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南通市腫瘤醫院 江蘇 南通 226000)
乳腺癌是婦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低于子宮癌。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新輔助化療的方法對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以降低其乳腺癌的病情分期,從而提高其保乳率及手術的成功率[1]。然而,大多數患者對新輔助化療缺乏了解,因此極易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這十分不利于治療工作的順利進行。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對接受新輔助化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延續護理對其抑郁及焦慮狀況的影響,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間我院收治的90例接受新輔助化療的乳腺癌患者,我們將其隨機分為A組(45例)和B組(45例),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各項檢查結果均符合乳腺癌的臨床診斷標準。其中,A組45例患者的年齡為27.4~50.2歲,平均年齡為(36.3±3.5)歲,其中病變部位在左乳的患者有20例,病變部位在右乳的患者有25例,腫瘤分期為I期的患者有15例,為II期的患者有23例,為III期的患者有4例,為IV期的患者有3例。B組45例患者的年齡為28.5~49.6歲,平均年齡為(35.4±2.4)歲,其中病變部位在左乳的患者有21例,病變部位在右乳的患者有24例,腫瘤分期為I期的患者有16例,為II期的患者有22例,為III期的患者有5例,為IV期的患者有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及腫瘤分期等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研究對象的入選標準是:①女性患者。②適合接受新輔助化療的患者。③首次接受新輔助化療的患者。④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①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的患者。②存在精神障礙的患者。③不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新輔助化療,然后擇期為其實施乳腺癌手術。在此過程中,為A組患者進行常規檢查、健康教育、并發癥護理、心理護理及圍手術期護理等常規護理,為B組患者在進行上述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延續護理,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評分和焦慮評分的改善情況及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并將對比的結果及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進行延續護理的具體方法是:
1.2.1 成立延續護理小組 延續護理小組的組長由我院高年資的醫師或護士長擔任,組員為專業的護理人員。延續護理小組應定期對患者進行專業性的培訓、健康指導和知識宣傳。
1.2.2 為患者建立個人檔案 患者的個人檔案中應詳細記錄其姓名、年齡、民族、籍貫、文化程度、聯系方式、生活習慣、疾病史、手術史、遺傳史等內容。為患者建立個人檔案的目的在于幫助醫護人員更好地為患者進行延續護理。
1.2.3 護理內容 ①進行術后指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保持舒適的體位,以提高其舒適度。同時,護理人員還要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指標的變化情況,并做好術后并發癥及不良反應的預防性護理。②進行特殊護理:當患者發生傷口出血、呼吸急促等情況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報告醫師,并協助醫師為患者進行相應的治療及護理。③進行心理指導: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均會產生恐懼、緊張及消極等不良情緒,久而久之極易出現抑郁和焦慮的情況,這十分不利于其病情的康復。因此,醫護人員要耐心地開導患者,同時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護理工作中來,并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調節,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④進行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應從生活行為及日常活動等方面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延續護理,例如飲食護理、康復指導及行為干涉等,以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
①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程度和焦慮程度進行評價和對比,SDS和SAS的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抑郁及焦慮的程度越嚴重。②采用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評價和對比。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評分及SAS評分的比較 在護理前,兩組患者SDS評分及SAS評分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兩組患者的SDS評分和SAS評分均有明顯的下降,且B組患者SDS評分和SAS評分的降低幅度更為明顯,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DS評分及SAS評分的比較
2.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比較
B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7.8%,A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80%,B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A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比較
進行新輔助化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乳腺癌的常用方法,該療法的臨床療效雖較為顯著,但患者因對相關知識較為缺乏而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2]。臨床研究表明,對接受新輔助化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延續護理,能夠有效改善其精神面貌,消除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提升其康復率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延續護理具有延續性、明確性和有效性等特點,是一種高效、無形的院外護理手段[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兩組患者的SDS評分和SAS評分均有明顯的下降,且B組患者SDS評分和SAS評分的降低幅度更為明顯,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B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A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接受新輔助化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延續護理能有效降低其抑郁程度和焦慮程度,大幅提升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此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紀英,宋蕾. 52 例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的護理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 3) :19 -20.
[2] 蔡雪影,馬雪霞,陳麗莉,等. 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毒副反應及其護理[J]. 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0,10( 4) :310 -311.
[3] 潘紅英,陳述政,施建英,等. 心理行為干預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患者情緒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護理學報,2008,15( 12) :75 -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