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九
長期大規模投資帶來的嚴重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急迫的挑戰之一,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2016年以化解產能過剩作為最重要的工作,這也基本上意味著在整個“十三五”期間,去產能都將貫穿始終。去產能的攻堅之戰,從2016年才算剛剛打響。
對于處理中國經濟面臨的產能過剩,國內基本上已經形成較大程度的共識,那就是必須加快市場出清的速度,如果對于清理產能過剩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中國經濟將會很難真正見底,而只有徹底實現了市場出清,中國經濟才可能以更健康的方式迎來新一輪的發展。
中國經濟的產能過剩問題由來已久,但是始終沒有得到合理解決,甚至愈演愈烈,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行政力量對于經濟運行過度干預所致。政府為了避免短期經濟增速下滑而加大投資力度,成為產能過剩的重要源頭,而在產能過剩已經很嚴重的局面下,地方政府為了稅收、就業和維穩等需要,對于大量已經虧損累累的企業繼續輸血,從而造就了大量的僵尸企業。一旦離開政府的財政補貼和銀行貸款,這些僵尸企業就難以存活。
僵尸企業的大規模存在,不僅加劇了產能過剩的矛盾,而且擠占了寶貴的信貸資源,這些信貸資源原本應該流向更有活力的中小企業,但是地方政府為了保護國有僵尸企業而導致信貸資源錯配。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是最近兩年來中央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是經過多種努力依然效果不彰,很大程度就是被僵尸企業所累,僵尸企業長期擠占信貸資源,不僅使得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始終無法得到有效解決,也將壞賬風險傳導至金融系統,為中國經濟埋下巨大隱患。
2015年下半年以來,政府開始對清理僵尸企業發出了明確的信號。2015年12月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清理僵尸企業列出了時間表:對不符合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在2015年12月初的經濟工作專家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表示:要下決心選幾個產能嚴重過剩的領域“下手”,爭取用兩年多時間,花更大力氣對舊動能進行改造升級。
這大概算得上近年來政府對于產能過剩和僵尸企業所做出的最嚴厲表態。如果說政府終于開始真刀真槍清理僵尸企業,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可能就在于失業問題。我國大量的僵尸企業雖然自身已經沒有造血功能,完全依靠財政補貼或者銀行信貸予以維持,但這些企業在客觀上還是為很多員工提供了就業機會,一旦這些僵尸企業被關停,依附其中的大量國企員工可能將不得不下崗。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改革,當時大約3000萬國企員工因此下崗,這一波下崗潮成為中國經濟改革史上的重要事件,至今仍然深刻停留在很多人的記憶之中。這一次對僵尸企業的清理是否會帶來新的大規模下崗潮,無疑會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就曾在2015年11月公開表示,因為國企重組等因素影響,中國將迎來第二輪下崗潮。
上世紀90年代的產能過剩和國企改革的背景和今天有相似之處。當時也是因為大規模投資和信貸投放導致產能過剩,國有企業陷入大面積虧損,加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疊加,使得中國經濟更加雪上加霜,今天的中國經濟也同樣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不同之處在于,上一輪危機爆發之時,中國經濟其實還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加入WTO的紅利才剛剛開始,房地產的黃金年代還沒有降臨,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遠遠沒有得到釋放,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陣痛之后,中國經濟很快走出低谷,但是這一次面臨的局面顯然比90年代更加嚴峻,中國經濟的增長空間在逐步下移,曾經的人口紅利、國際貿易紅利、房地產紅利也都難以為中國經濟貢獻力量,中國經濟的回旋空間并不寬裕,在這樣的背景下清理僵尸企業,對就業市場帶來的沖擊在力度和時間上可能都會超出預期。
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也有望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中國經濟過去以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創造就業的能力并不強,大量資本密集型的產業提供不了太多的就業。按照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一般能夠保持2%以上的增長,基本上就不用太擔心就業問題,而中國經濟則必須保持“7上8下”,才能夠確保就業市場的穩定,這就使得中國經濟陷入怪圈,為了維持就業市場的穩定,就必須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速,而為了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速就必須保持較高的投資增速,而這種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其實又是一種就業彈性極低的模式。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而以就業彈性更高的模式發展,中國經濟的發展才會更加從容,不至于為了維持就業水平強行保持經濟的高速發展,這種人為維持經濟高速發展的模式,一方面是不可持續,同時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比如粗放式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如果說上一輪國企改革帶來的失業潮最終還可以寄望于后來的經濟高速增長來解決,那么這一輪可能就只有寄望于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來找到出路。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此前大量僵尸企業的存在,極大擠占了中小企業的信貸資源,在國有僵尸企業被清退之后,中小企業有望得到更多的資金扶持,而中小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一向強于國有企業,中小企業獲得更多的成長空間,可能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此彌補僵尸企業倒閉帶來的就業空白。
如果說中國經濟今天面臨的產能過剩的積弊是因為政府過多介入市場所致,那么,這一輪轟轟烈烈的去產能運動,也需要警惕同樣的問題。一旦政府高調決定去產能,行政力量很可能會過度干預去產能的進度,而不是讓市場發揮主導作用,比如在決定哪些僵尸企業的關停時,最終可能是政府來做出決定,而不是市場之手來自行決定,這可能會使得去產能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去產能的過程中,政府更多的力量應該集中做好善后保障工作,比如對于去產能可能帶來的下崗潮,政府可以對倒閉企業的下崗員工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以及加大下崗員工的再培訓和再就業力度,盡量減少因為去產能帶來的失業沖擊,某種程度上來看,政府對于下崗員工的資助,其成本遠遠小于對僵尸企業無底洞式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