目的全程式組織管理創新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個別重大項目執行不力,進展緩慢,未能充分挖掘有效資源,未能充分調動課題組成員的積極性,項目完成質量不高、產出與項目不匹配。目前仍沒有建立有效的科研考核機制,責任和權益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良好科研氛圍的形成和科研的可持續發展。
2 ?新常態下的科研工作思路
農業高校科研工作思路應按照國家“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研發展方針,以國際科學前沿、國家戰略目標和區域重大目標為導向,以機制和制度創新為突破口,以強化學院科研管理職能為途徑,以科學管理、熱情服務為保障,構筑大平臺、凝聚大團隊、承擔大項目、培育大成果、實現大轉化,堅持走內涵式科研發展道路,提高學校科研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科研事業又好又快發展。要想實現上述目標,提高總量、內涵和聲譽三大門檻,走在同類院校前列,吉林農業大學須在科研發展方式上進行轉變。一是在面向一般問題與社會需求的基礎上,重點向科研高峰和服務國家及區域重大戰略目標轉變;二是從小課題獨立的科研組織向國家、省部級、區域的科研機構或平臺的集團式科研團隊轉變;三是從科研發展由量的擴張向規模增長與質量提升聯動轉變;四是從單一技術開發、轉讓、咨詢和服務為主,向共性關鍵技術開發與政產學研、資本、中介聯動轉移轉化并重轉變。
3 ?科研工作內涵式科學發展的對策
3.1 ?強化管理和服務并重的理念
強化管理和服務并重的管理理念,發揮科研管理系統作用,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效率。突出1個制度創新,加2兩支隊伍建設,堅持二級管理模式,強調3個注重發揮。突出一個制度創新,即在科研管理中,突出制度創新的重要性,根據學校發展實際,不斷完善科研制度,規范科研行為,探索建立有效的科研考核機制,明確相應的責任和權益,充分調動科研積極性。加強兩支隊伍建設,即加強學校和學院級科研管理隊伍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努力營造良好的科研發展環境。堅持兩級管理模式。一是堅持學校宏觀設計,學校科研職能部門負責科研制度建設、科研規劃制定、總體謀劃、溝通、指導、督促、考核和管理等工作;二是堅持學院過程管理,發揮學院的科研管理職能作用,賦予學院項目謀劃、論證、評審、驗收等過程管理職責,實現管理重心下移,增強科研整體合力。強調三個注重發揮,一是注重發揮校院兩級學術委員會作用,凡是重要科研活動,都要提交校院學術委員會討論,提高科研決策水平;二是注重發揮科技人員作用,在科研活動中多征求專家的意見;三是注重發揮科研管理系統作用,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效率。
3.2 ?加強科研謀劃水平
一是加強對外溝通與交流。加強與主管部門、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溝通,宣傳學科、推薦專家,以取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邀請資深管理人員和專家來校做指導、交流,提高項目謀劃水平;請校內有關專家對謀劃好的項目進行論證、把關,提高項目編寫質量。二是扎實做好“十三五”科研規劃工作。學校高度重視“十三五”科研規劃工作,將瞄準國家戰略目標和區域重大需求,理清工作思路,凝練重點方向,形成學校科研工作“十三五”規劃。針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以及吉林省十大攻關、轉化項目等,特別是國家級獎勵的申報,學校將充分挖掘自身潛力,依托學科優勢,集成優勢人才和科技資源,多院合一、多學科集聚,交叉互補,積極組織相關專家進行項目謀劃,著重考慮重大項目謀劃工作,做好項目儲備。實施戰略必爭、以點擴塊、有點必進的推進策略,力爭在國家省市重大項目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3.3 ?提高項目執行效率
一是落實科研管理工作二級管理實施辦法,明確兩級管理職責,暢通管理渠道,形成管理合力,做到項目有中期檢查、年度檢查,特別是對自然科學經費超過50萬元的項目、人文社科經費超過5萬元的項目實施全過程跟蹤管理;二是加大拖期項目清理力度,做到及時提醒、督促,限期完成;三是對于取得的科研成果,要及時進行梳理、整合、論證,及時申報獎勵,做好推廣轉化;四是按照合同經費預算的有關要求,規范經費使用。
3.4 ?創新團隊建設
一是不斷加大創新團隊建設力度,對于在科研領域中嶄露頭角、科研能力較強的專家,學校將在爭取項目等方面為其創造條件,使其盡快成為領軍人物;在相對薄弱的科研領域,聘請科研領軍人物,做到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發揮大專家的核心影響力,發揚“傳幫帶”精神,倡導“專家+平臺+項目”的科研模式;整合人才、科技資源,打破松散型小團隊格局,培育團粒狀科研大團隊,對那些發展勢頭明顯、潛力巨大、研究方向穩定的大團隊重點予以支持,使他們能盡快進入國家級行列。二是通過爭取國家省市級不同層次項目,重點推出一批研究方向穩定,梯隊合理,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創新團隊。三是通過校內啟動基金項目,重點扶持一批科研基礎好,創新意識強,學歷層次高的中青年專家。
3.5 ?規范平臺建設和運行
一是做好各類平臺的管理和驗收工作,對應該驗收的平臺要提前做好驗收準備工作;二是對于驗收后的平臺,要繼續加強建設,迎接評估;三是繼續探索平臺運行機制及發展模式。進一步規范平臺建設與管理,爭取實現平臺的分類管理,即按國家級、省部級、橫向聯合、校級四類管理,明確各類平臺的歸屬,逐漸實行一套人馬、兩個牌子的管理模式,實現資源共享;給予平臺政策與經費支持,鼓勵平臺積極開展橫向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對平臺負責人實行績效考核;各個平臺制定切實可行的內部管理辦法和考核機制,探索“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和以項目支撐平臺運行的發展模式,促進平臺良性運轉。
3.6 ?創新學術交流機制
創新學術交流形式,建立學術交流機制。一是按照“走出去學習,請進來交流”的思路,利用國內外資源,積極鼓勵科教人員參加各種學術交流、研討會議;二是邀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和資深管理人員來校講學、指導工作;三是充分發揮學(協)會載體作用,利用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學(協)會中的地位吸引更多大型學術交流會在學校召開。
3.7 ?注重社會服務
一是注重提高自我科研實力的同時,主動加強與相關縣市區(企業)溝通聯系,建立與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各界知名人士、行業協會、學術研究機構的溝通渠道和常態聯系機制,切實做好科技對接工作。二是以示范區、專家大院等項目為載體,以培訓和咨詢等為途徑,以校縣(企)合作為模式,以服務新農村為己任,以鍛煉專家隊伍為目標,把科研工作融于經濟與社會發展及“三農”工作之中,提升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改變以單一技術轉移、推廣為主的模式,圍繞重點區域,與爭取國家和區域重大項目相結合,實施技術集成與規模化轉移,建立一批具有高展示度、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的、能體現農業大學影響力的科研示范基地,形成覆蓋全省重點區域的科技服務網絡,拓寬學校科技向區域轉移、推廣的渠道。
參考文獻:
[1] 翁沈軍.轉變高校科研發展方式開創科研工作新局面[J].科技創新導報,2009(30):202-203.
[2] 錢秀紅,史紅兵,邵 ?鼎,等.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1(15):97-99.
[3] 史紅兵,杜堯舜,方晨鵬.創新高校科技管理機制服務國家科技專項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0(6):54-55.
[4] 王繼成,趙裕國.農科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與實現[J].高等農業教育,2009(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