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妮
內容摘要:由于教育實踐的不斷發展,語文教材也需不斷修訂,這對教師來說是一項挑戰,每年要把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文章在闡述新的課文教材特點的基礎上,從師生關系、課堂形式、教學資源等方面論述了帶孩子們走進“新”的語文課堂的方法建議,以期為教學實踐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一年級 新語文 課堂教學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語文教材也在年年進行修訂。新的教材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使教師要以全新的面貌來迎接新的挑戰。
新的語文教材有嚴密的科學體系,蘊含著較為豐富的人文精神。既有對傳統的行之有效的語文教育經驗的繼承和發揚,也有新、實、簡、美的新的體例結構特點。特別是第一冊的語文教材,強調在美中學,在趣中學,在做中學,充分體現了教學的開放性。這就要求我們:
一、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互動的信息交流活動,研究表明,信息交流的有效度與師生雙方的態度和情緒成正比。在良好的氣氛、情緒和心境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高,感受性就靈敏,思維就活躍,從而對知識的理解就快,想象力和創造力就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可見,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發揚教學民主,是實現新課標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要把微笑帶進課堂,為學生創造一種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一年級的孩子,心靈敏感而脆弱。他們十分在乎老師的一舉一動,老師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夸獎的話語足以讓他們歡呼雀躍、高興半天。那么,教師為什么要吝嗇這樣的禮物呢?在課堂上,我們要大聲地對孩子說:“真好!”“你真棒!”“你的眼睛真亮!”“你的聲音真好聽!”“你讀書的樣子好可愛!”……我們要放下架子,對孩子說:“來,我們一起來學這個生字!”“你們看,老師的方法怎么樣?”“給老師提點意見,讓我和你們一起進步吧!”……我們要直面錯誤:“對不起,老師剛才錯怪你了。”……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習能力稍差的孩子多問幾句:“孩子,你學懂了嗎?”“來,老師幫幫你。”“不要緊,再來一遍。”……
那么,要不要批評學生呢?當孩子因為自控力差在座位上動來動去時,當膽小的孩子不會大聲回答問題時,教師的批評應該是藝術的,在課堂上大聲地呵斥和不耐煩的神情無疑只會加重孩子的自卑感,讓其他學生也噤若寒蟬,不知道下一個會不會輪到自己。用身體語言和眼神暗示是一種較好的批評方式。在課堂上,當孩子回答問題聲音太小時,我會側著身子,做出豎起耳朵聽的樣子;當孩子在座位上亂動的時候,我會邊講課邊走到他面前,輕輕搖搖頭;當孩子在和同桌講話時,我會沖他豎起食指放在嘴邊……這樣的批評,既維護了學生的面子,又不打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何樂而不為呢?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學中善于應用激勵手段,既溝通了師生情感,又增強了學生信心。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同層次的學生只要發揮了自己的最好水平,就應該得到積極的評價。
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句溫馨的話語,一個親切的撫摸,一陣熱烈的掌聲……這樣的語文課堂,教者開心,學者高興。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無拘無束,才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才敢于展開想象的翅膀,才敢于探索未知的領域。
二、建立新型課堂教學形式
新的課堂教學形式,關鍵在于樹立教師“教”為學生“學”服務的觀點。在承認教師主導地位的同時,更應該確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也不應該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模式。新的課堂教學形式應該是開放教材、充實教材、超越教材。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教材實際,指導學生參與各項教學活動。比如:看一看,找一找,讀一讀,問一問,說一說,議一議,畫一畫,演一演等形式。
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長時間的學習活動容易引起疲勞。教師在教學中穿插各種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孩子的興趣,教學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蘇教版第一冊語文教材的簡約化和可操作性為設計新的語文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反復認讀拼音生字卡片不如讓學生摘果子、采蘑菇、給字母娃娃排隊;書寫字母時不如說成讓字母娃娃回到自己的家;學習拼音時我經常讓學生看嘴型猜字母;詞串識字時我常把詞串編成歌來唱,學生唱唱就記住了;學習《人有兩個寶》我讓學生把自己的手描在紙上,在手指頭處寫上自己的手能干什么;學習《升國旗》我讓學生表演在國旗下唱國歌,立正敬禮;學習《家》我讓學生把配上生字的圖片送回自己的家;學習《秋姑娘的信》我把紅葉送到孩子們手中,讓他們想象讀秋姑娘的信……
新的課程標準還要求注重合作學習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大膽發揮自己的見解,養成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學生之間、小組之間的互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互幫互學,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
一年級的小組學習,教師要有明確的指導和要求。如小組如何分工,如何合作。在教漢語拼音11課復韻母ao ou iu時,基于學生剛剛學會給復韻母標聲調。在這一課為了鞏固這個知識,我將拼音卡片發到四人學習小組中,讓學生給自己手中的拼音卡片標注聲調,再拿出來評一評,誰標得對,標對了大家讀一讀,標錯了幫他再復習一遍標調規則。學生既動手又動口,合作得非常愉快。
在教《家》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創作:
天空是()的家,
田野是()的家,
海洋是()的家,
大地是()的家,
()是()的家。
選擇精彩的詞句,組成另一首《家》的小詩,欣賞著自己的杰作,孩子們嘗到了創作的甜頭,心中充滿著成功的喜悅。
在課堂的最后幾分鐘,我還經常帶學生到校園里走一走,看看周圍哪些地方用上了這一課的字,或者貼出名冊表,找一找哪個小朋友的名字里有我們學過的字。學生在每一塊宣傳欄,每一個名字前細心找著,找到了,歡呼,引來羨慕的眼光,又掀起了一個認字的高潮。
三、挖掘新的教學資源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教師應該特別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過去那種把課堂當作唯一的授課場所,把教科書當作唯一教學資源的做法。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是無處不在的,教師只要具備強烈的資源意識,留心開掘,我們生活中就能獲得無盡的學習資源,真正做到“課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
在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我把食品商標、廣告單、家人姓名等引進課堂,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留心識字:乘車時看一看站牌,逛商場看一看標簽,馬路上讀一讀廣告牌,外出吃飯時看一看菜譜……通過“猜”、“問”、“比”等方式識字。
發動學生搜集資料也是開發課程資源的一個好方法。在教《我叫“神舟號”》時,我了解到班級不少學生對“宇宙飛船”是什么還不了解,為了使學生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我從網上下載了有關圖片資料,又找來了一些相關的vcd進行剪輯。孩子們觀看后,不但了解了“神舟號”,還對航天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冰花》對于南方的孩子來說幾乎沒有直觀感受,又得借助課外資料來幫助孩子建立這方面的直觀形象,我買來一盒錄象帶,錄象里有北國風光,美麗的冰雪大世界讓孩子們驚嘆不已,還沒開始學課文呢,就對冰花無比喜愛了,怎么不會去認真讀課文?在教《看菊花》一課時,學生自己動手從網絡、書籍等地方搜集了許多菊花的圖片資料,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了菊花的特性。在觀看和搜集這些資料的同時學生還認識了不少字和詞呢,真是一舉兩得。
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又何嘗不是語文可利用的資源呢?秋游時,孩子們看到了大海,我啟發他們,“看,沙灘、貝殼……”孩子們饒有興趣地接著背起了“腳丫、海風、海鷗、浪花……”背得比課堂上還有感情呢。
語文課堂應該是“新”的課堂,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語文課堂將會充滿勃勃生機。只要教師勤于學習、敢于實踐、勇于創新,一定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新一代來,真正體現出新課程改革的生命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牛紀英.教育科研:讓語文教學更精彩——我的語文教學研究成長之路[J].當代教育科學,2010(08)14-15.
[2]蔡燕燕.引領學生走上自主、開放的閱讀之路——低年級開展課外閱讀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3(09):10-11.
[3]梁燕.課堂因“活動引領”教學模式而精彩[J].學周刊,2014(08):111-112.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福田區梅園小學)