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運動技能障礙診斷工具的研究
王海濤a徐影b
(淮北師范大學a.體育學院;b.教育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兒童運動技能障礙日益受到醫學、教育和心理學界的重視,其早期診斷與干預對兒童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在介紹運動技能障礙這一術語的定義與演變后,分析了運動技能障礙診斷的研究現狀。在此基礎上,文章詳細分析了已有診斷工具專業性過強、施測時間過長、未考慮中外障礙兒童的差異性等局限,設計開發了兒童運動技能障礙診斷量表,并使用SPSS軟件進行了信度與效度的檢驗,結果表明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關鍵詞:兒童;運動技能障礙;診斷工具;量表
收稿日期:2015-02-24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
作者簡介:王海濤(1976-),男,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體育教育學方面研究。徐影(1976-),女,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方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G760文獻標志碼:A
協調的動作技能是兒童學習與游戲的重要基礎。運動能力落后,不僅會影響兒童的日常生活,使兒童不能順利進行跑跳等相關游戲或運動,也會因手指缺乏靈巧而無法很好地握筆書寫。因此,運動技能障礙不僅嚴重影響兒童的生理健康和學習效果,也將由此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甚至可持續到青春期和成年期,進而對運動技能障礙兒童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等所有方面產生持續性的嚴重危害。鑒于此,對運動技能障礙兒童進行早期診斷與早期干預有著重要意義。
1運動技能障礙的概念
目前,國內有關運動技能的定義在心理、教育及體育等領域至今仍未統一。如在《心理學大辭典》中它被定義為“表現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組織起來并能順利完成某種活動任務的復雜的肢體動作系統”。而在《教育大詞典》中則認為“按一定技術要求,準確熟練地完成身體練習的行動方式”即運動技能[1]。在體育學界,人們認為運動技能是在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根據完成動作技能時所參與的肌肉群的性質不同,通常可以將動作技能分為粗大動作技能和精細動作技能。粗大動作技能是指主要用大肌肉群來完成的動作技能,如跑步;而精細的動作技能是指主要用小肌肉群來完成的動作技能,如寫字。
運動技能障礙因其重要性而日益受到重視,在上個世紀就有許多術語來描述行為笨拙兒童。但由于文化和專業背景的不同,這些描述有顯著的差異。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對術語的使用有所不同,醫學專業人員會使用醫學術語,如Clumsy Child Syndrome(笨拙兒童綜合癥)、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癥)等。在醫學界被發育性運動協調障(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所代替。顧名思義,發育性運動協調障是指動作方面有困難、不協調的意思,人們通常從其特征和癥狀來進行描述其概念。這一名詞被用來指運動協調發展損害,通常被認為是大腦不成熟導致信息不能正常傳遞或不能完全傳遞,其特征是“反應遲緩和健忘”,受其影響的兒童被描述為“笨拙”(David Perlstein, MD, FAAP)。1987年美國第一次在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列入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后,在1994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與會者同意使用DCD來統一以上不同術語和觀點。在其后,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越來越傾向于接受使用的這一術語。
而教育及體育專業人員則使用教育學術語,如運動技能障礙(Motor Skill Disorder)、Poorly Coordinated Children(不協調兒童)、Movement-skill Problems(運動技能問題)、Physical Awkwardness(身體上的笨拙)等。
另外由于對病因的假設不一樣,術語Developmental Dyspraxia(發育障礙)表明了動作計劃上的潛在困難,Minor Neurologic Dysfunction (輕微神經功能失調)則暗示了感覺統合失調。
2運動技能障礙診斷的研究現狀
運動技能診斷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發病率的研究、診斷標準的研究、干預與治療的研究等幾個方面。
由于診斷標準的不一致,各個研究所得的發病率也有所差異。
DSM—IV的資料顯示5—11歲兒童DCD的患病率為5—6%。
關于運動技能障礙的發病率,在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中的表現有很大差異。在美洲,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的調查發現,在美國5~11歲的兒童患運動技能障礙的比例約為6%。在歐洲,英國7歲半左右的兒童患有運動技能障礙的比率約為1.8%;瑞典7歲兒童運動技能障礙的發病率為1 3.5%。在亞洲,中國臺灣地區患有運動技能障礙的兒童比例為3.5%~1 7.9%,但中國內地尚未有相關研究數據。在性別差異中,多數研究表明男性的發病率高于女性,比例約為2:1。此外,運動技能障礙的發病率還與家庭等諸多因素有關。
目前國內外常見的、有影響力的診斷標準可以分為定性標準和定量標準兩類。中國的《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3)就提供了定性診斷標準:在智力正常或基本接近正常的情況下,并非由聽視覺缺陷、神經系統疾病、肌病或關節疾病所引起的兒童精細技巧、粗大動作的運動協調能力明顯低于同齡水平和其發育應有的水平。此外,國際疾病分類(The tenth Ed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和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統計》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 DSM IV)中運動技能障礙的診斷標準中也各有四條描述性的標準。
以上標準雖稍有不同,都以動作為中心,多屬定性的描述性標準。但以哪些動作為標準、成績達到什么水平方可認定,標準中均未給出答案。鑒于此,目前運動技能障礙的診斷一般由專門人員依據專門量表進行鑒別。如尼蘇達大學Robert H. Bruininks教授所編制的布歐動作精煉度評量工具(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 Motor Proficiency, BOT),針對孩子精細動作、平衡與協調、速度與敏捷、力量等四個領域進行詳細的量化的測評。運動ABC測驗(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Movement ABC) 則包括雙手靈活性、球技和平衡共 8個精細動作和粗大動作測驗。彼得堡運動發育量表第2版(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I, PDMS-2)則通過241個測驗項目測驗抓握、視覺-運動整合、反射、靜態控制、移動、球類操作等6個技能區,以此來評估兒童的精細運動發育水平和粗大運動水平。這些量表是兒童早期干預領域中較為權威的測試標準,在兒童運動機構中應用也較廣泛,但如何弱化這些量表的非專業性,便于非專業人員的使用和評估,還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關于干預和治療的研究現狀。人們普遍認為早期干預非常有效,重視并提倡兒童早期感覺動作訓練的重要性,并主張感覺動作訓練的時機越早越好。但1996年福克斯和蘭特(Fox and Lent,1996)提出,對于障礙兒童他們傾向于不加干預,與人們所持普遍觀點相反。在隨后的研究中,人們開始根據運動速度、書寫能力、物體抓握等主要特征將DCD分成不同類型,通過各種量表進行診斷,這將有助于加深對其產生機制的理解,并做有針對性的治療。
國內對于兒童運動技能障礙的研究人員及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醫學領域,從特征描述、篩選診斷到輔導治療,專業性非常強。廣州市兒童醫院神經康復科的麥堅凝醫生對兒童運動技能障礙做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在治療方面,國內多通過感覺統合訓練來改善兒童運動技能。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南京等大中城市都成立了專門的機構,由專業人員進行矯正治療并做效果評估研究。
3已有運動技能障礙的診斷標準局限
由于評估量表開發的目的不同,已有的評估工具在適用年齡、施測內容、施測時間等方面也不盡相同。它們為兒童運動技能障礙的診斷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和依據,但仍存在很多局限性。
目前,國內外對于兒童運動技能障礙的診斷一般由醫學領域專業機構和人員進行,這給障礙兒童的早期篩查帶來了很多不便。因為在教育活動中,兒童是否存在運動技能障礙,存在哪種類型的運動技能障礙通常都需要教師進行診斷。然而,目前教師關于兒童運動技能障礙診斷方面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
雖然依照不同的標準對兒童進行運動技能障礙診斷所需的時間長短不同,但總的來說,持續時間過長,多在30分鐘以上。這會給兒童帶來疲勞等問題,從而影響診斷的有效性。幾種量表的測試完成時間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運動技能障礙測驗量表的比較
對于兒童,尤其疑似運動技能障礙的兒童,在較長的時間內完成較多規定的固定項目是非常困難的。常見的測試項目可分為紙筆測試和操作測試兩種類型。
操作測試主要有BOTMP和運動ABC測驗(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Movement ABC)中剪刀的使用、穿梭跑和跳遠、穿珠和抓豆袋、目標投滾球等多項規定任務。PDMS-2更是通過多達通過reflex(反射)、stationary control(靜態控制)、locomotion(移位)、 object manipulation(球類操控) grasping(抓握)、 visual-motor integration(視覺-運動整合)等6個分量表,共249個測驗項目測驗來評估兒童的精細運動水平和粗大運動水平。
KeithE.Berry(1996)編制的視動統合發展測驗(Visual Motor-Integration Test,VMI)通過描摹任務測試兒童的精密手眼協調動作。Hamstra-Bletz,de Bie & den Brinker(1987)編制的兒童書寫運動的精確評估方法(Brave Handwriting Kinder,BHK)就要求兒童抄寫字母、數字或文字以完成規定的書寫任務。這種紙筆測驗容易受到被試兒童的文化程度以及閱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4]
雖然目前大多數兒童技能障礙診斷量表所包含的項目均較多,有的甚至多達200多項(見表1),但是它們所包含的內容大都不夠全面。以往的運動技能障礙相關的量表多以大運動技能和精細運動技能為主,很少涉及口語運動技能等方面。
兒童運動技能的發展與其所處的特定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差異性。但目前已有的量表多針對兒童普遍的、典型的運動技能,而忽略了文化的差異所帶來的不同。尤其國內的相關研究人員和評估機構的測試人員在引入或借鑒國外較有影響的運動技能評估工具時,也往往沒有考慮適用性問題而直接套用。
4兒童運動技能診斷量表的設計與開發
鑒于已有量表的種種局限,有必要開發一個針對國內兒童運動技能障礙診斷的量表。該量表包含運動技能障礙兒童的若干癥狀表現,不需要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進行施測,而是由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通過對兒童較為長期的接觸進行全面的評估。
首先,通過查找相關文獻,參照中國的《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等定性描述標準,結合Peabody運動發育量表等已有的兒童發育性協調障礙診斷領域的相關定量測試量表制定測試項目。
其次,對兒童運動技能障礙診斷專家進行訪談,并與普通一線教師共同合作,對兒童運動技能障礙的癥狀做非專業化的描述,以便兒童運動技能障礙診斷數據能為一線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使用。
第三,測試項目的編制采用5級評定法。每個項目針對兒童運動技能障礙的某一種癥狀做具體描述,根據兒童該癥狀的表現頻率分為“總是、經常、有時、很少、從不5個等級。該預試量表共包括60道測試題目。
研究采用內部一致性效標法,使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測試項目進行項目分析。檢驗時,計算量表的總分,從中取得分最高的前27%和最低的后27%作為兩個極端組,運用獨立樣本的T-test鑒定每個項目的鑒別度。根據T檢驗的結果,8、15、28、43、45、48等6個不具有顯著差異,即是說這些項目不具有鑒別力,應予以刪除。
項目分析后,為了檢驗量表的結構有效度,需要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本研究中,刪除6個鑒別度較低的項目后,對量表中的54個項目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第1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時,由于因素層面所涵蓋的題項內容差異較大,難以合理解釋,因此刪除了項目25、項目39和項目55。為了重新建構量表的結構效度,對量表中剩下的51個項目作第2次因素分析。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適當性考察指標中,KMO 檢驗測度為0.752,Bartlett’s 球體檢驗結果為3.655分析結果抽取出5個共同因子,可描述為平衡障礙、速度障礙、耐力障礙、力量障礙及手指靈活程度障礙,此5個因素累計可解釋變異量達到了93.337%。
在實證調查后,使用SPSS檢驗量表各層面與總量表的信度,以表明量表的可靠性或穩定性。研究通過計算Cronbach’α系數分析量表的一致性信度。統計分析發現,每個因素Cronbach’α系數均在從0.785到0.866之間,全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956,均大大高于可接受水平,這表明量表內部結構一致性良好,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5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因材施教有了新的內容,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跨越學習中的各種障礙。由于一定比例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運動技能障礙,并表現出不同的類型,因此對于不同類型的運動技能障礙應制定個別化的教育方案,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雖然運動技能障礙的研究已經日益受到醫學、教育、心理等領域的重視,其診斷與治療也越來越科學,但在各亞類的診斷精確性方面、在治療方法的針對性方面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徐影,李懷龍,謝家奎.兒童學習障礙診斷專家系統的推理模型設計與系統開發[J].現代教育技術,2013(3):104-108.
[2]麥堅凝,靳曉坤.發育性運動協調障礙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兒科雜志.2010(2):115-117.
[3]向友余.近年來我國數學學習障礙研究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8(7):62-67.
[4]Dewey D,Kaplan BJ,Crawford SG,et al.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associated problems in attention,learning,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J].Hum Mov Sci,2002,21(5-6):905-918.
[5]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3)[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6]麥堅凝.兒童運動技能障礙[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12):760-762.
[7]孟祥芝,周曉林,吳佳音.發展性協調障礙與書寫困難個案研究[J].心理學報, 2003(5): 604-609.
[8]梁威.國內外學習障礙研究的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1):57-60.
責任編輯:程艷艷
Research on Diagnostic Tools for Children’s Moving Skill Obstacles
WANG Haitaoa, XU Yingb
(a.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b. School of Educatio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 China)
Abstract:Children’s moving skill obstacles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medicine,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are very important. After introducing the defin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erminolog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diagnosis of moving skill obstacles. Based on this, it 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diagnosis tools such as the excessive specialty, excessive testing time and overlook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hildren. At last, the author designs and develops a scale of moving skill obstacles for children and test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by SP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le has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Keywords:children; moving skill obstacles; diagnostic tool; sc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