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 張欣 吳樹玲
精神、信念、境界、責任、追求、使命,這些是李雙星作為一個共產(chǎn)黨人的莊嚴承諾。每一個為官者都要懷揣百姓,無私奉獻,真正做到想民、信民、為民、富民。
常年泡在貧困村,言談話語離不開“扶貧”,河北省阜城縣扶貧辦主任李雙星被當?shù)厝罕姺Q為“李扶貧”。13年來,他“5+2”“白加黑”,每年累計工作時間達400個工作日,幫助全縣152個村發(fā)展起穩(wěn)定增收的設(shè)施瓜菜產(chǎn)業(yè),讓“窮得叮當響”的貧困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從600多元提高到5000余元。全縣的村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幾乎都是他的朋友,貧困村里的老百姓更把他當親人。2009年9月,他被評為“中國扶貧開發(fā)典型人物”。
“心在人民,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從全縣最年輕的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到全縣最年長的在崗正科級干部,妻子患了乳腺癌、肺癌,而李雙星從不曾懈怠,心心念念全是扶貧,撲下身子與百姓打成一片,有情懷、重責任,有思路、肯實干。
從“要錢”到“給錢”
2014年8月15日晚上7時30分,放下碗筷,李雙星又拎上他的大喇叭出門了。“今晚約好了要給梁莊、南旺、黑龍廟三個村子上課,考慮他們都是單一的西瓜種植戶,早就打算給大伙講講田間間作了。”趕到南旺村村委會辦公室時,院里院外已經(jīng)站滿了人,不一會兒,李雙星的“扶貧夜校”開講了。
阜城縣地處黑龍港流域,該縣2002年被列為省扶貧重點縣,縣扶貧辦也正式掛牌成立了,時任蔣坊鄉(xiāng)黨委書記的李雙星走馬上任。面對廣大貧困群眾“盼致富、缺資金、少技術(shù)、沒門路”的實際,李雙星把開展工作的立足點首先放到幫助貧困群眾篩選致富項目上,他很快發(fā)現(xiàn)種植設(shè)施瓜菜具有投入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好、技術(shù)易掌握、當?shù)厝罕娪蟹N植基礎(chǔ)的特點,最適宜阜城縣情。
然而,當時擺在他面前最大的難題就是群眾的認識和觀念問題。早在1994年,阜城縣就曾在全縣下大力推行棚菜種植,但由于當時的天氣災害和市場銷售等多方面的原因,許多種植戶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賠了錢。當?shù)厝罕娺€編了一句順口溜:“一年歡,二年蔫,三年拆棚運竹竿”,大伙兒“談棚色變”。
“只要技術(shù)服務到位、打開市場及時,發(fā)展設(shè)施蔬菜應該是正確的選擇。”李雙星說。為了說服群眾,李雙星經(jīng)常利用晚上、中午時間,給大家講解棚菜種植收益、市場行情等,常常一晚輾轉(zhuǎn)兩三個村。在他的動員下,三里鋪村率先開始種植設(shè)施瓜菜。僅用兩年時間,這個村就發(fā)展起冬暖式大棚170個,以種植櫻桃西紅柿為主,年增加收入達到800多萬元,這個昔日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窮村,一下子成為戶均收入4萬元的富裕村。
三里鋪試點的成功,讓李雙星吃了顆“定心丸”。隨后,他把前八丈、后八丈、許家鋪等村陸續(xù)列入扶貧計劃……12年來,阜城縣共投入扶貧資金1.3億元用于瓜菜建設(shè),通過扶貧直接扶持和輻射帶動,全縣棚菜產(chǎn)業(yè)總面積發(fā)展到21.6萬畝,年總收入超過了11億元,成為全縣農(nóng)業(yè)一大支柱,并成為全省知名的綠色無公害瓜菜生產(chǎn)基地。
“他的門總是朝咱老百姓敞開著”
李雙星說哪個新品種有市場,大伙兒二話不說就跟著種;李雙星建議大家改變種植模式,下一季棚里一準變了樣。
他為大伙謀福利,大家也當他自家人。哪家的瓜熟了,總要把最好的留給李雙星嘗一嘗;誰家有了難事,第一個要找的也是李雙星。因為群眾知道,這個“李扶貧”是一門心思地為了大家伙好。
當李雙星第四次被劉愛月往家里拉時,這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眼睛里流露出的真誠讓李雙星再也說不出拒絕的話。因為家里窮,劉愛月十幾歲的時候就到東北打工。2006年,得知村里要發(fā)展大棚,劉愛月就想回家種大棚。在李雙星的幫助下,他到銀行貸了幾千元,建起一個占地7畝的大棚,當年就收入5萬元。種了兩年的棚菜,劉愛月還清了借款,手中有了自己的第一筆積蓄。在李雙星的指導下,2009年他又籌集資金新建了兩個西瓜育苗棚,到年底一算賬,全年共計收入18.5萬元。住上了樓房,買了車,劉愛月第一個要感謝的人就是李雙星。他想請李雙星到家吃頓飯,可幾次都被拒絕了。這次他是鐵了心,一定要把李主任請到家里來。李雙星低頭思索了一下,“老劉,你不是想請我吃飯嗎,咱別去家里了,去鎮(zhèn)上吃頓好的咋樣?”在鎮(zhèn)上吃飯的時候,趁劉愛月沒注意,李雙星悄悄提前付了賬。
說起李雙星的“好人緣”,扶貧辦的同事們深有感觸,只要下鄉(xiāng)時一說是扶貧辦的,老百姓的態(tài)度就很熱情,通常都還會順帶問一句:“李主任來沒來?”
老百姓種植遇到技術(shù)難題了,還是來找李雙星。李雙星二話不說,查資料、請專家,直到解決問題為止。他一再叮囑扶貧辦的同志,永遠不能對問上門來的老百姓說“不清楚、不知道”,“屬于咱扶貧辦管的,要想辦法第一時間幫助解決;不屬于咱管的,你也要說出一二三來,給老百姓指條明路。”
需要更多的“李扶貧”
李雙星為了百姓不辭辛苦,利用業(yè)余時間走遍了全縣610個村莊,對每個村的情況都了如指掌。為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每次出差,只要是當天能辦完,不管到幾點,總要趕回縣里。為擠出更多的時間工作,他把一切家務都推給了妻子。妻子身患乳腺癌治療期間,他都是委托親戚照顧;妻子化療時,他甚至把扶貧工作會議開到了病房里。
精神、信念、境界、責任、追求、使命,這些是李雙星作為一個共產(chǎn)黨人的莊嚴承諾,更應該是每一個共產(chǎn)黨人的承諾。每一個為官者都要懷揣百姓,無私奉獻,真正做到想民、信民、為民、富民。
我國人口眾多,國情復雜,在加快推進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的今天,如何使貧困地區(qū)人民脫貧致富仍然是重點難點。我們的領(lǐng)導干部要學習李雙星的扶貧精神,親自深入基層走訪調(diào)研,轉(zhuǎn)變干部作風,密切黨群、干群關(guān)系,要帶領(lǐng)著“窮親戚”一起脫貧致富,共同發(fā)展。深入談心,架起干群之間的連心橋;因地制宜,鋪起群眾的致富之路,讓貧困百姓真正走向小康社會。
當前中國發(fā)展面臨各種挑戰(zhàn),如何減少貧富差距,幫助貧困百姓脫貧致富仍是重點難點。為此,我們更要學習李雙星舍小家為大家的忘我工作精神,加倍腳踏實地工作。空談誤國,只喊口號難以讓群眾脫貧致富;實干興邦,腳踏實地才能讓百姓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