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璐
(阜平縣中醫醫院 河北 保定 073200)
2型糖尿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內分泌系統疾病。此病患者多為老年人。使用降糖藥是臨床上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的主要方法。不過,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約有25%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雙胍、吡格列酮等常規降糖藥進行治療的效果不佳。臨床上將此類患者叫做難治性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最新的臨床實踐證實,聯合使用地特胰島素和阿卡波糖對難治性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很好的效果[1]。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聯合用藥方法的有效性,我們進行了本次研究?,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6例難治性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這56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難治性老年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他們空腹血糖的水平在7.2~13.2mmol/L之間,其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在6~12mmol/L之間。我們將這56例患者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各有28例患者。在甲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他們的年齡在55~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6.5±7.5歲。在乙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0例。他們的年齡在58~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6±6.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單獨使用地特胰島素對甲組患者進行治療。地特胰島素(由諾和諾德中國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號為:J20090100號)的用法為:開始使用時每天肌肉注射1次,每次注射10U,然后根據患者血糖水平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地特胰島素的用量,但每天的最大用量不能超過30U。應連續用藥12周[2]。
1.2.2 我院聯合使用地特胰島素和阿卡波糖對乙組患者進行治療。其中,地特胰島素的用法同上。阿卡波糖(由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號為:H19990205號)的用法為:開始使用時每天服3次,每次服50mg。患者按照此劑量用藥1周后,可將用藥量增加至每天服3次,每次服100mg。應連續用藥12周。
治療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空腹血糖的水平以及其地特胰島素的用量、血糖水平恢復正常的用時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我們使用SPSS19.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采用χ2檢驗,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3]。
在治療前,甲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和空腹血糖的水平分別為8.15±1.12 mmoL和9.68±1.45mmoL,乙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和空腹血糖的水平分別為8.09±1.24 mmoL和9.71±1.38mmoL,二者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在治療后,甲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和空腹血糖的水平分別為6.01±0.21 mmoL和6.33±0.23mmoL,乙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和空腹血糖的水平分別為4.75±0.34 mmoL和4.87±0.66mmoL。乙組患者治療后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和空腹血糖的水平均明顯低于甲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在治療后,乙組患者地特胰島素的用量、血糖水平恢復正常的用時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明顯優于甲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治療指標的比較
聯合使用地特胰島素和阿卡波糖是近年來臨床上新研究出的一種治療難治性老年2型糖尿病的方法。地特胰島素是一種新型的胰島素制劑。此藥具有降血糖作用持久、平穩的優點,而且用量較少[4]。阿卡波糖是一種新型的口服降糖藥。此藥在進入人體后,可通過抑制小腸對葡萄糖的吸收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聯合使用地特胰島素和阿卡波糖進行治療的乙組患者其治療后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和空腹血糖的水平均明顯低于單獨使用地特胰島素進行治療的甲組患者,其地特胰島素的用量、血糖水平恢復正常的用時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明顯優于甲組患者。這說明,聯合使用地特胰島素和阿卡波糖對難治性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確切,可有效地促進其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的下降,而且安全性高。
[1] 吳毓敏,余玲.地特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口服降糖藥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8):608-610.
[2] 郭小芳,姚玲.口服降糖藥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地特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的效果觀察[J].安徽醫學,2014,17(3):345-347.
[3] 楊東明,閆萍,何華偉等.地特胰島素聯合低劑量二甲雙胍、阿卡波糖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超重與肥胖患者療效及安全性的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2):151-153.
[4] 王劍,丁嘉寅,徐惠娟等.地特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的療效和安全性觀察[J].海峽藥學,2013,25(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