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顥軍+程建平
摘要:自湖北省實施水稻“秈改粳”工程以來,粳稻發展取得了階段性的實質成效,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從粳稻產業發展的角度闡述了湖北粳稻發展的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生產上參考。
關鍵詞:粳稻;產業發展現狀;建議;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F326.1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23-5817-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3.006
Present Status and Implement Suggestion of Japonica Rice in Hubei Province
TANG Hao-jun1, CHENG Jian-ping1
(1. Hubei General Station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2.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 Wuhan 430064, Hubei, China)
Abstract: Since rice engineering of changing indica into japonica was implemented in Hubei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japonica has achieved essential progres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new problem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ce industry,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japonica was introduc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ice production.
Key words: japonica rice; present status; suggestion; Hubei province
近年來,湖北省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一年增”,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加[1]。水稻是湖北省的主要糧食作物,為了調整水稻生產結構,順應國家水稻產業發展新形勢,2012年湖北省啟動實施水稻“秈改粳”工程,大力發展粳稻生產[2,3]。通過幾年的努力,全省粳稻生產在品種篩選引進、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和產業化開發上取得了階段性的實質成效[4,5],但同時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為進一步推進湖北省粳稻產業健康發展,有必要梳理前期的工作經驗,找準工作重點,為全省糧食生產轉方式、調結構奠定良好的基礎,以期在確保總量的基礎上,著力推進湖北省糧食生產提質增效。
1 ?湖北省粳稻發展現狀
1.1 ?品種審定取得突破
湖北省發展粳稻最大的瓶頸是省內沒有可推廣的中粳品種,水稻“秈改粳”工程項目啟動后,全省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先后從天津、江蘇、浙江等地引進了200多個品種,進行示范種植篩選[5,6]。為加快湖北粳稻品種的合法化種植,2013年湖北省首次啟動中粳品種省級區試工作,經過兩年的區試,2015年湖北第一個合法中粳品種甬優4949正式對外公布,這是湖北省水稻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突破,將有效帶動省內粳稻選育工作,為大面積示范、推廣提供安全品種保障,為中粳品種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后續審定品種將不斷推出。
1.2 ?技術創新取得進展
通過產學研聯動,各地根據自身粳稻發展重點,針對發展中粳、晚粳和一季晚粳等種植模式,先后開展了新品種引進篩選;優勢品種展示;不同品種播期試驗、密度試驗、播栽方式、施肥水平等試驗,篩選出了優勢品種;掌握了不同品種的生長發育規律、產量品質特性、需水需肥和病蟲害發生危害特點;集成了不同品種、不同栽培模式下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并開展大面積生產示范[5,7,8]。如集中示范稻-麥全程機械化周年高產技術、稻-薯、稻-蝦等高效栽培模式,其中稻-麥全程機械化周年高產技術突出解決了湖北省稻麥兩熟制地區糧食生產瓶頸問題,實現農機農藝融合、省時省工、節本增效和全年種植高產[9,10]。
1.3 ?產業開發取得進步
一是農業部門積極創新方法,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加工、營銷合作社與企業),圍繞粳稻開展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式產業開發服務。2013-2015年,共有74家新型市場主體參與粳稻生產開發,開展訂單生產與加工。二是多方位開發市場,形成市場拉動機制。對外與粳稻主銷區對接,形成基地生產、大米收購加工和市場直銷模式;對內引導和扶持一批加工企業開發品牌,打入市場。2014年上海市農業委員會主任和光明集團、光明米業公司兩次來湖北對接粳稻生產,并與湖北省相關企業簽訂3.3萬hm2粳稻糧源基地發展框架協議,利用上海的優質粳稻品種資源,生產糧食直供上海市場。
2 ?湖北省粳稻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規模化生產
目前粳稻生產常見的問題是與秈稻栽培技術的差異[11-13]。由于粳稻播種時間較秈稻晚,生育進程與秈稻錯開,沒有大面積的規模化種植,田間的病蟲害防治及水肥管理很難到位,常常導致田間管理不當時,影響生產。
2.2 ?新發展區粳稻流通
目前湖北省粳稻生產主要采取“企業+中間服務組織+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通過訂單實現產購協作。但仍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實際收購價格低于國家公布的粳稻最低收購價。2014年粳稻市場普遍收購價在2.8元/kg左右,低于國家公布的最低收購價3.0元/kg的標準,湖北省啟動了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但沒有進行粳稻最低收購價收購。二是企業對發展粳稻加工生產存在顧慮。粳稻新發展區現處于示范推廣階段,糧源并不穩定,導致企業在收購和加工上存在一定顧慮。不敢投入資金進行加工設備技術改造,增加生產線;同時,由于沒有配套的政策支持,企業在粳稻收購、加工及銷售上難以形成規模。產與銷對接形成瓶頸,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3,14]。
2.3 ?品牌創建
湖北省粳稻產業的發展,除相關政策扶持外,主要還是要靠市場的開發來帶動。雖然近年來湖北省粳稻生產的重心逐漸向品牌開發傾斜,但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粳稻大米品牌仍然較少,市場占有率較低,影響度不夠,直接導致效益帶動生產的力度微弱,影響粳稻的大面積發展。
3 ?推進湖北省粳稻發展的建議
3.1 ?找準重心,扎實推進
目前,湖北粳稻發展已處于良性發展階段,發展的基礎較好,前景廣闊。中后期發展的重點應以轉變水稻產業發展方式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質增效、節本降耗為主攻方向,按照“培植大型企業,創建知名品牌,倒逼品種改良,推進技術進步,延伸產業鏈條”的思路,堅持“宜秈則秈、宜粳則粳”、科技驅動、穩中求進的原則,向規模經營和機械化生產要效率,向產業融合加品牌經營要效益[2,3]。各地農業部門要積極參謀,爭取支持,強化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再加措施,真抓實干,有力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
3.2 ?教研推聯動,促提檔升級
鞏固科研教學與農技推廣的聯動機制,發揮各方技術與網絡優勢,有計劃性、針對性和持續性開展粳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通過集中建立百畝示范方和千畝示范片樣板,輻射示范帶動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結合示范樣板,開展現場技術培訓,促進新型種植技術入戶到田到位。
3.3 ?提升產業服務、促良性發展
重點鼓勵和扶持種植大戶、合作社、加工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粳稻生產示范和社會化服務,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大戶”的經營合作模式,發展規模化訂單生產;鼓勵和扶持大型加工龍頭企業改進稻米加工工藝與設備,打造優質和特色粳稻大米品牌,重點開拓華東沿海粳稻米傳統大市場和廣東、廣西、云南、四川、貴州等西南新型市場,按照市場規律,形成以銷促產的良性發展態勢。
參考文獻:
[1] 《湖北農村統計年鑒》編輯委員會.湖北農村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2] 張似松,湯顥軍,柴婷婷,等.加快粳稻發展,進一步做強湖北省水稻產業[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3):450-453.
[3] 戴貴洲.關于推進湖北粳稻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N].湖北日報,2015-09-07(4).
[4] 楊金松,張再軍,邱東峰.湖北省粳稻育種的回顧與展望[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20):4862-4863,4877.
[5] 孫 ?陽.高產優質粳稻品種引種湖北的農藝形狀評估[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6] 張文珍,劉義軍,楊 ?芳,等.荊門市粳稻引進品種篩選試驗性狀比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2):64-65.
[7] 束愛萍,張媛媛,曹桂蘭,等.中國不同省份粳稻選育品種的遺傳相似性[J].中國農業科學,2009,42(10):3381-3387.
[8] 袁志華.江漢平原粳稻品種篩選及栽培技術研究[D].湖北荊州:長江大學,2014.
[9] 曹衛華,楊敏麗.江蘇稻麥兩熟區機械化生產模式的效率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5,31(S1):89-101.
[10] 江洪銀.關于稻麥生產機械化運行質量的思考[J].農機科技推廣,2009(3):23-24.
[11] 張 ?軍.雙季晚粳高產形成特征及關鍵栽培技術研究[D].江蘇揚州:揚州大學,2013.
[12] 董明輝,張洪程,戴其根,等.不同粳稻品種倒伏指數及其相關農藝性狀的分析[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3,25(2):120-123.
[13] 董明輝,張洪程,戴其根,等.不同粳稻品種氮素吸收利用特點的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2002,23(4):43-46.
[14] 徐得澤,陳 ?煒,程 ?航,等.湖北省高檔優質稻產業化開發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稻米,2010,16(S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