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雪凡



我集的《中國與世界》專題郵集,伴有一段令人難忘的經歷,就是與《文化交流》雜志對上了號,并結了緣。這首先因為我遇到了一位知音時任《文化交流》雜志總編的吳堯民。他知道我的專題具有一定的世界視野,在對外傳播友誼、傳播中華文明、推進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等方面,可以為刊物提供一些必要的稿件。這樣就有我在《文化交流》話“交流”的話題,并由此與刊物有了十年翰墨情。
編者巧用郵文賀萬國郵聯
我的第一篇文字稿《從外國郵票上看中外交流》,凸現中外交流友誼使者,他們之中有旅行者、傳教士、外交使節及工藝匠;有中西合璧的古建筑,如瑞典的“中國宮”、德國的“中國茶亭”;有金印東渡和遣唐使船、“辛巴達”航海到中國等再現中外交流海上之路……
很巧,文稿到編輯部恰逢22屆萬國郵聯大會和99世界郵展在北京開幕前夕。該文就成了《文化交流》編輯部賀郵聯大會和世界郵展的“穿針引線”之作。編者對編排、字號都作了精心的設計,還在文前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今年8月23日,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將在北京召開。這是萬國郵聯成立125年來首次在我國召開的會議。屆時,東道主中國還將舉辦99世界郵展,這是本世紀最后一次大型的國際性集郵盛會。本刊謹以此文對萬國郵聯大會的召開表示祝賀。”
看,刊物通過一篇郵文熱忱祝賀萬國郵聯和99世界郵展的開幕,這對我來說,顯然是一次殊榮。
絲路郵緣開啟文化交流的窗口
一條被列入“要目”的標題赫然出現在2007年第四期《文化交流》的封面上,這是我為刊物撰寫的一篇專稿:《追蹤汗血馬》。文中記述了我與絲綢之路的一段郵緣。
我何以用“追蹤”兩字呢?因為我對汗血馬有一種情結,而這種情結又與親情連在一起。這要從我母親出生地甘肅武威說起。
武威,古稱涼州,是絲路古道上的重鎮和要隘。我母親從大漠走進江南水鄉紹興,幼年的我第一次聽到她講的帶有濃郁絲路風情的詩詞和寓言,其中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和駿馬等事物,這每一樣都和文化交流有關。而在我書桌案頭就擺放著一尊昂首嘶鳴、從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青銅雕塑銅奔馬的仿制模型,又喚起我記憶深處母親講的“天馬行空”的故事,眼前變得鮮活起來。
“銅奔馬”有各種考證,但我注意到有一種考證認為,銅奔馬象征的是“天馬”,它就是汗血馬,是絲路上的一個傳奇馬種。
我的“絲路”郵冊《物種》欄里,插入了中國發行的以《銅奔馬》為題材的郵資票、片,我把它視作“汗血馬”形象的再現。
但是,有一則消息在我的心田掀起一陣波濤。2002年6月間,在我翻閱當月報紙時,無意間被一行《這就是汗血寶馬》的標題吸引住了。這則發自新華社的消息稱:從中國百姓視野中消失已久的神秘的“汗血寶馬”,由空中穿越古絲綢之路抵達天津機場。這匹名為“阿赫達升”的5歲黑色公馬,是土庫曼斯坦領導人送給中國人的禮物。
幸運之神終于降臨。一天,門鈴驟然響起,綠衣人送給我一封沉甸甸的大型掛號信件,拆開一看,我向國內外郵友發出的幾十封尋覓“汗血寶馬”郵票信函,終于有了回應。黑龍江郵友給我寄來了土庫曼斯坦2001年發行的含小版張、小全張和小型張全套“汗血馬”(土國稱“阿哈爾捷金馬”)郵票。這是汗血馬故鄉首次發行的寶馬郵票,其數量還不到2萬套。引人注目的是,兩枚小型張還印上了土國國徽,仔細一瞧,國徽圖案中央繪有一匹白色的“汗血馬”。這就是說,汗血馬乃是土國的“國寶”、民族的象征。
正當我滿懷激情為《文化交流》撰文時,又收到土國續發的汗血馬郵票,墨香猶存,內容恰好與前一套相銜接,于是,一篇《追蹤汗血馬》稿件就在《文化交流》“記趣”欄目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
世紀盛會的姐妹篇
進入21世紀,中國成功舉辦了兩項舉世矚目的國際性盛會:2008年北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
對于這兩大盛會,我一直有個心愿,就是要把中外為此發行的慶典郵票,既載入我的郵冊,也要形之于文,以留下美好的記憶,并通過《文化交流》傳播到世界各地。
《方寸間點燃奧運激情》,就是我擬定的題目。
“福娃·中國印·鳥巢”,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具有5000多年文明的古國,生機勃勃、昂首闊步走向世界的英姿。
“雅典·北京·珠峰”,記錄雅典少女和橫貫五大洲的奧運圣火傳遞的宏偉場景,見證現代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展示中國人舉著火炬登上地球之巔的空前壯舉。
“百國·競發·多彩”,全球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北京奧運會郵票,共同感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喜悅與激情。
另一篇《“世博”郵苑傳友誼》,展現的郵票又是另一番景象,傳播世博主題,薈萃世界文明精華,彰顯中外文化交流與友好交往的悠久歷史,其中包含著東西方文化交融深刻理念。各具特色的“世博”郵票盡顯東西方文化神韻。
這上下兩篇文章,構成姐妹篇,都適時地亮相于《文化交流》“熱門話題”和“精彩世博”的欄目中。
華人架起中外交流的橋梁
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處處都有華人(僑)的蹤跡。這些深受中華文化浸潤的炎黃子孫,通過自身的遷移將華夏文明延伸到全球各個角落。同時,中華文化又廣泛吸收居住國和世界其他地區文化的精華,與世界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華人文化。
我的郵集中,有一冊就是有關華人題材的,我撰寫了《世界華人郵票掇英》一文,被收錄在《文化交流》的“收藏”欄目里。
在該文中,我專門列了一節“華人與生肖郵票”。主要想說明時下風靡全球的中國生肖郵票,其實不少國家,如美國、古巴等當年發行的初衷是為了表彰華人在所在國的杰出貢獻。法國郵政部門也曾表示,中國生肖文化作為非常重要的中國元素已經融入法蘭西社會中,每年都有一枚相應的郵票發行,與華人同慶生肖新年的到來。
2005年1月,當中國乙酉雞年降臨之際,法國拉開了發行中國生肖郵票的大幕,其序曲是象征法蘭西民族的髙盧雄雞一聲啼鳴飛到乙酉郵票上,擔當起中國生肖雞的司職,這神來一筆,將東西方文化交融得如此和諧與美妙。當然,令我動容的還有澳大利亞發行的馬年郵票,在一片歡騰和爆竹聲中,一位騎著駿馬的信使,展開一幅寫有唐詩“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的書軸,穿街過巷向華人家庭道一聲平安,傳遞出濃濃友情、親情、鄉情。
在此之前,《文化交流》編輯部為了向海外僑胞恭賀新春,約我寫了《列國郵苑喜賀中國春節》一文,是雙色套印,在黑色底版上,那呈潔白色的文字似浮雕在黑絨上,顯現出字體的質感,而16枚五彩繽紛的賀春郵票,更顯得分外妖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