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我國由北向南依次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擁有長達1.8萬多公里的大陸岸線,岸線的另一側是煙波浩渺的遼闊海域。因著這條長長的大陸岸線,我國擁有世界海洋大部分生態系統類型,包括入海河口、濱海濕地、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淺海生態系統以及島嶼生態系統,這成就了我國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超過2萬種海洋生物繁衍生息在我國的海域,其中海洋魚類就有3000多種。
擁有如此豐富的漁業資源,按理說我國的漁民是幸福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舍近求遠:不得已而為之
2012年7月中旬,中國山東威海兩艘漁船分別在俄羅斯遠東濱海邊疆區被扣,船上共有中國漁民36名。事件發生后,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該局沒有簽發過漁船到上述相關海域進行捕撈作業的許可證。按照規定,上述漁船在回國后會接受處罰。其實,這些漁民是在頂風作案,因為就在事發前4個月,省里剛剛出臺了《2012年山東省漁船專項整治行動方案》,其中規定:嚴禁未經批準或持無效捕撈許可證的漁船出境作業。對擅自組織漁船出境生產、違法操作的企業和個人,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嚴肅追究其責任。
2012年10月16日,韓國木浦海洋警察署所屬“3009”艦在全羅南道新安郡黑山面紅島以西北90公里海上發現30艘“非法捕撈”的中國漁船。韓國海警出動快艇,并從直升機上發射催淚彈和照明彈。沖突中,一名中國船員被橡皮子彈擊中頭部,后因搶救無效身亡。11月16日、17日,韓國海警再扣中國漁船26艘,中國漁民被迫持棍棒與之對抗。
2015年7月,10艘中國漁船途經伊朗西南海域時被伊朗海岸警衛隊截扣調查。經查,這些中國漁船并未從事非法捕魚活動。然而,無論“非法捕撈”如何界定,中國漁民的全球打撈已成不爭的事實。
據不完全統計,韓國、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等海域,近些年都發生過中國漁民涉嫌非法捕撈作業而引起的糾紛。這些糾紛中,有人被罰款,有人被扣留,有人受過傷,有人甚至搭上了性命。在險象環生、生死未卜的非法遠洋捕撈面前,中國漁民為何選擇了鋌而走險,置身家性命于不顧?
原來,舍近求遠的背后是家門口無魚可捕的悲劇現實,全球捕撈對于中國漁民來講實乃不得已而為之。
今非昔比:近海幾近無魚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講,他曾聽威海老漁民谷大叔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渤海的漁業資源相當豐富,出一趟海,大對蝦、大帶魚、大黃花魚都是滿載而歸。但是,近年來大海里真沒東西了,漁民們出一趟海,捕撈的幾乎都是小魚小蝦,曾引以為傲的野生大對蝦不多見了。有時憑運氣捕上來一兩條大帶魚,在市場上一亮相就成為搶手貨,野生大帶魚也曾創下300元一斤的高價位。另據膠州灣畔的老人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海里的魚蝦、貝類應有盡有,蛤蜊、蝦虎、螃蟹……大海一退潮,海灘上、礁石邊到處都是“趕潮人”。但到了80年代,這里的海產品就幾乎絕跡了。
以上是近海幾近無魚的真實寫照。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海洋捕撈能力就已超過了海洋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1979年的海洋捕撈產量是我國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最高索取量,隨后連年增長的海洋捕撈索取量大大超出了海洋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尤其是1982年我國人口數量超過10億以后,消費端對魚蝦等海洋漁業資源的需求日益旺盛,而供應端對海洋漁業資源的索取又無序、無度。有數據顯示,從1999年開始,我國的捕撈總產量就進入了“零增長”,并在保持穩定中略有下降。
為了保護有限的漁業資源,我國專門規定了伏季休漁期。休漁期也叫禁漁期,是為魚產卵、小魚孵化留出的種群休養生息期,各海區、水域,每年都是不固定的。就拿剛剛過去的2015年來說,5月16日至8月1日是南海的休漁期,期間除了單層刺網和手釣,禁止其他一切作業類型的捕撈生產。遺憾的是,在大亞灣區開展的打擊違法捕撈行為活動中,惠州海域仍有出海進行違法捕撈的情況發生;6月1日至9月1日,青島也全面進入休漁期,除釣具作業外的其他海洋捕撈漁船伏季休漁。然而截至8月31日,青島市各級漁政執法部門在整個休漁期內共查獲違規作業漁船254條,清查違規網具820套。漁船在休漁期內捕撈的短視行為,無疑使原本慘淡的現實雪上加霜。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近海資源如此匱乏?除了涸澤而漁的過度捕撈方式外,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水域污染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以及人類活動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棲息地遭到破壞也是重要原因。
痛定思痛:新規劃新展望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面對東海、黃海、渤海等近海“無魚可捕”的殘酷現實,這些以海為“家”的漁民究竟路在何方?
事實上,國家決策層已經從更高層面意識到了保障海洋空間安全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嚴峻挑戰。比如:開發方式粗放。海洋產業以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生產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結構低質化、布局趨同化問題突出;開發不平衡。海洋開發活動集中在近岸海域,可利用岸線、灘涂空間和淺海生物資源日趨減少,近海大部分經濟魚類已不能形成漁汛,而深遠海又開發不足;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近岸海域水質惡化趨勢未得到遏制,局部海域污染嚴重;生態系統受損較重。受全球氣候變化、不合理開發活動等影響,近岸海域生態功能有所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海水富營養化問題突出;資源供給面臨挑戰。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生產、生活、生態用海需求日趨多樣化,對傳統海洋資源供給方式提出新的挑戰。
“亡羊補牢,未為晚矣”。2015年8月20日,國務院印發了《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基于不同海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未來發展潛力,以是否適宜或如何進行高強度集中開發為基準劃分,將我國海洋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規劃》是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布局的基本依據,是海洋空間開發的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對于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和增強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期待海洋開發方式向循環利用型轉變,實現可持續開發利用,陸海協調、人海和諧的海洋空間開發格局早日形成。變近海無魚為“近海無虞”,漁民的出路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