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瀛
(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 云南 紅河 661100)
腦梗死是臨床上的常見病,主要是因腦組織發生血液供應障礙而出現缺血缺氧性壞死所致[1]。腦梗死患者??砂l生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及心理障礙[2-3]。臨床實踐證實,對此病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可顯著改善其運動功能及心理狀況。為了分析對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的效果,我院將74例腦梗死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然后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本研究中的74例患者均為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7例患者。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11例,其年齡為40-80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42-8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抗凝、改善腦部的血供、保護腦細胞及改善神經細胞的代謝功能等內科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具體內容如下:①注意調整患者的體位。根據患者的病情使其取仰臥位或患側臥位,定時改變其體位,并為其使用軟墊支撐軀體,以提高其舒適感。②進行床上康復訓練。在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后可指導其在床上進行簡單的康復訓練,主要包括翻身、床上橋式訓練及床上跪立位訓練等。③進行起坐訓練。指導患者在家人的幫助下進行床邊坐起練習,練習方法如下:指導患者在床上坐起,將雙腳平放在地面上,將腰伸直,保持頭頸部直立,將雙手自然地放在雙腿上靜坐片刻,可每天早晚各練習一次。在患者的病情好轉后指導其進行坐位平衡訓練,主要包括頭頸部軀干的訓練及患側上肢和下肢的訓練。④進行站立及步行訓練。指導患者進行下肢負重站立訓練、患側下肢負重站立訓練等站立訓練及上下樓梯等步行訓練。⑦進行日?;顒拥目祻陀柧殹T趯颊哌M行治療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指導其進行穿衣、洗浴及刷牙等日??祻陀柧殹"噙M行心理疏導。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密切觀察其心理狀態的變化情況,并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1個月后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變化情況,并將其日常生活能力分為優秀、良好及較差,以便對其康復的情況進行考查。
顯效:經治療,患者患肢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復正常,其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好轉:經治療,患者患肢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經治療,患者患肢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改善,甚至其病情進一步加重。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6%,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56.8%。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分析 [n(%)]
觀察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優秀率為40.5%,對照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優秀率為19.0%。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優秀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分析 [n(%)]
臨床實踐證實,對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可改善其大腦神經元的興奮性及運動功能,促進其側枝循環式神經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恢復其腦功能[4],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全身的狀況及認知功能。對此病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時間越早,獲得的臨床效果就越好。因此,在腦梗死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后應及早對其進行康復治療。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優秀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姡瑢δX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能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及日常的生活能力,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劉蓉,鐘婷.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03:143-144.
[2] 錢琪.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23:71-72.
[3] 丁宇,陳貞芳等.早期康復治療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2,12:1396-1398.
[4] 張桂英.探索早期康復護理應用在腦梗死患者中的護理效果[J].中國醫學工程,2015,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