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霞
(山西長治市省襄垣縣人民醫院兒科 山西 長治 0462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此病是兒科臨床上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患兒的咽喉部位及其相關的呼吸系統受到病原體的侵犯而引起的急性炎癥,主要包括傷風感冒、扁桃體炎、鼻炎、咽炎等。此病多發生在春季、冬季及氣候劇烈變化的時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發展為心肌炎、肺炎、支氣管炎、中耳炎、鼻竇炎等疾病,給其正常發育和健康成長帶來嚴重的影響[1]。有研究表明,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在進行對癥治療的同時實施綜合護理,可有效地控制其病情的發展,促進其康復。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我院對2014年8月~2015年4月期間收治的5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在進行對癥治療的同時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和綜合護理,其中接受綜合護理的28例患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將此情況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8月~2015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這56例患兒均符合以下情況:①患兒的病情均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②患兒均有咳嗽、流鼻涕、發燒、咽喉疼痛等癥狀,病情嚴重的患兒還伴有乏力、頭痛等癥狀。③經檢查發現,患兒均有扁桃體腫大、咽部充血等癥狀,但其肺部未出現明顯的正在。④進行實驗室檢測的結果顯示,有52%的患兒的白細胞計數偏高。⑤患兒家長對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在這56例患兒中,有男孩31例,女孩25例。他們的年齡在0.8~9周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2±1.39周歲。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56例患兒分為常規組和綜合組,每組各有28例患兒。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患兒的實際病情,為其制定相應的對癥治療方案。對有發熱癥狀的患兒應以清熱鎮痛治療為主。對有鼻塞癥狀的患兒,應使用麻黃堿滴鼻液聯合口服抗病毒類藥物(如小兒病毒顆粒、蒲地藍口服液等)進行治療,同時可配合使用化痰清熱的中藥對其進行治療。對感染鏈球菌等細菌的患兒,應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進行抗菌治療。
1.3.1 對常規組患兒進行常規護理:①為患兒營造舒適良好的休息環境。保持病房內的溫度和濕度適宜,病房內應有良好的采光。按時對病房進行清潔消毒及通風換氣。②護理人員應督促患兒盡量多休息,并幫助其保持正確舒適的體位。③告知患兒家長,保持患兒的個人衛生。
1.3.2 對綜合組患兒進行綜合護理 ①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為其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②對患兒進行體溫護理。A.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患兒的體溫。B.叮囑患兒家長不要給患兒穿過多的衣物或蓋過多的被子,告知其急于發汗不利于患兒病情的改善。并指導患兒家長讓患兒保持充分散熱的狀態。C.在患兒剛入院接受治療期間,每2個小時為患兒測量一次體溫。若患兒的體溫高于38.5°C,需采用物理降溫的方式為其盡快降溫。進行物理降溫的方法主要有進行冷鹽水灌腸和使用溫開水擦拭患兒的腹股溝、頸部、頭部等。D.在患兒的體溫下降后,每半個小時為其測量一次體溫。若患兒的體溫在短時間內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應及時報告給醫生,并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2]。E.若衣物、被褥等因患兒出汗兒而出現潮濕時,應及時為其更換,以免其因著涼而加重病情。③遵醫囑對患兒進行用藥指導。④每天定時進行開窗通氣,以保持病房內空氣的流通。應將室內的溫度保持在22°C左右,將濕度保持在60%左右,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過高會影響患兒的降溫效果,過低則會刺激患兒的上呼吸道而加重其病情[3]。⑤對患兒進行鼻腔護理。A.患兒鼻腔內的分泌物會隨著其感染情況的加重而增多,故在進行護理時必須使其保持頭部側臥位,以保證其一側鼻腔的通暢。B.觀察患兒鼻腔的分泌物中是否存在結痂的情況,如其結痂的情況非常嚴重,可使用棉簽沾NaCl溶液涂在其結痂處,再將其痂灶輕輕拭去,不要讓患兒自己處理,以免損傷其鼻腔黏膜。⑥護理人員應掌握對患兒突發情況(如高熱、抽搐等)的處理方法及相關的醫學知識。并通過觀察患兒的口腔黏膜、皮膚狀況和咳嗽的方式等,來辨別其上呼吸道感染為何種病毒或病菌所誘發。同時,護理人員還應盡早判斷患兒是否發生麻疹、猩紅熱、百日咳等疾病。⑦對患兒進行飲食護理。發燒可加快患兒體力消耗的速度。因此,護理人員應讓患兒多食用半流質或流質的清淡飲食,且食物中應含有較高的營養成分。鼓勵患兒多喝水,少食多餐。⑧對患兒家長進行疾病預防知識與護理知識的宣傳教育,使其了解對患兒進行護理的方法,以降低患兒在短期內病情復發的幾率。同時鼓勵患兒多進行活動,以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⑨對患兒的入院時間、治療顯效的時間、病情出現反復的情況、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等進行詳細的記錄。護理人員應及時向患兒家長發放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護理人員進行護理的精細度等,調查問卷采用百分比評分。
將患兒的治護效果分為顯效、好轉和無效三個等級。①顯效:在進行治護的3天內,患兒的體溫恢復正常,其咳嗽、流涕、鼻塞等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②好轉:在進行治護的5天內,患兒的體溫恢復正常,其咳嗽、流涕、鼻塞等癥狀明顯好轉或消失。③無效:在進行治護的5天后,患兒的病情仍無好轉,其體溫未恢復正常,其鼻塞、咳嗽等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病情在加重。治愈率=顯效率+好轉率。
我們使用SPSS16.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正負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護,在常規組的28例患兒中,治療效果為治愈的患兒有20例,其治愈率為71.43%。在綜合組的28例患兒中,治療效果為治愈的患兒有27例,其治愈率為96.43%。綜合組患兒的治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兒,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1)。常規組患兒住院的時間平均為11.41±1.53d,綜合組患兒住院的時間平均為5.13±0.78d。綜合組患兒住院的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患兒,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常規組患兒治療顯效的時間平均為6.14±1.62d,綜合組患兒治療顯效的時間平均為4.18±0.87d。綜合組患兒治療顯效的時間明顯短于常規組患兒,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常規組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86%,綜合組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6%。綜合組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患兒家長,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護效果及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比較
有研究表明,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可有效地提高其治護效果,促進其康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綜合組患兒的治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患兒,綜合組患兒治療顯效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患兒,綜合組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常規組患兒家長,此研究結果與秦姣玲[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明顯縮短其治療顯效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促進其康復。
[1] 毛偉君,章鶯鶯,蔡瑜瑋.護理干預在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兒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應用效果[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0):4488-4489.
[2] 趙雅杰.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護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2,10(34):54.
[3] 蘭瑞芬.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熱的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z1):185-186.
[4] 秦姣玲.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護理心得[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18):2339-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