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熙熙
為什么夏威夷語中流淌著從元音到元音的旋律,而格魯吉亞語卻被各種各樣的輔音所填滿?國外的一項新研究認為,這可能與這些語言所處的氣候及地形有重要關系。
之前的研究表明,其他一些物種的叫聲是由它們所處的環境塑造的。例如,像北美歌雀這樣的鳥類,在城市中會以更高的音調鳴叫,而較低頻率的音符則會被城市的噪音所淹沒。而與生活在開放空間的鳥類相比,棲息在森林地區的鳥類會以比較低的頻率鳴叫,表明不同的物種和種群可能會優化它們的聲音,以穿過樹枝和其他障礙,而這些障礙會使高頻聲音轉向。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語言學家伊恩·麥迪森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語言動力學實驗室的同事克里斯托弗·庫佩,對來自全世界633種語言的數據進行了梳理,研究人員還同時考慮了這些語言所處地區的生態與氣候信息,他們還排除了一些國際性的語言,例如英語、中國普通話和西班牙語,這是因為它們的流通已經不再局限于其所出現的地理區域。
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微妙卻清晰的模式隨即出現:在那些相對更熱、有更多森林的地區(例如熱帶),語言趨于洪亮、采用較低頻率的聲音且較少使用不同的輔音;而在寒冷、干燥、多山的地區,語言則往往以重輔音為主。
元音豐富的語言為何更頻繁地出現在熱帶地區?一個可能的理由是,它們能夠比由急速、高頻輔音控制的語言傳播得更遠,后者在潮濕的森林環境中很容易失去其保真度。炎熱與潮濕的環境能夠中斷聲音,就像樹木的枝條和葉片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