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揚
(遼寧中醫藥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2)
中風后抑郁是指患者在發生中風后出現的以抑郁為主要表現的情感障礙性疾病。此病患者可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少或消失、睡眠障礙等臨床表現。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中風以及中風后抑郁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在臨床上,治療中風后抑郁的藥物主要為抗抑郁藥,但其療效并不理想。近年來,筆者采用頭針療法對中風后抑郁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確切的療效,現將相關的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60例患者均為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中風后抑郁患者。這些患者中風的病情均符合中華中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制定的關于中風的中醫診斷標準[1]及中華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關于腦血管意外的診斷標準[2]。本研究中患者抑郁癥的病情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布的相關中醫病癥的診斷標準[3]及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分會制定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關于器質性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4]。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分析
本研究中患者的納入標準為:①其病情符合中風后抑郁的臨床診斷標準。②其臨床癥狀持續的時間在三個月以上。③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本研究中患者的排除標準為:①患者發生外傷、出現發熱、疼痛等癥狀、在近期接受過手術治療或存在其他可干擾本次研究結果的因素。②患者發生心血管系統、肝臟、腎臟、肺臟的嚴重并發癥、罹患癲癇或精神障礙。③患者的年齡在30周歲以下、80周歲以上。④患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為對照組患者應用左洛復(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進行治療,其用法是:每日服1次,每次服50mg。對治療組患者進行頭針治療,治療方案為:取百會、神庭、上星、左神聰、右神聰、頭維(雙)、角孫(雙)、太陽(雙)、風池(雙)、安眠(雙)等穴位,將華佗牌針灸針(長度為1.5寸)的針尖與頭皮呈15-30度角刺入相應穴位的皮下或肌層中,進行快速捻轉運針0.5-1分鐘,然后留針15分鐘左右。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10天為一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根據中華中醫學會內科學分會制定的療效評定標準判定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將其臨床療效分為以下級別:治愈∶經治療,患者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RSD)[5]評分減少51%~75%或<8分,其主要的抑郁癥狀消失,意識思維清晰,情感正常,可正常生活。顯效∶經治療,患者的HRSD評分減少26%~50%,其主要的抑郁癥狀基本消失,能主動完成肢體訓練但興趣不大。有效∶經治療,患者的HRSD評分減少5%~25%,其抑郁的癥狀得到一定的改善,在肢體功能允許的情況下能夠生活自理,但不能完成肢體訓練。無效∶經治療,患者的HRSD評分減少<5%,其抑郁癥狀未得到明顯的緩解[6]。
采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與處理,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對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對等級資料進行Ridit檢驗,P值小于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進行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RSD評分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進行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HRSD評分相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HRSD評分較低,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前后其HRSD評分的分析
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6.7%。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3:

表3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分析( n)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中風及中風后抑郁的發病率呈不斷增高的趨勢。臨床實踐證實,應用傳統的抗抑郁藥治療中風后抑郁的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副作用較多、起效較慢。與使用抗抑郁藥相比,采用針刺療法治療中風后抑郁的安全性較高,起效較快,引起不良反應的幾率較低。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采用頭針療法治療中風后抑郁的效果較優,可顯著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緒,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目前,關于應用頭針療法治療中風后抑郁有效性的臨床研究仍較少,尤其缺乏關于此療法大樣本及大數據的循癥醫學證據。將來,我們仍需進一步探索用頭針療法治療中風后抑郁更有效的方案。
[1] 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分會.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J].中國醫藥學報, 1996, 1(2): 56-57.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 1996, 29, (6): 379-379.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社, 1994: 36.
[4]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5: 69-70.
[5]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S].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121.
[6]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第3版.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 2001.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