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升
(上海市楊思醫院心內科 上海 200126)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以動脈壁增厚、變硬以及彈性減退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1]。該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長期吸煙、過于肥胖、血脂偏高以及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因素有關。其中,高血脂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2]。因此,臨床上在對高血脂伴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有效地控制其血脂水平。近年來,我院聯用阿司匹林與阿托伐他汀鈣對高血脂伴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此情況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00例高血脂伴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本次研究中患者的納入標準是:①患者均經動脈造影檢查被確診患有動脈粥樣硬化。②患者的血脂均偏高。③患者均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患者的排除標準是:①患者存在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②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患有惡性腫瘤。③患者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存在禁忌癥。④患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患有精神類疾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09例,女性患者91例,其年齡為40~75歲,平均年齡為(57.69±7.94)歲。其中,有合并高血壓的患者46例,有合并糖尿病的患者41例,有合并冠心病的患者29例。我院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阿司匹林組和聯合用藥組,每組各有10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我院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飲食控制以及生活方式指導,同時使用相應的藥物對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我院對阿司匹林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阿司匹林的用法為:每次服用100mg,每天服用1次,連續治療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5個療程。我院對聯合用藥組患者聯用阿司匹林與阿托伐他汀鈣進行治療。對該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的方法與阿司匹林組患者相同。阿托伐他汀鈣的用法為:每次服用10mg,每天服用1次,連續治療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5個療程。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以及治療后6個月與12個月其頸動脈內膜中層的厚度(IMT)、頸動脈斑塊穩定的比例、頸動脈斑塊的面積以及其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水平。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用SPSS16.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正負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其IMT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6個月與12個月后,聯合用藥組患者的IMT明顯低于阿司匹林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IMT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IMT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其頸動脈斑塊穩定的比例以及其頸動脈斑塊的面積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6個月與12個月后,聯合用藥組患者頸動脈斑塊穩定的比例以及其頸動脈斑塊的面積均明顯優于阿司匹林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頸動脈斑塊穩定的比例以及其頸動脈斑塊面積的比較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其TC、TG、LDL-C以及HDL-C的水平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6個月與12個月后,聯合用藥組患者TC、TG、LDL-C以及HDL-C的水平均明顯優于阿司匹林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聯合用藥組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有2例患者發生了急性腦梗死,有1次患者發生了短暫性腦缺血,有5例患者出現了惡心及胃腸道不適等癥狀,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8%。阿司匹林組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有6例患者發生了缺血性腦卒中, 有4例患者發生了急性腦梗死,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0%。聯合用藥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略低于阿司匹林組患者,但二者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

表3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TC、TG、LDL-C以及HDL-C水平的比較(mmol/L)
相關的研究表明,臨床上在對高血脂伴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有效地控制其血脂水平對提高其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阿司匹林是臨床上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常用藥,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阿托伐他汀鈣是目前臨床上首選的降脂藥。該藥不僅能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時還具有保護其血管內皮細胞的作用[4]。近年來,我院聯用阿司匹林與阿托伐他汀鈣對高血脂伴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聯合用藥組患者的IMT、頸動脈斑塊穩定的比例、頸動脈斑塊的面積以及其TC、TG、LDL-C、HDL-C的水平均明顯優于阿司匹林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聯合用藥組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略低于阿司匹林組患者,但二者相比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這與詹琴[4]等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聯用阿司匹林與阿托伐他汀鈣對高血脂伴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其血脂水平,并能降低其頸動脈內膜中層的厚度,且用藥較為安全。
[1] 申麗紅, 梁小樂, 高旭光. 急性腦梗死患者微栓子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研究.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3): 237-239.
[2] 趙新民. 彩超對頸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研究[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4,19(5):337-340.
[3] 陳利巧,蘆靖,魏國會等. 阿司匹林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及機制[J]. 河北醫藥雜志,2009,31(19):2539-2540.
[4] 葉平. 他汀類藥物是抗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石[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9,11(6):479-480.
[5] 詹琴,荊波,孫倩. 阿托伐他汀與腸溶阿司匹林對頸動脈不同回聲粥樣硬化斑塊作用的影響[J]. 醫藥論壇雜志,2014,35(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