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思海 馬 洪 周海寧
(西雙版納農墾醫院骨科 云南 西雙版納 666100)
膝關節側幅韌帶是膝關節重要的軟組織,它具有穩定膝關節結構和支持膝關節運動的功能。膝關節側幅韌帶斷裂是臨床上常見的外科損傷。相關的調查研究指出,臨床上在膝關節韌帶受損的患者中,有46.2%的患者膝關節韌帶患者的損傷部位為內側副韌帶。臨床上常采用韌帶重建手術為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患者進行治療。但在采用韌帶重建手術為此病患者進行治療時,大部分施術者會在患者的膝蓋上做直形切口,而直形切口無法充分暴露術野,無法使患者斷裂的韌帶顯露出來,這樣可能導致醫生無法完全修復其韌帶,無法獲得良好的手術效果。為了彌補傳統韌帶重建手術的缺陷,我院對該手術的方法進行了改良。為了探討采用改良的韌帶重建手術治療膝關節側副韌帶斷裂的效果,我們對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6例膝關節側幅韌帶斷裂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6例膝關節側幅韌帶斷裂患者。在這2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9例。他們的年齡11~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49±10.73)歲。有15例左膝韌帶斷裂患者,有11例右膝韌帶斷裂患者。有4例患者脛骨端和股骨端的韌帶止點發生斷裂,17例患者的脛骨端韌帶止點發生斷裂,5例患者的股骨端韌帶止點發生斷裂。在這些患者中,有6例患者的致傷原因是運動性損傷,有7例患者的致傷原因是重物壓傷,有13例患者的致傷原因是交通事故。所有患者的韌帶斷裂程度均不低于II度。
我們對所有患者均進行改良的韌帶重建手術,具體的手術方法是:讓患者取仰臥位,并在其大腿上段部位扎止血帶。醫生應根據患者膝關節側方的穩定性和其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確定手術切口的大小,并在其患肢的膝關節處做“S”形切口,分層切開組織后,觀察患者關節囊的破損情況。如果患者膝關節的半月板嵌頓在其關節內或發生撕裂,醫生可直接對其半月板進行復位,并用可吸收線對其半月板進行縫合修復。醫生應根據患者關節的損傷范圍來決定縫合骨錨的使用數量。醫生在對患者的膝關節進行縫合修復時,應保證膝關節在患側應力狀態或中立位狀態,且不可將其側幅韌帶縮緊,盡可能地進行等長修復。醫生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選擇恰當的骨錨,并用骨錨牢固固定其脛側、腓外側等位置。醫生在擰入骨錨時,應根據患者的骨質情況決定擰入的深度。如患者的骨質密度較低,則應將骨錨擰至最深位置,如果患者骨質密度較高,則可將骨錨擰至相對較淺的位置。醫生在擰入骨錨后,應適當回拉骨錨,以保證骨錨的穩定。在修復操作結束后,醫生應對患者的患肢進行應力試驗,并評估其已固定部位的穩定性。手術結束后,使用限位支具固定患者患側的膝關節。手術結束2天后,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CPM被動功能鍛煉,活動范圍為0°~90°,并隨著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逐漸增大膝關節活動的范圍。如果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情況良好,膝關節疼痛程度較輕或消失,可讓其扶拐下床活動,并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增加其腿部負重。讓患者在出院后持續進行膝關節CPM被動功能鍛煉。
手術結束后,我們對所有患者進行3~12個月的隨訪,使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量表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評價標準如下:①優: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超過90分。良: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在70~90分內;差: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低于70分。
我們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兩組的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束后,有24例患者的膝關節狀況為優,有1例患者膝關節狀況為良,有1例患者膝關節狀況為差,這些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優良率為96.15%。膝關節狀況為差的1例患者其膝關節疼痛明顯,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受限,手術結束3個月后,該患者膝關節的活動范圍在85°以下。該患者重返醫院進行2周的功能鍛煉,其膝關節活動范圍恢復到0°~110°。
人體的膝關節側幅韌帶斷裂后無法自行修復,膝關節整體結構的穩定性變差,關節功能減弱,可能出現繼發骨性關節炎。膝關節側副韌帶斷裂會嚴重影響該病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過去,臨床上在為膝關節側幅韌帶斷裂患者進行治療時,主要采用石膏固定其患肢,連續6周以上對其患肢進行制動。部分患者采用手術療法治療該病。但是,但臨床上在采用韌帶重建手術為此病患者進行治療時,大部分施術者會在患者的膝蓋上做直形切口,而直形切口無法充分暴露術野,將患者的斷裂韌帶部位顯露出來,這樣可能導致醫生無法完全修復其韌帶。而醫生在為患者進行修復手術后如果沒有對其患肢進行妥善的固定,可能導致手術的失敗。如果患者在術后的沒有進行規范的膝關節功能鍛煉,其膝關節功能將不能完全恢復,導致其殘疾。
膝關節側幅韌帶和關節囊構成了支撐膝關節的動力和外靜力穩定系統,股四頭肌肌肉和關節囊是膝關節橫軸前方的主要起穩定作用的組織。膝關節側幅韌帶、內外側腘繩肌和橫軸后方的腘肌、髂脛束構成的系統具有強化關節囊的作用。膝關節內外側四聯體中任何一處出現斷裂,都會影響膝關節的穩定性。如果患者的膝關節韌帶斷裂時間超過2周,其斷裂的韌帶將出現不可逆攣縮而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人體膝關節韌帶上存在類高爾基腱末梢感受器(GTOE),如果GTOE發生損傷,其將會發生行走費力、關節疼痛、股四頭肌萎縮、關節過早退變等臨床癥狀。膝關節韌帶側副韌帶撕裂患者發生GTOE損傷的初期,其無法正常地直立行走,隨著時間的推移,其關節活動受限的范圍將逐漸增大。因此,臨床上應及時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
在本次研究中,本院主要從三個方面改良了膝關節側幅韌帶斷裂修復手術的方法:首先,我院的醫生在進行該手術時,在患者的施術部位做了“S”形切口,這種形狀的切口能夠充分暴露膝關節側幅韌帶斷裂的位置,醫生能直接觀察到側幅韌帶的損傷情況,擴大了手術的視野,有利于醫生完全修復患者的損傷韌帶。此舉彌補了直行暴露術野不充分的不足。其次,我院的醫生使用縫合骨錨來修復患者膝關節側幅韌帶斷裂,該固定方式有效地解決了側幅韌帶不可自行恢復的問題。醫生可利用縫合骨錨在患者的側幅韌帶斷裂原位進行縫合,且縫合過程中無需改變側幅韌帶的長度,不僅保證了固定系統的牢靠性,又保持了關節的平衡性,彌補了其他治療方式對患肢固定不牢固的缺點。醫生會根據患者膝關節的穩定需要來選擇骨錨,選擇直徑為5.0mm的骨錨修復其脛側、腓外側副韌帶損傷,選擇直徑為3.5mm或2.4mm的骨錨修復其膝關節靠前或靠后的側副韌帶損傷。骨錨的使用數量主要根據韌帶損傷的范圍來大小決定,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醫生應盡量減少骨錨的使用數量,以降低患者排異反應的發生率。醫生使用骨錨為患者進行韌帶修復時,可等長修復其斷裂的側幅韌帶,避免了修復后其韌帶的張力過大,進而有效防止其韌帶再次發生斷裂。最后,我院醫生在術后對患者進行了規范的膝關節功能恢復訓練,協助患者進行被動和主動膝關節功能鍛煉,有效強化了治療的效果,讓其膝關節功能得到了恢復。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結束后,有24例患者的膝關節狀況為優,有1例患者膝關節狀況為良,有1例患者膝關節狀況為差,這些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優良率為96.15%。膝關節狀況為差的1例患者其膝關節疼痛明顯,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受限,手術結束3個月后,該患者膝關節的活動范圍在85°以下。該患者重返醫院進行2周的功能鍛煉后,其膝關節活動范圍恢復到0 °~110°。圖1至圖4為本組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患者在術前和術后進行影像學檢查獲得的圖像。

圖1 圖2為術前對該患者患膝進行影像學檢查的結果

圖3 圖為4在手術結束的第2天對患者的患膝進行X光檢查的結果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采用改良的韌帶重建手術治療膝關節側副韌帶斷裂的效果顯著。此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龐濤.膝關節前外側結構解剖特點與Segond骨折的診斷與治療[D].泰山醫學院,2012.
[2] 張國良.帶非可吸收線錨釘系統修復治療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D].華中科技大學,2011.
[3] 宋星來.人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緊張度的改變對伸膝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3.
[4] 湛川,于彬.脛骨平臺骨折合并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手術治療的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0,11(03):261-262.
[5] 張文濤,張新濤,黃偉.膝內側半月板“灣征”對內側副韌帶斷裂的診斷意義[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2,05(03):305-307.
[6] 華凱,朱愛民,廖承杰,齊玉春;老年膝內側副韌帶股骨髁止點處斷裂28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